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策与路径研究
2020-03-17黄海琴
黄海琴
[摘 要] 从宏观上的国家政策具体到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从国家职教方案、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与阻碍和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不适应性等现状出发,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定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课证融通和课程体系方面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和路径,对提高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商务管理;人才培养;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30-02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服务业在广东省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指出现代服务业有关的管理高层次人才缺乏。商务管理作为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商务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内开设商务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还不多,人才培养并不典型。
一、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家职教改革:靴子半落地
宏观上,职业教育已有了政策依据,形成了良好的职教环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发布一年有余,后面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文件,为高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了便利的管理载体。具体到专业来说,微观上的校企合作的细则难以指导,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语焉不详,双方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尽管有些企业已经看到校企人才培养带来的人才红利,对职业教育来说,企业的参与毕竟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和部门、高职院校立足区域、面向产业、结合实际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二)校企协同育人:动力与阻碍
商务管理是一个“万金油”专业,学生可以在多个行业里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跟许多专业一样,在很长时间里,校企协同育人也呈现出“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撇开行政力量的因素,要么学校急,要么是企业急,很难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地共同培养人才。商务管理专业同样也不例外,尽管双方越来越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郎配”。但许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曾做过研究,他认为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想法各异、各有动机。企业会考虑,如果花费精力培养了学生,学生另谋高就,对企业来讲就得不偿失,因此,很多企业与其参与协同育人,还不如市场招聘,招之即战,不战则辞。因而,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兴趣不大、动力不足。
尽管学校、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但对校企教学团队、学生管理、培养机制、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等关键要素措施有限,难以克服体制机制困难,大刀阔斧实施教学改革,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教学团队与校企双方共赢点尤其重要,前者是协同育人的执行者,后者是协同育人的长期动力。目前存在机制体制、教学团队、双方共赢点等方面合作的现实困难,将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阻碍。
(三)新商业模式下人才培养:欠适应
2020年末,预计广东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6%,近五年来,广东省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落子较多,培育发展了科技服务外包、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新兴产业。科学技术发展对服务业的影响较大。服务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聯网技术的交叉中形成新兴服务业,出现新态势、新商业模式下的服务业在组织机构、商业方式和商业要素都发生较大变化。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处在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但是对人才需求时效性强,希望进入企业的员工能即插即用、独当一面。
一些高职教育在开办商务管理专业时,模仿本科学历教育,将高职商务管理办成了精减版的本科专业,忽视了学生技能与新商务、新管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土不服”,大多高职学生工作能力不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限于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和见习。学生的生产效率与劳动价值成负效应,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商务管理人才培养对策与路径
(一)提高站位,适度超前定位,面向产业培养人才
《广东省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指出,要“依托原有实体网点、供应商、客户等商业资源,发展全渠道、体验式、定制化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企业全渠道管理岗位群,要求商务服务典型职业活动进行变革,由独立的线下或线上管理工作转向全渠道品牌管理工作。因此,要再次分析商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商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广东省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高职专业,可以培养具有高素养、复合型、国际化的新型全渠道商务管理技术技能人才。
提高站位,适度超前定位,面向产业培养人才,把商务管理专业的部分育人环节融入产业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商务管理专业立体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企业侧重培养企业商务活动的组织与服务人才,包括大型会务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商务交易服务等,在产品设计与规划、产品发展规划、产品概念开发、产品功能设计、产品成本优化、客户服务、全渠道客户沟通、客户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维护与提升进行人才培养。
(二)共享共赢,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
推动行政校企达成共识,深化合作,争取经费保障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调研工学结合对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意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此类基地建在学校、园区、企业,通过各方资源的汇集,形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创新创业、培训于一体的基地,可有效解决校企双方教学与生产的矛盾,为教学提供实际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另外,对企业的员工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为主,采用适岗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高职扩招等形式开展学历或证书的培养,从而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提高员工的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组建职教集团,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
(三)课证融通,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1+X”证书试点和新商业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解构原有的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选取核心岗位能力与评价组织的证书模块等有关的专业课程,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该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课程与证书的有效融通,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建设符合“1+X”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的课程标准,校企共建“1+X”证书课程资源库,能满足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
联合校企合作的重点企业,开发核心岗位技能包,实现满足不同群体职业生涯需求的分级培养;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按照从教学课程计划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满足个性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制订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总结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与推广应用,新商业模式和新商务活动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管理人才应具有整合生产、销售和第三方服务等全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当然这能力肯定不能依靠高职院校来实现,但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商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平台,面临着这一形势下的挑战,培养的人才要能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業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体系。因此,在国家职教改革宏观政策指导下,克服校企协同育人的阻碍,找准新战略下的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政治站位,面向产业培养人才,适度超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达成共识,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打破传统,课证融通,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天聪.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模式重构: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7).
[2]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庄西真.构建新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8-11-20.
[4]杨应崧,袁洪志,何锡涛.回顾与期望:奏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三重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5]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6]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