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2020-03-17
科学家找到大脑开关
最近,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动物大脑中找到了一个控制冬眠的“开关”。通过对特定的脑区施加药物刺激,就能自如操纵实验小鼠进入或脱离类似冬眠的低代谢状态。
和人脑一样,小鼠的大脑也有很多分区,不同分区有不同的功能。研究发现,只要对其丘脑下部的某个区域施加特殊刺激,小鼠就会进入持续数天的低体温、低代谢的休眠状态,与冬眠行为十分相似。详细的分析显示,进入休眠状态的小鼠,体温设定点大约在28℃,比正常的37℃低了足足9℃。这个温度可以认为是小鼠在该状态下刻意维持的体温。这说明实验小鼠即便是在休眠状态下,也会通过一系列行为让体温维持在适宜水平,不至于下降到威胁生命的程度。
正常小鼠(左)和休眠状态小鼠(右)体温 对比
研究人员还对休眠状态解除后的小鼠进行了测试,发现它们的运动能力和记忆能力并没有受到可观测的影响。身体解剖结果也显示,它们的脑、心脏、肌肉等组织和脏器也没有发生可见的改变。
恐龙的大脑竟然仅有豌豆粒大小
目前,一块保存非常完好的恐龙头骨化石让科学家能够对恐龙大脑进行重建,这块头骨属于蜥脚形亚目舒氏布氏盗龙,它是一种体型如狐狸般大小的食肉恐龙,2.3亿年前生活在现今巴西境内。由于头骨外壳完好无损,巴西圣玛丽亚联邦大学研究人员使用CT扫描绘制出它的形状,并计算出大脑的具体结构外形,他們发现头骨形状的细节为大脑结构大小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人员发现舒氏布氏盗龙大脑呈细长状,重量大约1.5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舒氏布氏盗龙头骨及大脑重建复原图
古生物学家罗德里戈·穆勒(Rodrigo Muller)称,总体而言,舒氏布氏盗龙的大脑结构与鳄鱼相似,大脑将大量能量分配给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把相对较少的能量分配给嗅觉。在跨越三叠纪晚期和侏罗纪早期的大约5000万年时间里,两足行走的食肉型舒氏布氏盗龙逐渐演化成体型庞大的四足食草蜥脚类恐龙,当恐龙变得更大的时候,它的大脑容积并未跟上。
失联8个月 旅行者2号首次发回问候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旅行者2号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运行时间最久、航行最广的星际航天器。
澳大利亚的DSS-43深空网络天线是地球上唯一可以向旅行者2号发送指令的天线。在2020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该天线需要进行重大升级,并且为了完成升级工作,该天线需要关闭大约11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旅行者2号将无法收到来自地球的消息,但是地球上的研究人员依旧可以接收到旅行者2号传输回来的信息。目前,旅行者2号已经远在地球的187亿千米之外,而且仍在越走越远。
旅行者2号星际航天器
直至10月底,工作人员向旅行者2号发送了一系列指令。这是自3月份以来,DSS-43首次向旅行者2号发送信息。随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报告称,旅行者2号回复了一个“你好”,确认其已经收到消息,并顺利执行了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