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晨钟》带来的感悟
2020-03-17景作人
景作人
2018年11月,上海歌剧院原创的二幕歌剧《晨钟》在上海大剧院隆重首演。那次首演,是初版《晨钟》的第一次亮相,我现场观看了首演并参加了之后的研讨会。记得当时很多专家都发表了各自的感想和看法,大家既对《晨钟》创意方面的优势和艺术上的特点表示了赞赏,也对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了直言,真可谓“以诚相会”“以诚相待”“以诚相坦”。
上海歌剧院及《晨钟》创演团队是一个以“认真”为基准的集体。《晨钟》初版首演后,他们本着虚心学习、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听取了广大观众的意见和专家学者们的看法与建议,随后便投入到了歌剧的修改、提高、完善的工作之中。
进入2020年后,新冠疫情肆虐,歌剧的修改及复排遇到了重重困难。然而,剧院领导及全体艺术家迎难而上,以极度高涨的艺术责任心和事业心投入到了再创作中,终于在7月1日建党99周年之际,将修改后的新版《晨钟》搬上了舞台。
由于疫情影响,此次新版《晨钟》的首演没有邀请各地的专家出席,我自然也就没能去现场。近日,上海歌剧院相关人员将演出录像发给我,并希望我在观看录像后写一篇评论文章。说实话,我是从来不通过看录像写评论的,因为看录像没有现场感,舞台表演和音乐效果都存在着极大差异,各方面都显得不够真实,且在观看时的第一感受与作品本身难以吻合。然而此次不一样,疫情的特殊性不允许我按照以往的惯例行事,故而只能敦促自己改变观念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与条件。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毕竟现场录像不是现场演出,我只能在文章中粗浅地谈一些直观的感受。
人物更丰富,剧情更歌剧化
新版《晨钟》在人物设置上有所变动,剧中增加了北大校长蔡元培、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北洋政府某部次长吕凤麟三个角色,去掉了初版中的章士钊和柳湘鸿两个角色。
通过现场录像来看,新版的人物设置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设置,使这位革命者家庭在舞台上显得更加完整,这个角色穿插在李大钊、赵纫兰以及琴君、宇剑之间,既有上下层的“传承”作用,又有左右面的“填补”作用,从而使剧中人物的关系协调、性格调配、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合理和自然的表现。
蔡元培的设置比章士钊更有意义,当时的他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于“五四运动”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影响力更加深远广泛,因此,这个人物在歌剧中的出现显得很有分量。
吕凤麟的设置,使得歌剧在戏剧情节的变数方面有所丰富。这个北洋政府某部的次长,是一个道貌岸然、阳奉阴违、心狠毒辣的伪君子,他后来投靠了张作霖,成了屠杀李大钊的帮凶。吕凤麟是一个调节式人物,在剧中能够起到加强情绪渲染、连接发展环节的作用,使得剧情变得更加真实而富有悬念。
我的感觉是,此次剧中人物的调整,有利于整部剧的歌剧化处理。现在的歌剧看起来,戏剧上多了层次、多了铺垫,人物上多了交流、多了对比,总体上丰富了许多。而从声乐的角度来看,声部间的搭配亦有了新意,尤其是琴君与李星华,两个女高音搭配在一起,突出了一种纯真的姐妹情感,她们的二重唱,则显得更有温馨、协和的韵味。
再有,整部剧在情节表现上有了一定的立体化效果(去掉了初版的平面“活报剧”效果)。看了新版歌剧后,感觉人物的对手戏有所丰富,夫妻间、情人间的感情交流也显得较为自然,而敌我之间的尖刻交锋亦显得更有力度。这一切,都是编剧在接受了广泛建议后,重新构思的结果。
音乐更流畅,创意更鲜明
新版《晨钟》的音乐部分变化也很大,但总体上风格依旧,没有根本性的改动(整体交响性的结构与特点,决定着它仍然是一部正歌剧体裁的作品)。然而,新版《晨钟》中出现了很多人性化的、带有纯正情感的旋律,这无形中为整部歌剧增添了人情的味道。例如李大钊的音乐,虽然激扬亢奋为多,但也不失细腻的真情。赵纫兰的音乐则温馨柔情,体现出了善良贤惠的特点。琴君、宇剑的音乐虽情真意切、器宇轩昂,但却有着细腻的深刻感,体现出了革命青年的理想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歌剧中的重唱组合很多,大部分唱段都有着旋律突出、个性鲜明的特点,且情感表现十分细腻,例如剧中琴君与宇剑的多段二重唱、第一幕中琴君与李星华的二重唱、琴君与赵纫兰的二重唱等,都是很有歌剧特征的音乐性唱段。
新版《晨钟》中的合唱段落亦很丰富,这是它在初版时就有的特点。此次看新版,我单从录像中辨别不清改动了多少,但多听几次之后,还是感觉到了这些合唱段落的整体威力和效果。应该说,这些合唱段落在烘托戏剧气氛、扩充戏剧张力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新版《晨钟》音乐的乐队部分写得不错,很多地方都显示出了娴熟的技巧,而在独立性、隐喻性、衬托性、伴随性等歌剧音乐特性方面,这些部分都相对清晰、完整。至于序曲和间奏曲,其连贯式的有机发展,亦基本上达到了整体交响式的相融效果。
缺陷不足尚存,提升空间犹在
新版《晨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完善,但还有许多仍需改动和提高的地方。
例如:戏剧上,全剧在戏剧高潮的焦点汇集上仍显薄弱,李大钊的革命影响和作用,还缺乏生动、具体而又刻骨铭心的实例作为体现,以至于他被张作霖抓捕杀害这件事表述得不够清晰,间接影响了这位伟大先驱者身上的鲜活感染力。由此我认为,可否在具体的革命事件上多做一些渲染,促使李大钊与张作霖在舞台上多进行一些直接交锋(强烈的对手戏),这样既能够使英雄的最后牺牲显得光荣伟大,又能够将他身上的革命气概表现得气壮山河。
新版《晨钟》在音乐上也有一些问题。纵观全剧,作曲家尽管在旋律歌剧化、旋律戏剧化、宣叙调民族化、整体交响化上做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然而完整细听下来,还是感觉音乐在创意构思上略有不足。
具体来说。第一,全剧的音乐略有雷同感,角色间的音乐特性不够鲜明,且表现幅度略显平淡。
第二,咏叹调中仍缺乏感人的至美旋律,某些唱段的音乐走向不够自然,音调略带怪异感(如第一幕宇剑救回琴君,向李大钊等人描述情景时所唱的那段旋律,其中“原来是孤苦无援的人”一句),聽起来令人不知所措,感官上不是很舒服。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小问题(如音乐连接部的处理,配器比例的细腻化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新版《晨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它的确做到了第二次的精致再创作。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修改,它真的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大歌剧了。如此,有了艺术质量上的保障,这部歌剧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存在意义和历史存在意义了。
艺术创作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反复打磨、反复实践、精益求精、百炼成钢,这是一部成功力作所必须经历的磨炼过程。我相信,新版《晨钟》一定会富有这样的机遇和磨炼过程,而它最终也一定会成为一部成功的歌剧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