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大学理念:基于遗传环境论的解释

2020-03-17蒙宇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发展

蒙宇丹

[摘           要]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本质的反映,以阿什比的“遗传环境论”为切入点,提出“遗传”和“环境”是构成大学发展内在与外在逻辑的两个基本方面。其中“遗传”是大学理念中不变的部分,是大学发展的精神内核,是大学发展的“根基”;“环境”是大學理念发展中适应外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结果,是可随时间和环境改变的。现代大学理念应该重视大学理念的“遗传”部分,切忌本末倒置。

[关    键   词]  大学理念;内部逻辑; 外部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190-02

自大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大学以及大学理念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因为大学与大学理想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所以大学与大学理念是相互依存的,可以说,没有大学,就没有大学理念;没有大学理念,就没有大学。大学的永恒性,造就了大学理念的永恒;大学理念的永恒,在于伴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其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使大学的组织体系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内在逻辑”。但伴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大学的内、外部结构以及大学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大学理念面临的困境不仅是混乱的,而且逐渐迷失,大学理念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如何为大学点亮灯塔?这是当代大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何为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亦称“大学理想”)一词最初是在纽曼《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正式提出,从词源学这个特别的角度,纽曼是这样定义的:在大学这个地方,传授的是普遍知识,传授学问和培养精神富足的绅士是其目的。

我们对大学理念的看法是,大学理念的主体是大学,从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教育与发展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根据阿什比的遗传环境论,大学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遗传”和“环境”这两个方面。据此,本文认为“大学理念”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主要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是大学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体”。其中,理念的“遗传”因素是指:所有大学的共性,是关乎大学的本质以及大学精神的内核,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理念中的“环境”因素是指:大学发展中展现出来的特性,是随着大学自身以及时代的发展,大学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中所展现出来的外部功能的变化,是大学发展的“外在逻辑”。因此,本文认为,“遗传”和“环境”是构成大学发展的内在与外在逻辑的两个基本方面。

二、大学理念演进的历史脉络

在大学还未诞生之前,西方大学的雏形就出现在教会的机构之中,布道者在教会中办学校、建图书馆,开始研究学术,还有神职人员的培养。尊重知识的风气之所以会在欧洲城市广泛形成,原因在于其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在世俗的发展,这些城市学校逐渐诞生出对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教师,而全国各地的学者慕名来有大教堂的城市听他们讲课。随着课堂规模的扩大和听课人数的增加,便会产生某种组织机构的需要,而这种行会式的组织就逐渐形成了大学这种高等教育机构。

(一)中世纪古典时期的大学理念

真正意义的大学诞生于欧洲的中世纪后期。一些社团组织建立了起来,它们是由学问高深的教师和其学生模仿行会团体建立的,目的是保护自身利益。而大学的雏形组织是源于随后才出现的“师生行会”。这种大学通过社团的形式,外倡自治,对内建立起一个这样的场所:学者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研究学问、追求真理。传统的古典大学说的就是如此的大学,它是“单功能”大学,这种大学的目的就是单一的“传授知识、造就绅士”。

(二)近代大学理念的历史演进

17世纪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欧美世界进入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大学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历了改革,西方大学教育史上的“新大学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理念的创新与完善。

“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念》中的这句话体现出了英国传统的大学理念。他主张大学的第一职能是教学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宗教训练。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他倡导博雅教育,使博雅教育成为英国大学的传统。

文艺复兴之后,德国的经典大学理念开始兴起。在柏林大学建立以来,欧洲近代大学的内容就不只是局限于保存和教授人文知识,而且发展成发现新知识的大学。自此之后,大学成了培养人才和研究学问的场所。洪堡提出了系统论述,大学理念逐渐改变,他认为,大学区别于只学既成知识的学校,追求科学才是大学的首要目的。洪堡把科学研究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这一新的内涵赋予了大学理念,大学变成教学和科研功能合二为一的机构。

布鲁贝克的大学理念: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这一理念在美国的现代大学还没产生之前流行。但在英国和德国大学理念的影响下,则让位于逐渐形成的美国现代大学理念。 1862年,美国的《莫雷尔法案》立法建立起这样一种体制:把大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大学的社会化发展。此后,美国的大学理念以“威斯康辛大学理念”为代表,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或社区服务的第三大职能。

(三)现代大学理念的发展

1963年,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他认为,现代大学不再是肩负着单一功能的机构,它是一种新型的机构,是一个“多元化巨型大学”。“多元化巨型”的理念是既传承了以往的理念传统,又对大学的理念有进一步的发展,揭示着大学不再是肩负着单一功能的机构。随着现代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各种外部因素影响着大学,大学不再处于社会的边缘,而是往社会的中心靠近,社会要求大学是一个多面体的角色,除了拥有培养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功能,在社会服务方面还要有所参与,甚至要挑起文化创新的担子。在经典大学时期仅是单一功能的大学,在现代社会要集各种功能于一体。

三、重审当代大学理念

重温大学理念的演进历程,所有的大学理念中无不在强调大学的根本——育人,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不仅存在于高等教育中,而且存在于所有类型和所有层次的教育中。但大学又有区别于基礎教育或者其他教育的属性——传播高深学问,这是大学的内涵,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标志。科学研究承担着传播高深学问和社会服务的桥梁作用。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它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社会服务的责任,但社会服务只能作为一种义务和大学外部的功能反映,不应该成为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内核。传播高深学问,培养人才,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大学自存在以来一直保持的传统,是大学理念的精神内核。在当代社会赋予了大学如此多元功能的背景下,大学理念的精神内核应该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扬。因此,当代大学应该注意把人才培养、传播高深学问、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摆在首要的位置,切忌本末倒置。

当代大学对理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大学在办学中受到多个不同大学理念的影响,不免会导致对大学理念认识上的混乱,有的大学理念背本趋末,把大学理念的核心理念忽略而把局部的单一功能摆在首位;有的大学理念漏洞百出;有的外强中干,把理念喊成口号,只体现成一种门面功夫,办学实践和顶层设计大相径庭;有的理念忽略了学生成长,轻视实践,在执行过程中与正确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有的大学阐述一大堆理念,但没有核心价值。实际上,在多个大学理念之中要形成一条明确的主线,理念之间有个性之处,但不影响核心理念的形成,存在共性。否则,大学将不能在核心理念的“基石”上整体发展,这些问题反映了在办学理念上缺乏深刻的认识,轻视近代以来“继承”的大学核心理念。此外,混淆办学宗旨和大学理念,简单地把办学宗旨等同于办学理念;将教学的制度方针、办学措施当作大学理念;更甚把治国理念或对公民的道德要求理解为大学理念;缺乏民族性和历史性,照搬别国的既成理念等这些问题贯穿于大学理念探索的过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理念及其职能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丰富内涵,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着把“大学理念”和“大学职能”混为一谈的问题。两者概念应该是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而不是等同的关系。大学理念是大学的普遍的、内在的固有属性,具有“遗传特质”,它具有相对稳定性。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大学理念中的精神内核不会丧失,否则大学的存在将无合理性可言。大学职能是大学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外部功能表现,是外部环境作用的产物,如教授知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这些不同的职能均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产生和决定的。但是大学职能又体现了大学的理念,可以说是大学理念的外在功能表现,但是两者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且不同层次、类型相异的大学,大学职能也有所区别,例如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要区别 “大学理念”和“大学职能”,切勿把两者等同起来。当前各类型、各层次的大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上这些问题,避免陷入理念的混乱之中,否则会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连锁反应。

四、小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理念不明确,当代大学该如何正确发展和定位?好像我们对大学理想和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如何在大学的变化中给“闲逸的好奇”一点点空间,而不是仅仅流于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现代大学似乎并没有找到应有的答案。现代大学既继承传统的大学理念,又适应社会需求,既继承又发展。因此,在探求大学本质这一道路上,在遵循大学的内在发展逻辑与理论的同时,难免会遇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大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要学会兼顾,把握大学的真正内涵,使大学在发展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又能保持大学的本真意蕴。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前言)[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緖,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3.

[5]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发展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至善
用心处事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