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院士曾庆存
2020-03-17丽君
丽君
曾庆存
有“诗人院士”美誉的曾庆存,是世界上首位用原始方程“半隐式差分法”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人,他为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测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爱作诗的科学家
庄严的科学技术研讨会上,不苟言笑的曾庆存正襟危坐,他的表情和声音像军官阅兵时发出指令那样严肃。与会者认真聆听,发现他才情横溢,在他口中,科学和诗词完美结合,让人印象深刻。
曾庆存从小喜欢诗歌,有睡前抄一首古诗的习惯,直到现在仍保持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多了,曾庆存就自然而然会吟诗写诗了。
参加工作后,他常用诗的语言解读科学,用诗记录生活点滴。喜闻人工降雨试验成功,他赋诗一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前,热血沸腾,赋诗一首;2008年奥运期间,在阵风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又赋诗一首……
爱吟咏的曾庆存,如今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但当有人叫他“诗人”时,他谦虚地摆摆手,出口成诗:“偶逢佳句三生乐,无意栽花数朵开。”
诗心报国终不悔
曾庆存在诗中表达的“志”,是科学,是家国。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52年,曾庆存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然而,因为国家气象人才紧缺,物理系安排一部分学生主修气象学,曾庆存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很纠结:自己很喜欢研究物理,好不容易考取了物理系,改行去学气象会不会得不偿失?
就在犹豫不决时,一则新闻传遍北大: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产量,老百姓吃不饱肚子了。这件事引起曾庆存内心极大震动: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他挨过饿,知道小麦冻死对农民家庭会造成怎样的苦,于是,他当即服从安排,学习气象学。
大学毕业后,曾庆存被国家选派进入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基别尔。
正当曾庆存踌躇满志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发现自己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比别人差得太远了。
千里迢迢来到苏联,怎么能被这点困难打倒,曾庆存借来专业书,从第一页开始硬啃。有一次,他挤上了地铁,双手捧书,目不转睛地看着,最后坐过了站。倒回来坐时,又因为沉浸在书中再次坐过了站。
靠着这股劲儿,没过多久,曾庆存追上了同学们的脚步。一年半后,他以扎实的数学、物理功底引起基别尔的注意。基别尔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褒奖了这位学生——给他出了一道世界难题,即用原始方程作短期天气预报。
同学们都劝曾庆存不要接这个烫手山芋,因为基别尔自己也在研究原始方程,多年都没有成功,而曾庆存的研究一旦不成功,可能难以顺利毕业。
面对挑战的曾庆存却很兴奋。在基别尔的基础上,曾庆存没日没夜地计算,反复试验,终于,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提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半隐式差分法”,最后一举成功。这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该方法随即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至今仍在沿用。
我国气象事业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达87%,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38分钟,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延长到5天可用。在数值天气预报进步方面,曾庆存功不可没。
愿做绿竹与芭蕉
1970年,我国开始研制气象卫星,国家领导人选定曾庆存为带头人,于是曾庆存被急调参加我国气象卫星工程。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全身心投入到完全陌生的卫星工程和空间遥测问题的研究中。他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推出人工调控自然环境的理论方法、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控调度实用研究……每一项课题都硕果累累。
1988年9月,我国第一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成功发射。在发射现场的曾庆存,喜不自禁,赋诗一首:“神箭高飞千里外,红星遥测五洲天。东西南北观微细,晴雨风云在目前。”
原气象卫星筹备组成员召开了简单的庆功座谈会,曾庆存豪迈激昂:“功成有志慰先贤,铁杵磨针二十年。神箭高飞千里外,红星遥测五洲天。东西南北观微细,晴雨风云在目前。寄语中华好儿女,要攻科技更精尖!”
2017年春节,别人欢度假期,年过八旬的曾庆存窝在家里埋头推导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撰写了数十页手稿,为中央要求环保执法禁止“一刀切”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今,这位85岁的科学家,选择继续攀登。每谈及成就,曾庆存总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曾庆存很清楚“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的道理。攀登科学珠峰非一人努力就能完成,它需要几代科技工作者接力。因此,几十年来,他致力为国家培育气象人。经他亲手培养的众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领域的骨干。
曾庆存曾写诗《绿竹芭蕉赞》,称羡竹子的“献绿山河不着花”“有节无心人已赞”和芭蕉的“从来躯干唯高直,羞脸低头不较功”。他希望自己和学生能做一株绿竹或芭蕉,科学研究若想取得成功,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