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十所高校中医特色班发展现状调查
2020-03-17曲一玮付佳琪郭志江李晓杉刘更生
曲一玮 付佳琪 郭志江 李晓杉 刘更生
[摘 要] 采用网上搜集资料、论文研究、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对国内十所高校建设中医特色班的治学理念、培养方案进行调查,从选拔形式、导师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以期探索和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关 键 词] 中医特色班;中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83-03
近年来,国内部分中医药院校纷纷创建中医特色班。各班的培养模式究竟如何?这种新式培养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各自有哪些特点可供借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本文重点对中医特色班的培养方案及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找到共性和差异,以期对高校中医特色班的建设、未来中医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班、广州中医药大学铁涛班、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斯炽班、山东中医药大学扁鹊班、天津中医药大学传承班、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班、广西中医药大学传统班、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班、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班、同济大学中医大师班共10个中医特色班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网上搜集资料:查阅各高校教务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以官方网络形式发表本校中医特色班的相关信息,搜集整理。
论文研究:对CNKI论文中关于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或各中医特色班的文献进行研究。
实地考察:对成都李斯炽班、山东扁鹊班、江西双惟班3个班级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各班学生进行交流。未能实地考察的高校,则与班级负责人取得联系,建立国内中医特色班学生联络网,以便随时交流。
三、调查结果
网上查阅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查阅各中医特色班相关论文11篇,已获得各班较详细的培养模式。
(一)治学理念(见表1)。
从表1可知,各班的治学理念主要以经典、跟师、传承、文化、临床、实践为关键词,且各有各的特色。以下从选拔形式、导师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方面分析各班的共性与特色。
(二)选拔形式
中医特色班的建设首先要进行人才选拔,选拔时间约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开始,以自愿报名方式为主,经笔试、面试等环节,综合平时成绩及遴选考核成绩,意在选拔学习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等有志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学生。
目前各班多尝试创建20~30人的小班进行授课,也有天津传承班和河南仲景班人数较多的情况,超过40人。不同的是,江西双惟班的创建面向全校各专业,不限人数,成立后组建小分队进行晨练、播报等集体活动,旨在磨炼学生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去留,可以说,最终坚持下来的学生也达到了学校对意志坚定、刻苦好学的人才要求,并升级进入双惟摇篮班深造。辽宁传承班选拔标准最为严格,选拔时间也较晚,从本科四年级学生中择优选取10名学生,在笔试、面试、综合答辩等层层关卡中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经典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导师设置
各高校积极为特色班学生配备学业及临床双导师,导师的设置数量和时间先后有差异。北京岐黄班、天津传承班、辽宁中医传承班、广西传统班及同济中医大师班均在师承教育模式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北京岐黄班在入学初即为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习与临床指导。此外,还积极争取名师带集体、学生跟集体名师的机会,提高了带徒效率,有利于学生广学博采。天津传承班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就会完成拜师仪式,从第二学期开始跟随导师进入临床,要求撰写临床体会,导师负责定期检查。辽宁传承班将定向实习时间延长至2.5学年,在附属医院选出精通理论与临床的省级名医作为指导老师,教师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为充实中医临床知识,医院专家定期为学生开办专题讲座。广西传统班大四下学期每人配备一位临床导师,除了利用课外时间跟诊,还额外安排半年的临床跟诊学习时间。同济大学中医大师班则聘请国医大师、知名教授亲自带徒,实行“多对多”的模式。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概况
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四大经典课程内经选读、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以及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12门课程是各班共同开设的必备课程和重点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是各班共同开设的西医课程。
2.课程改革
(1)中西医课程整合化
中医治病思想讲求“理、法、方、药”一线相贯,而中医的基础教育自始都是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独立教授,四者之间很难形成密切联系。
为打破这个僵局,山东扁鹊班开始尝试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在中医证治概要课程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参考《方剂学》为蓝本,采取典型案例式教学,融合中医理、法、方、药为一体,回归中医临证的全过程,重在中医临证思维讲解和训练。
此外在西医教学上,打破传统的生理、病理、诊断、内外科等“分家式”学习,尝试将内科学、外科学总论整合为呼吸、消化、循环、泌尿、骨骼运动、内分泌与代谢、血液疾病、综合模块等8个模块,对重点疾病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融合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方面内容。
(2)课程形式多元化
成都李斯炽班在中医外科学上进行了以“分析病案—观摩实验—学生主讲”的多元化教学,取得中医外科教学前所未有的成果。北京岐黄班、山东扁鹊班、辽宁传承班、河南仲景班也进行了参与式、互动式的PBL教学方法,把老师教与学生讲结合在一起。
(3)活学经典
为强化经典学习,北京、辽宁、山东等部分学校创立了经典等级考试制度,考核学生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以及方剂歌诀的掌握情况。并组织背诵比赛,开设中医经典知识讲座等学术活动。
广州铁涛班创立了经典回归临床与师资队伍相结合,提高中医临床经典水平。天津传承班综合小组及全体导师的意见,列出经典诵读书目,确定诵读步骤及要求,最后进行统一考核。河南仲景班提倡每周两个早间在教室进行集体朗读、背诵经典。学校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要经历个人诵读、小组交流、撰写并汇报心得等过程。为突出张仲景学术思想,仲景班成立“仲景医药研究所”,不定期举办中医经典教学方法研讨会,对中医经典教学及中医学术传承做专门研究。
(4)中药
各班的培养模式中主要体现临床中药学习,部分班级也注重培养学生识药、辨药能力。北京岐黄班提出医药贯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药用植物辨识、中药饮片鉴定实训。山东扁鹊班采用“立体式”中药学教学方法,引入中药药用植物辨识、饮片鉴定和中药炮制、制剂的学习,通过参观药材市场、登山采药进行实践,旨在建立完整的中药学知识体系。
(5)中医外治
学习外治学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其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列入教科书中,在各班的培养模式只见开设针灸学和推拿学两门课程,其他的外治法学习未提及。
山东扁鹊班按照术贵精专的原则,在自编教材《中医外治学》中,整合中医各类简便验廉的适宜技术,适当引入民间非药物疗法,将理论授课与实训结合
(6)其他
各班对阅读古典医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也普遍重视。注重开展关于《周易》《道德经》等古籍以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系列课程和学术讲座。
5.特色活动
中医特色班积极开展丰富的系列实践活动。例如:传统功法练习,参观中医传统文化景点,外出见习,交流学习等。
北京岐黄班积极争取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去,体验本校、国内西医院校和海外医学院校等“多院校”的学习生活。广州铁涛班开放重点学科实验室,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交换学习、学术交流和科研训练。山东扁鹊班在1~4学年的寒暑假安排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游学基地的学习,完成对阶段学习任务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辽宁传承班开设“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及论坛,邀请校内外名医大家与学生交流。江西双惟班通过组织讲座、开展周末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意识,营造良好的晨练、学习、为人修养的氛围,构建自我发展的平台。同济大学中医大师班采取每月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经典、传统文化、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在学习期间,安排境内外学习交流。
四、讨论
综合调查结果,将各中医特色班班级制度与培养内容的共性与特色讨论分析如下:
(一)班级制度
1.高质量选拔进行小班授课
中医特色班选拔时间和选拔人数不尽相同,多在本科第一学期结束后开始,也有在本科四年级开始成立的班级。人数在10~40不等,多为20~30人。
精简的班集体可以增强凝聚力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在人数少、易于管理的前提下,开展教学、研讨、游学、户外活动等更加便利,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锻炼。学校尽力,学生努力,共同实现以少数带动多数,达到以“先富”帮“后富”的教学目标。
2.实行双导师制
各班师承模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不同形式,均值得借鉴。
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人才规范化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班教育在人才培养效率上具有巨大优势,是不可取代的培养形式,但相对以往师带徒模式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医学自身特点和规律。导师“手把手”教学,能够按照学生自身特点有方向地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科班教育和师带徒模式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作用均不可小觑,二者各取缺漏,相互补充。
(二)培养内容
1.根于经典,稳固临床中医思维
关于中医经典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在各班的培养模式当中,对经典的重视是共识。仲景班及扁鹊班均强调突出张仲景学术特色,其他班级也强调经典回归临床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与疾病防治的源头活水,古今无数名医大师多以《黄帝内经》为立说之根本,或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或在防病技术上效验如神。《伤寒论》则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充分以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医整体、变法、恒动、逆向的辩证思维。故在中医学习过程中必须以经典为首位,尤其能深入学习《伤寒论》,熟悉知名医家主要学术思想,对《伤寒论》学习和应用有独到见解。
2.精医达药,打破医药分裂局面
部分班级在课程改革上打破了医药分家的局面,注重中药饮片、药用植物、中药炮制等方面的学习。张廷模认为,要成为一个很好的临床医生,对于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等方面的知识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在扎实中医基础知识之余,应当培养学生识药、辨药能力。
3.内外相通,提高辨治诊疗水平
各班的培养模式也反映出在外治法的学习上相对欠缺,需要探索改进。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对疑难病应综合运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拔罐等疗法,能够达到协同与放大效应。唯有广学博览,兼收并蓄,真正做到明医善针知药,中医才能永续发展。
4.理技结合,强化理论付诸实践
针对当今中医院校理论与实践泾渭分明的现状,各班纷纷举办跟诊导师、医院见习、外出游学等实践活动,意在扩充眼界的同时,以临床实际情况加深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基础理论、经典文义的理解。中医特色班应在实践实训方面着重加强,开设实训课,坚持理论教学期间实训课程不断线。
5.古今融贯,学术精华永续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各班培养模式中得以体现,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讲堂、参观传统文化纪念馆等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古典医籍的阅读能力也受到各班广泛认可,而要充分发挥这些医籍的价值,又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为基础。
中医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与西医单一的自然科學属性相比决定了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纯正中医思维的人才,真正做到以道育人,以文化人。
6.中西互补,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各班以中医学习为重点,但没有摒弃西医。部分班级试行的中、西医课程整合化有利于将相关学科有效结合,但该过程极为艰难,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西医学是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补充,中医特色班不仅要培养学生中医诊疗思维方法与技能,也要加强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能够具备处理本领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难、重病症的临床能力。如此,中西医技术互补,临证诊疗的准确性与疗效必将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艳霞,刘江华.江西中医药大学 促内涵发展“良方”成就中医人才培养摇篮[J].教育与职业,2014(13):71-72.
[2]杨关林.大力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和作用 探索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2012,31(1):8-11.
[3]谷晓红,闫永红,林燕,等.坚持传承创新 促进医教协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35(3):7-11.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