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0-03-17李玉才杨述燕杨国忠王霆
李玉才 杨述燕 杨国忠 王霆
[摘 要] 就业和创业已成为职业高等教育的主题。基于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培养提出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法,开发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概念和模型,并将就业和创业培训纳入职业教育的主要范畴之内。高职院校就业和创业人才培训的主要渠道,应当借助以国家职业教育和发展政策为重点的系统和课程整合、概念和氛围整合、技术和职位整合的综合框架,通过与高职学生职业培训体系、道德绩效职业培训体系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实现整合,进一步优化就业和创业课程的设置,以期改善就业和创业的培养环境,并且提出具体措施,作为增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有利参考。
[关 键 词] 就业创业;高职;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26-02
对于具有特定专业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的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施就业和创业的普遍和程序化培训,创新职业培训的新概念和新的人才培训模式,将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整体育人体系的构建相融合,并不断实践,不断更正革新,这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高等教育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其主要任务是在生产、建筑、服务和管理领域培训出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因此,高职培训的吸引力和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必须基于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技能。能力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领域,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能力通常被定义为“可以在特定的工作和组织环境中将出色的绩效水平与一般绩效水平区分开来的个人特征”,分为五个水平:知识、能力、自我形象、特征和动机。能力的概念是多样而复杂的,其具有鲜明的建设性和动态性。讨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技能的培养,需要从就业和创业的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就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法。就业是指在法定工作年龄内有机会参加有偿或有收入的某些社会活动。高职学生不是全职员工,而是接受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如何判断学生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时,能否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并能获得理想的薪水或收入?一方面工作取決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机会,但其核心取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在高等职业学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特殊技能培训,提高身心素质和发展自己的潜力,可以让学生获得工作能力,适应专业要求,最终获取实现自身增值的目标,提升综合技能。创业是创造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国内的就业竞争形势目前正在逐渐加剧。另一方面商业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学院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培训教育,改善创业服务,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促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从目前的状况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中国的高等院校必须走创业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各类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能力是将创业思想付诸实践的能力。它是人类素质中最深、最宝贵的能量。高水平学生的创业技能可以概括为将相关的知识信息或技能与创业行为相结合,以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情感和智力需求的总和。
二、构建基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育人体系
(一)改革就业创业的多部门共同工作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于公司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优势,并且在建立专业意识和实践基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为在侧重特定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中促进就业创业提供了基础。因此,作为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主要的教育中心、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附属的就业办公室、青年团委员会等各个部门,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跨部门联系和承诺,实现综合计划和协作教育,并且为就业和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建立完整就业创业过程的教育体系
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具有复杂程度高、见效慢和开展困难等特点。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前提的确立,即就业创业课程体系,这是保证就业创业能力有效培养的实用型基础平台。通过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以及整个创业课程,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基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育人体系的教学实践措施
(一)优化就业创业培养体系,将专业思想与人才培训计划相结合
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的职业培训和服务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工作准备和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培训应充分体现在职业人才培训计划中,并且应在此培训中促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学生专业发展和创业指南》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学期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考核标准。与中国梦的理念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彻底革新了基于学生发展的逐步就业和创业课程体系。特别是以校园梦想、校园生活教育的实现作为第一阶段的目标,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大学职业计划,以使他们有梦想,并为使其成真而努力奋斗。在针对专业梦想的第二阶段,基于专业发展实施职业培训,学生跨越行业发展,清晰现状和发展的边界,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内涵的认知。第三阶段是职业梦想的确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训,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意识以及职业安排。第四阶段是就业梦想,实施就业指导方针,以帮助学生实时了解当前的国家就业政策和情况,并发展正确的就业观念。创业梦是第五阶段,以就业和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为核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勇敢与智慧并存的创业精神。可以在高等职业院校内设立就业咨询和研究办公室以及创业咨询和研究办公室,建立大学示范课程,进行职业申请、创业咨询服务中心以及发展和就业咨询示范,同时组建完整教育的团队,构成培训的基础,以实现针对学生的高效就业创业培训。当学生完成课程并通过资格认证后,可以获得创业培训资格证书,能够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促进创造就业机会和商业环境,确立专业能力与校园文化氛围之间的联系
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和创新技能的兴趣。建立大学的就业创业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各个方面。所谓环境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校园文化的显著氛围,而且还意味着促进政治保证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要强调学校环境中的教育运营特点和文化色彩,包括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氛围、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等,强调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氛围。对接应体现在企业文化、环境组合和建立文化桥梁的精神组合中。首先,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基于学校和企业的融合创建一个专业的环境。例如,专业的运输学校可以有效地整合运输行业的特征,将校园主校区命名为“奔驰大街”,建设“学校和企业文化之街”,并找到著名的企业家或其他名人。在灯箱上做广告,并展示公司徽标和简短介绍,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运输文化氛围,并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洗礼。同时,加强了培训场所,例如,在生产线上建立虚拟车间,并实行6S管理,以确保学生熟悉真实或模拟专业环境中的工作流程和技能。其次,在学校与公司对接的基础上搭建文化桥梁,并结合使用“走出去”和“请进来”,这是校园和企业的结合,使学生和企业可以有更为广泛的接触。学生在联系和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使用各种渠道(如学术论坛、科学技术竞赛和专题报道)通过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渗透相关企业文化。对学生创业孵化基础的创建进行考核,实施了创业培训项目支持创业的运营模式,并形成了将创业培训、项目交流和开放整合在一起的“一站式培训教育”,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业务咨询和跟踪服务。
(三)改善對就业创业能力评级的反馈,并将专业技能动态地融入社会需求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总是根据社会、行业和公司的需求而变化。应当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以在学生、学校和公司(如毕业生和雇主)之间提供积极的评估信息。通过对学生专业特征的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总结就业过程中占据主要优势的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特征,并评估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环境和组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经过收集的所有积极因素都可以帮助学校实时调整人才培训计划。将这些技能和要素划分为教育目标,优化为详细且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在培训和课外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各类优势应最终在市场环境与真实的就业、创业环境中实现。以就业和创业为指导,引导人才在市场需求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有效地将人才发展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都要求服务至上,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向学生提供从生活到学习、从学校到社会、从身体到思想、从思想到灵魂的全面、完整的教育指导,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感的培养,为其建立严格遵守纪律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结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推广现代、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机制,就必须专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以及整体专业素质。通过在教育系统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持续的实践积累,学校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兼顾他们的多元化素养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的技能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提高他们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可能。而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水平在得到企业和市场认可之后,也会为高等职业院校带来益处,能够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就业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校友资源应用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9,23(2):49-53.
[2]冯飞,张超.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37-39.
[3]胡烨丹.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8):26-29.
[4]陈传基.如何开创高职院校育人新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6(8):13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