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高效课堂构建研究
2020-03-17牧人
牧人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职业院校思政课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堂教学正处于发展和转型时期,存在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些问题,新媒体时代下要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思政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堂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与现实的联系,帮助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对职业院校思政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深入分析,发现当下职业院校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且具有科学性的思政高效课堂构建方式,最终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堂开展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关 键 词] 新媒体;职业院校;思政课;高校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92-02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狭义上指的是与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相对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与技术交流的媒介。新媒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即时性、交互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信息真实性不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导致新媒体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传播信息,但是由于新媒体可以被个人或者是企业所利用,因而新媒体所承载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概述
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该课堂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和规划的教育教学,促使参与到职业院校思政课堂的学生具备社会所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
二、新媒体时代下思政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一)运用新媒体构建思政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新媒体结合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更应该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相适应,积极主动地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促使思政课堂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态势,有效提高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目前,职业院校想要构建思政高效课堂就必须与新媒体相结合。新媒体能为思政高校课堂吸收和容纳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职业教育思政课堂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进行了变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思政课堂的学习之中。但是部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有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使思政课堂高效化。
(二)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构建思政高效课堂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形式
新媒体时代下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改革过去的灌输型教学方法,促使思政课堂与新媒体不断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堂之中。新媒体的存在促使思政课培养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新媒体传播与思政课堂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例如可以录制视频,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直播教学等。应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更多的是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主动钻研思政课程。
2.适应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个性化的需求
新媒体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空间与时间,促使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学和传播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除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新媒体的学习环境。职业院校在构建思政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将信息获取渠道作为切入点。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与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运用新媒体相关技术来获得学生所需要的一些学习资源,并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满足学生对思政相关知识内容的需求。另外,教师运用新媒体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对思政课堂学习更加具有热情和激情。
三、新媒体在构建思政高校课堂时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有所弱化
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应用新媒体技术方式上,不仅教师会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依赖性,学生也会对这样的形式产生较大的依赖。部分学生若是脱离了新媒体手段,就可能会对该课程形成厌倦心理,无法专注于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这种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的方式会导致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新媒体技术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和功能。
(二)職业院校思政课授课类型与新媒体教学形式不匹配
思政课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法律意识、行为道德修养和观念、历史观念、社会主义先进理论以及正确的政治立场等。但是这些培养目标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侧重,其授课类型也展现出较大的区别。新媒体教学无法完全替代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教学。新媒体的应用,会导致授课类型与新媒体相关教学匹配程度较差,无法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应用新媒体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上,而且由于教师本身需要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因此本身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新媒体在构建思政课高效课堂方面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另外,部分教师对新媒体应用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仍然不会灵活自如地将新媒体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也认为新媒体的应用与课程并不是完全契合。而且存在教师应用新媒体形式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方面仅仅是收集了一些网络上的资料和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料和教学资源并没有提前进行筛选和过滤,里面的内容质量水平难以估计和保障。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程度较高,因此也不会怀疑该教学资源的质量高低。
(四)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当下职业院校还没有确立对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应用新媒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目前的评价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甚至部分职业院校将学生的课程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针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多是从学生这一方面展现出来的。这样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教师应用新媒体构建思政课高效课堂并没有任何帮助。
四、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建立健全线上与线下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是不断优化线上思政课程模式。首先要将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处理。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来对网络上不同质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尽可能将优质的教育资源筛选并保存在线上课程平台上。二是教师可以将这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应用。
线下,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并用新媒体来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按照学生的思政课程需求来开展线下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导向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下课堂之中。同时还要应用新媒体技术促使线下课程虚拟化。例如运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教师营造的教学环境之中,对思政课程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和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构建新媒体与思政课结合的新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课程完成率低且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现象,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对较少。因此可以通过新媒体构建新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例如可以构建SPOC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课前主要是由教师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发布到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上传到平台上;课中针对学生上传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讲解这些问题上;课后教师与学生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其他疑难问题。而且教师可以在课前和课中环节让学生组建小组,通过线上交流和构建小组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三)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积极引进高学历的思政教育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还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此外,针对在职教师要定期开展培训,并通过考试来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确保培训有效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另外,派遣优秀的思政教师前往运用新媒体构建思政高效课堂水平较好的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将交流的实质成果带回到本校供其他教师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应用新媒体的能力。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教授等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包含如何在思政课堂中应用新媒体与打造新媒体思政高效课堂的方式。教师通过学习这些讲座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思政课新媒体应用可持续评价机制
思政课新媒体应用评价的指标更加全面,同时也具有动态化和过程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更加熟练地将新媒体应用到思政课堂中。而且不同的职业院校要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来制定有关评价指标,例如,新媒体在整个教学中应用的比例、新媒体教学设计、培训新媒体应用方式比例等。此外,还要针对学生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新媒体的应用能有效建立起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应用新媒体监控学生日常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并将这些监控结果保留下来以供日后期末成绩考评。通过将过程性评价容纳进来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高效学习。
五、结语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促使着教育领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堂与一般的课堂有较大的区别,思政课堂主要承担起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进步,促使职业院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观念,保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发展社会和促使社会进步的重任。因此,职业院校思政课堂必须与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积极吸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通过应用新媒体相关技术来帮助构建思政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明.基于“三贴近”原则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0(7):37-39.
[2]王新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才智,2020(7):34.
[3]丁银,王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99-103.
[4]王仕印,晁璠.浅析媒体融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西部,2019(35):122,111.
[5]金世红.茶文化思维在高校思政课堂管理中的运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9,21(6):45-48.
[6]劉群.高等职业院校高效课堂认证标准设计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10-15.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