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ATA的企业动态能力对竞争力影响研究

2020-03-17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柔性竞争力动态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研究背景

对于企业获得竞争力的能力来源的探究,是动态能力的演变动力。早期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中,资源观理论(resource-based view)是一种对企业获得竞争力的良好解释方法,它认为企业内部存在能创造竞争力的独特资源,这种资源优势是维持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能力,而这类资源一般是特异性资源,才能在企业竞争过程中为拥有者创造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之后的研究将方向转向核心能力,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是来自于一种能力而不是资源,其中普拉哈拉德(C.K.Praharad)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适应性。

动态能力理论诞生于上世纪的90年代。随着当时市场竞争特点的变化,单纯从资源观或核心能力很难去解释为什么部分企业能保持长久竞争力。人们的视角开始转向一种能够创造核心能力的能力,它存在与企业内部,被研究者称作动态能力。

在战略管理的领域里,资源学说和能力学说成为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向,它们有着演变的关系,但是根本的不同在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在现代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已经不能仅仅是具备某种资源、特质或固定能力。从市场角度去看,动态能力被认为是能够在企业进入市场过程中适应环境而做出动态调整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独特资源创造可以创造价值的能力,便是在探寻和培养企业内部的动态能力。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动态能力确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并能催生出企业竞争能力。随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的局限性被暴露出来,学界越来越需要需找到能在动态环境中创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即使这一目标被指向动态能力,学界依然缺乏对于动态能力实质的权威认证,这与动态能力本身模糊不清的特性有关,因此本文结合大量研究资料,对动态能力的特征和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取了三个动态能力的关键维度。

二、动态能力的理论维度与社会调查

(一)动态能力的理论维度

(1)客户价值导向(Prahalad和Hamel,1990)。企业对动态能力的探索目的核心是为了获得企业竞争力,动态能力被企业视为创造核心能力的能力,最符合企业家所需求的价值。

所有企业挖掘动态能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可以长期创造竞争力的能力,也就是实现企业家所预期的价值,根据客户需求针对性的制定目标是企业在探寻价值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方向,一旦背离客户价值,企业在发展的轨迹上与市场和客户需求将越来越远并难以整改。同时这也是实现企业价值的一种体现,是企业整体前进的直接动力之一。

(2)技术及其支持系统(Prahalad和Hamel,1990; Berghe,2001; 等)。一般在企业组织内部会形成有效的学习和知识累计型系统,通过知识学习和累计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料,用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整体性能。技术系统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在实行管理工作时以固定或较现场控制更高的效率区完成工作,技术系统提供的支持可以为企业研发、作业和管理控制等方面提供技术手段,进而从各方面提升企业效率。

(3)组织机构支持系统(Chandler,1962、1980; Nelson and Winter,1982; 等)。在企业组织层面存在着决定企业管理权力层级和信息流动等存在于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组织架构,即是组织机构支持系统。织机构支持系统的作用早已得到论述,即战略的实施应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支持(Chandler,1992)。技术不能单独存在,它是依附于组织机构的功能体上,提供组织创造价值的技术手段(Nelson,1991)。这一点在核心能力的倡导者 Prahalad 和 Hamel(1990)案例研究中也得以强调,即研究开发投入与核心能力积累之间存在非对称性,高投入未必能创造核心能力,因为研究开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机构及组合资源的技能。

(4)制度支持机制(Leonard-Barton,1992等)。企业的制度支持机构是在企业内部组织中对组织成员起规范性作用的具体或隐性规定和规则,体现在企业中一般表现为公司规章和奖惩措施。制度机构的存在是为了确保企业组织按照预定规划工作,也确保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效率化,例如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敏捷制造(JIT)等技术体系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起作用,如与核心员工形成稳定的雇佣关系的制度、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培训制度、基于技能而设定的工资制度、内部晋升制度、公司福利的人人平等政策、成就政策等,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5)更新的动力(Collis,1994; Winter,2000)。现代企业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双向要求下,企业需要保持持续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状态,即是被“学会学(learningto learn)”的能力所取代(Collis,1994),组织层面上和企业战略上及时的更新是创造新的竞争力的根本,也是同类企业在新型竞争里诞生下的竞争根本。

(6)战略隔绝机制(Rumelt,1984; Dierickx和Cool,1989),即企业抵制其他企业进行有效模仿的一种能力保护机制(Teece,2001; Liebskind,1996;等)。企业以资源观和能力观划分的竞争优势源泉都包括组织内部的累积知识,它们具有一定的特质性,但在更多时候它们是可以被模仿的,这是组织知识的泄露或是核心竞争力的流失。不存在于商业机密中的特质也可以通过员工和企业日常行为表现出来而被其它企业模仿(Liebskind,1996)。

(二)调查资料的收集

理论总是与现实状况存在差距的,要提出测量我国企业动态能力的工具还必须借助社会调查、探测性问卷调查等完备的研究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的动态能力的主要维度,选择较为相对应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作为该维度的量值,并与企业绩效的量值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通过对某企业官网公布数据的分析,选取了与企业动态能力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能反映企业在动态能力各维度上直接表现的强关联性数据,在通过具体分析和细化选择选取能直接代表企业动态能力的数据。本文选取了该企业各年在市场潜力(忠实用户数*市场占有率)、组织柔性(消耗资源)和战略隔绝(人力控制成本)的相关数据。

三、调查资料的处理与结果

通过文献分析得到的初步资料需要经过分类整理,以便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所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这将影响到研究能力结构的完备性、系统性、科学性。本文采取了以下流程与步骤:一是将资料整理成文字,并与笔记进行核对,建立完备的原始资料库; 二是对每一个企业所涉及的与动态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对每一个内容选择较具代表性的经济指标; 三是将所有受调查的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分类资料分别进行汇总,并计算企业绩效与每一个具体测量项目的关联。

(1)市场潜力。从市场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的市场需求是能够被测算出来的。这一数值有助于企业用来衡量市场反馈预期,从而调整市场政策和企业经营方案。与市场需求潜力有关的因素是产品和环境。

产品因素可以用四个特征来衡量,即①产品功能:以产品的主要功能定义该产品的市场价值。②便捷性:包括使用的门槛和购买的渠道是否适用于大多数人群。③受营销影响:是否因为营销手段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销量差异。④市场政策:是否拥有政策支持该产品,还是抵制?这四个特征用来判断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环境下有哪些特性和适应性,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存在明显的缺点。环境因素是市场环境的特性,一般可以分成宏观市场环境和微观市场环境。宏观市场环境因素是企业在政策、国际或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和变化趋势。而微观环境是具体的,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环境要素。

(2)战略隔绝。无论是资源观还是能力观,都将能创造核心价值的能力视为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认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因为对核心能力的保护,不得不将部分资源和能力隐藏起来,以防止外界竞争者或后进入者占据自己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核心能力的保护,既要防止核心成员的流失,又要防止组织内部的秘密泄露,多种顾虑下企业不得不采取对核心能力的隔绝措施。

(3)组织柔性。从企业的组织层面去分析,最符合动态变化规律的是组织柔性。组织柔性来源于企业的组织内部,是组织在多变环境因素下作调整的特殊能力。柔性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级,它是组织保持流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Garud & Kotha认为组织柔性主要是指组织的变化范围和变化速度,而Slack认为组织柔性包括时间、成本和范围。其中时间是指系统在不同状态间转换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是指系统在不同状态间转换所需要的费用,范围是指系统内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范围。

四、模型分析

(一)数据录入

以下数据是从某企业官网公布的年度数据上收集的初始数据(表1):

表1 我国某企业1999-2011年净收入与动态能力投入资金

为了方便研究分析,我们将净收入用y代替,市场潜力用x1代替,组织柔性用x2代替,战略隔绝用x3代替。

(二)建立初始模型

在stata13软件command栏输入指令 reg y x1 x2 x3并回车。得到以下数据(图1):

图1 初始模型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b1=3.658004 b2=12.76117 b3=72.52894

建立关于y、x1、x2和x3的初步多元回归模型

y=3.658004x1+12.76117x2+72.52894x3+1154.05

(三)多元回归模型建立

在得出以上模型后,在stata13软件command栏输入predict new指令,得到y的估计值与实际值对照,继续在command栏输入predict e,resid指令,可以计算得到实际值与估计值的残差(图2)。

图2 模型数据处理

在comman继续输入tabstat e,stat(sd)指令,得到残差的标准差111.5027(图3),相比较数据的残差值有一部分较高,即意味着对回归模型有较大的影响,应当除去这些数据再做处理。

图3 残差的标准差

(四)模型修正

在对比残差标准差和实际偏差值后,应当将2005、2006和2009年的数据除去(图4),再重复上述操作。

图4 修正后数据

根据修正后数据重复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以下数据(图5):

图5 修正后回归模型

再次计算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已经很小了,所以可以认为该数据有较高的可行性。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到b1=-0.2935569,b2=16.51359,b3=173.87375。

最终的模型为y=-0.2935569x1+16.51359b2+173.87375x3+1138.407。

五、分析和总结

(一)分析

学界一直试图探究一个与企业内质息息相关的问题,即动态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而在动态能力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上,仍处于探索性研究状态。本文通过将企业因素分类成市场潜力、组织柔性和战略隔绝三个维度,探讨动态能力对企业净收入影响的因素和其作用大小,得到的结论如下:

(1)企业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的营收息息相关,但不代表企业动态能力越强,其净收入越高。大多数时候,企业的动态能力只代表它在应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这种能力能衍生出核心竞争力,但不会直接带来竞争力。(2)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企业规模有关,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动态能力往往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潜在价值。这可能与大规模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有关。(3)企业的性质与其动态能力有关,如部分国有企业受限于企业性质带来的组织柔性和隔绝能力,其动态能力往往较差。但受惠于其国有企业性质,其市场潜力为其净收入带来良好的保证。

在本文的检验数据中,动态能力的因子与动态能力并不是完全契合的,但这三个因子能够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一个缩影,对其营收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解释方案。而在实际生活中,企业性质的不同也使得它们的战略隔绝、市场潜力和组织柔性产生鲜明的特点,单一因子不能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较好的描述,但三种因子的组合可以为企业的动态能力提供一个模型与样板。

(二)总结

学术界和理论界都在探寻企业竞争力源泉上不断努力着,在探寻企业内部特质的研究上从资源观转向了能力观,动态能力即是能力观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仍然缺少着可靠地实践论证。在本文的社会调查统计后发现,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所需要的动态能力是指:市场潜力、战略隔绝能力和组织柔性,而随着对于动态能力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解释的力度可能会随之改变。

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也处于一个高速变革的状态,而保持企业长期生存的根本是不断的创造新的竞争力,这是带给企业源源不断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虽然本文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动态能力的测量及其功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仍旧有几个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1.不同性质的企业具有的动态能力因素各不相同,而随着时代发展,新型企业的诞生也将为企业动态能力开拓更多的维度,这是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中,未来需要持续不断做的。

2.动态能力的三种因子之间应该存在着相互的关联,这使得本文所采取的模型因子不能完全独立,未来的工作还需要试图找到因子间的这种关联。

猜你喜欢

柔性竞争力动态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动态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