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文人与湖州白雀法华寺*

2020-03-17叶宪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吴兴县志刻本

叶宪允

(华东师范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241)

江南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且浓墨重彩的亮丽风景。江南,是烟柳繁华的所在,也是国人心中那魂绕梦牵的一抹柔情。历代文人通过诗文歌赋、琴棋书画等反复塑造孕育的江南意象,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以及美不胜收的底蕴。

一、弁山白雀山法华寺小史

法华寺,历史悠久,风景殊胜。法华寺位于浙江省湖州城西北十里弁峰东麓之石斗山,北濒太湖。弁峰又称“卞峰”,石斗山因寺名,又称“法华山”,因有白雀灵异之故事,俗称“白雀山”。明清间,法华寺为“湖州四大丛林古刹”之一,四大丛林是城西罗山栖贤寺、城南万寿寺、城北法华寺、城东利济寺,而法华寺规模居四寺之冠。相传南北朝刘武帝永明五年(487),比丘尼道迹,法号总持,得法于达摩,到湖州结庐弁峰石斗山。诵法华经二十年,有白雀旋绕左右若听法状,民间俗称“白雀山”“白雀寺”。

梁武帝普通二年(521)敕建法华寺,法华寺历史悠久,至今已经一千五百年之久,若加上南北朝齐(479-501)时期比丘尼道迹在此行修,则佛光缭绕之时间更加久远。法华寺历代以来各有创建,延续今日,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在国内众多名寺中也不遑多让。唐代,法华寺也是比较兴盛的时期,法华寺有大光法师,但“会昌中,诏毁佛寺,此寺随废”(1)清·宗源瀚修、周学濬纂:《(同治)湖州府志》卷四十八,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第2492页。本方志页码来源于方志数据库电子资源页码,下同。。吴兴东亭,与法华寺和大光法师有关。《(崇祯)乌程县志》卷八:“东亭,即县内之池亭,初纪李绅堕水事。立碍于卞山法华寺,寺毁后,县令李式移立于县治之东亭。久而禆折,县令汝南周生广其亭,濬其池,冉刻其碑,盖欲存县之故事也。杨夔在记。”(2)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八,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620页。杨夔《修东亭记》:“故相国赵郡李公绅,宝历中,廉问会稽,日以吴兴僧大光有神异之迹,为碑文托郡守敬公建立于弁山法华寺。会昌中,诏毁佛寺,此寺随废。时县令李式见碑述相国先人曾宰乌程,遂移立于县之东亭,迄今五十载。其碑毁拆,汝南周生以明经四命重宰乌程,靚其废逸,遂求于故老,获旧文比类于折碑所失者数字,因重刻于石,所缺文字不敢臆续,盖所以避不敏,遵宣圣不知而作之戒也,兼其旧传云。东亭之池,始相国诞于郡署学弄之岁,乳母惰于保侍,俾相国坠于池,人莫之觉。食顷,如有物翼出于池面,家人方得拯焉,众方慑骇,相国笑语无替于平日,人咸异焉。初有石数尺,勒其事,岁月绵远,石失其处故,汝南生广其亭,浦其池,再刻其碑,重序厥繇,盖欲有县之故事也。”(3)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九,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237页。时间为乾德元年三月二日,乾德元年即公元963年,北宋太祖时期。故相国赵郡李公绅,即李绅(772-846),字公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李绅事迹主要载于《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六、《唐才子传》卷六。《(嘉泰)吴兴志》卷十八载:“唐大光和尚神异碑,在法华寺,乾宁中丞相李绅撰,见旧经。唐大光和尚道迹碑,在法华寺,祕书郎陈文在撰,见旧经。唐丞相李绅墓碑在里山,乾宁三年立,见旧经。吴越回文绶带连环诗碑,在法华寺,镇国军节度使钱惟治作九十首。”(4)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十八,民国吴兴丛书本,第640页。唐朝时,刺史韦明敭、李峒、卢幼平、崔元亭、张文规、僧清昼等都有法华寺诗作。

弁山山峦优美,历代风景胜迹很多,人文积淀颇为丰厚。有“丹阳太守芜湖侯太史慈墓,法华寺东之石坞,一名石十山”(5)明·刘沂春:《(崇祯)乌程县志》卷八,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第655页。。此外,还有“采菱渡石”“孟公石刻”等包涵丰厚历史文化的传说与典故:“沈监运得异石于叶石林之废圃,刻曰采菱渡,其阳字二行,王摩诘石虚用中书皆有印文复刻”。(6)明·刘沂春:《(崇祯)乌程县志》卷八,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第639页。“钱简栖桐薪桧园二种,俱云白雀寺中,有李公垂石,长可二尺余,颇具孤峰一片之势,仄之可用为枕,其上刻字三行。长庆甲辰二月辛巳,崇英孟郊来访,竟陵陆霄翁曾观,凡二十有一字,埋没草莱,今归快雪。此由张稚通得石,置诸斋头,顔以长庆,后赠伯谷,伯谷因作孟公石赋。然考昌黎志,东野卒在宪宗元和甲午,迨穆宗长庆甲辰,越十年矣。况竟陵人来寓者,乃肃代陆羽乎,与公垂不相及也。冯开之沈纯父,俱有快雪堂”。(7)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十四,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909页。

二、历代书家

法华寺文化厚重,除上文介绍的诗人、画家、书家之外,其书法传统更是久远。相传大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也曾游法华寺,时在法华寺建立之初,说明其风景优美早已有之。据《(嘉泰)吴兴志》:“法华山在县西北十里,有寺曰法华寺。刺史崔元亮、张文规、卢幼平,俱有诗。东有石坞,吴太史慈所葬。太平寰宇记谓之石斗山。晋王羲之尝来,顾谓亲友曰,百岁之后,谁知我曾游此。”(8)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四,民国吴兴丛书本,第67页。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也曾到法华寺,据《吴兴金石记》卷三记载:“颜鲁公法华山题字石,存流觞屿真卿临右军书。右磨崖高二尺广二尺三寸,正书字径五寸,署款两行,在右方下字径二寸余。在乌程县北法华山白雀寺后,法华寺建于梁普通二年,后有偃松、流杯亭、九曲池、望湖亭。颜鲁公于大历七年迁湖州刺史,均见谈钥《吴兴志》。鲁公在郡累年,刻石甚多”。(9)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三,清光緖刻潜园总集本,第112-113页。 本古籍页码出自中国古籍数据库中的电子资源页码,下同。苏东坡曾任杭州知府,杭州紧邻湖州,爱游玩山水名胜的苏轼也到过法华寺,留有诗作,他还有题字。据《吴兴金石记》卷七记载:“苏东坡青莲峰题字。青莲峰,东坡居士,元祐六年(1091)三月三日。右磨崖高二尺广一尺五寸,正书字径六寸,款字径二寸五分。在法华山白雀寺后。案王宗稷《东坡年谱》,元祐四年三月累章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年三月被旨赴阙,又参寥泉铭序云,予以寒食去郡。以此题推之,东坡去郡,当有法华之游,由杭至湖不过一日程。此正去杭之日所题也。”(10)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七,清光緖刻潜园总集本,第298页。“法华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石斗山,县西北十八里有法华寺,故名。苏轼《游法华山赠贾收》诗,‘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荡荡纳千泒。从来不着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仙坛古洞不可到,空听余澜鸣湃湃。今朝偶上法华岭,纵观始觉人寰隘。山头卧碣吊孤塜,下有至人僵不坏。空余白棘网秋虫,无复青莲出幽恠。我来徙倚长松下,欲掘茯苓亲洗晒。闻道山中富奇药,徃往云芝杂葵薤。诗人空腹待黄精,生事只有长柄械。今年大熟期一饱,食叶微虫真癣疥。白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镰铩。安得山泉变春酒,与子一洗寻尝债。’宋葛胜仲《与叶少蕴上已游法华山九曲池》。”(11)明·刘沂春:《(崇祯)乌程县志》卷二,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第141页。另外,苏轼还写有《与胡祠部游法华山》等诗作。

宋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也曾到过法华寺,“米芾书:‘水石相搏,风竹相吞;炉烟方裊,草木自欣。’在白雀寺禅堂壁间”。(12)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十四,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910页。

三、明代壁画名山十一景

法华寺“元季毁。明万历中,僧如松重建,仍名法华。嘉禾宋旭,绘名山十一景于殿壁,凡五月而成”。明万历年间是1573至1620年,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写有《重建法华寺碑》,可以说明此次法华寺重建是在1573至1605年之间。屠隆,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少有异才,落笔千言,倚马立就。明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历官礼部主事、郎中。屠隆好游历,被权奸诬陷罢官,穷困潦倒,常寓寺院,潜心佛道。可能游历过法华寺,故为法华寺的重建作碑记。屠隆曾到过湖州道场山,《(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五:“海天阁,在道场山,本名云峰。明范应期易今额。明屠隆诗,‘名山既郁盘,兹楼更超忽。迎睇眺具区,远望尽溟渤。冉冉出云端,行行凌木未。几上横青蚬,足下起苍鹘。帝座笑疑通,明河手可掇。须弥但芥子,洞庭真毛发。元化播英灵,霸图怅吴越。吹万总已空,大千复何物。’”(16)清·宗源瀚:《(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五,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第2012页。屠隆到过前溪,《(崇祯)乌程县志》卷二:“前溪,县治南、慈感寺之西,深不可测。出武康之铜岘山。屠隆诗,‘山川清远说吴兴,良史挥毫绘未能。花里人家藏牧吹,水边茅屋散渔罾。香堤落日歌联袂,尽舫春风唱采菱。最好前溪明月夜,一天风露坐壶冰”。(17)明·刘沂春:《(乾隆)乌程县志》卷二,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第151页。屠隆在湖州还作有《屠隆题云水洞天诗》(18)明·刘沂春:《(崇祯)乌程县志》卷四,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第334页。、《春日登黄龙洞绝顶望太湖歌》(19)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二,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161页。,这说明屠隆到过湖州是毫无疑问的。屠隆还有《吴兴杂咏》及《吴兴釆桑歌》(20)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六十,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第5995页。。他在湖州也参访古寺,比如圆证寺。《(乾隆)乌程县志》卷九:“屠隆圆证寺诗二首。‘精蓝留古迹,冉冉泝清湍。野岸依兰棹,斜阳在箨冠。雨催花事老,风送麦秋寒。渐与人寰隔,山行千万盘。’‘蓝舆行磴道,松树已成围。万壑声喧户,千山翠扑衣。洞春龙尚卧,林晚乌知归。便欲携亲友,相依白板扉。’”(21)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九,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645页。应该正是在湖州期间,屠隆到法华寺,因法华寺重建,作《重建法华寺碑文》。从中能看出,法华寺在总持法师到弁山后兴盛,唐肃宗朝,大光法师再次振兴之。明末法华寺衰败,如松法师筚路蓝缕,发大愿大力重兴,殿堂鼎建僧寮一新。万历壬寅(1602),屠隆游览法华寺,应如松法师之请,而作记。屠隆还作有《白雀寺二首为松公》:“‘踏苇西来后,传灯东渡时。真诠祖师意,灵骨比丘尼。金碧前朝迹,房廊废殿基。谁知师苦行,手自剪茅茨。’‘钟磬鸣斜日,琉璃照上方。留僧常结伴,种树已成行。鸟下餐香积,龙来护讲堂。褐衣聊借宿,亲睹玉毫光。’”(22)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六十,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第5994页。

万历年间的1602年前后,法华寺重建,“嘉禾宋旭绘名山十一景于殿壁,凡五月而成”。宋旭在法华寺所绘之图也很有名,皆幽峻可观。宋旭(1525―1606),字初穤,号石门、石门山人。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博宗内外典,通禅理。善山水,兼长人物。万历间名重海内。宋旭师沈周,学有师承,故出笔迥不犹人。其山头树木,苍劲古拙,巨幅大幛,颇有气势。与云间莫廷韩,入芟山社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宋旭是嘉禾人,后流寓松江、湖州一代,故有人称其为湖州人,为“苏松派”画作的先声,乃吴门派支流。《嘉禾征献录》卷四十九:“宋旭。宋旭字初阳,晩号石门山人。先世本会稽寓禾,遂为崇徳人。工畵及隶书,晚年屏去家室,究释氏之学。往来松江,与陆树声、莫如忠、周思兼结社赋诗,居超果寺。禅灯孤榻,举止萧然。年八十无疾终。旭畵入能品,规摹巨然。稍兼子昂法,乡人至今宝之,而鲜有流播者。其绘湖州白雀寺壁,特称神妙,至今未磨灭也。……万历丁丑(1577)中秋,檇李宋旭题乌程法华寺,旭图石山十一幅,皆幽峻可观。”(23)清·盛枫:《嘉禾征献录》卷四十九,清钞本,第1497页。明代魏耕(1614-1662)乃明末抗清义士,曾联络抗清志士,秘密图谋恢复大业,最终因“通海案”而被害。工诗,古体学李白奔放豪迈,近体学杜甫苍凉悲壮,在明末清初诗坛独树一帜,为屈大均所赏,有《息贤堂前后集》及《雪翁诗集》。《(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魏耕原名璧,字楚白,甲申后改名耕,又名甦(全祖望《奉万西郭问魏白〈衣息贤堂集〉书,别字白衣),以世冑少失业,学为衣工于湖州。能读书,有富室奇其才,客之,寻以赘婿,隶归安籍,成诸生。国亡弃去,所交皆当世豪侠,志图大事,与于苕上之役,兵败亡命江湖。妻子满狱弗恤也。久之,事解,乃与归安钱缵曾居苕溪,闭户为诗,酷嗜李白。”(24)清·杨泰亨:《(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第2517页。作为湖州人的魏耕曾游览法华寺,观宋旭画壁,并作诗《同钱缵曾游法华山观法华寺宋旭画壁》《白雀寺观宋旭画壁》。《同钱缵曾游法华山观法华寺宋旭画壁》:“法华嶕峣天目东,青蕖倒插具区中。长松际天扫赤日,金沙喷礴垂云虹。”(25)明·魏耕:《雪翁诗集》卷四,民国四明丛书本,第142页。《白雀寺观宋旭画壁》:“洞门画壁看云烟,宛若腾身跨紫鸾。万丈峨嵋如可接,倩谁拂石洗青天。”(26)明·魏耕:《雪翁诗集》卷十三,民国四明丛书本,第361页。

四、诗文中的法华寺

王稚登(1535-1612),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王稚登《白雀寺宋初旸画壁》:“客居深谷少跻攀,终日惟看壁上山。道者焚香瞻碧落,村翁拂石拜潺湲。空庭不扫留云住,寒殿常开放鸟还。独少病维摩诘像,散花人不下禅关。”(27)清·罗愫:《(乾隆)乌程县志》卷八,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640页。王稚登少有才名,长益骏发,名满吴会。擅长书法,行、草、篆、隶皆精。《广舆记》卷三:“王稚登,字百榖,其先江阴人。天才骏发,北游太学,赋紫牡丹诗,为相国袁文荣公叹赏,名满都会。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凡过吴门者,必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然奖引寒素,敦笃故旧,有古人风。盖不但文采见长也。”(28)明·陆应阳:《广舆记》卷三,清康熙刻本,第370页。《(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一十二:“王稚登,字伯榖,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骏发有名。嘉靖末,游京师,客大学士袁炜家,炜试诸吉士紫牡丹诗。不称意。命稚登为之,有警句。炜召数诸吉士曰,君辈职文章,能得王秀才一句耶?将荐之朝,不果。隆庆初,复游京师。徐阶当国,颇修恨于炜,或劝稚登弗名袁公客,不从,刻燕市客越二集,备书其事。吴中自文征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征明门,遥接其风,主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嘉隆万历间,布衣山人以诗名者十数,俞允文、王叔承、沈明臣辈尤为世所称,然声华烜赫,稚登为最。申时行以元老里居,特相推重。王世贞与同郡友善顾,不甚推之。及世贞歾,其仲子士骕坐事系狱,稚登为倾身救援,人以是重其风义。万历中,诏修国史。大学士赵志皋辈荐穉登及其同邑魏学礼、江都陆弼、黄冈王一鸣,有诏征用,未上而史局罢。卒年七十余。子,留,字亦房,亦以诗名。”(29)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十二,清光緖九年(1883)刊本,第10199页。王稚登到过弁山,有《游弁山祐圣劝二首》:“卞山青未极,丹洞碧云邉。暖径萦新草,春泉落远田。客行经石坐,樵担倚松眠。今日清人眼,峰峰致爽然。”“草密余荒殿,山围似古城。片篱黄大静,二月野梅清。磵色澄浮酒,林声细间鸎。数杯酣夕日,群坐濯长缨。”(30)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六十,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第5980页。王稚登也到过法华寺,与如松法师有交往,他也因此作《如松和尚造法华山路募缘疏》:“吴兴法华山者,寺名白鹊,石吐青莲,尼总持遗迹犹存。松道人经营未毕,虽则朱门碧殿,奈无广陌长衢,负薪樵者每趦趄乞食,山僧空踯躅。荒草坡难容驾象,法王安得常来。黄泥阪不可鸣鸾,宰官焉能屡至。今将辟草际委蛇之径,成人间广牡之途。或买地开林,补短截长,取诸彼以与诸此,或将田易路因高就下,迂者直而洼者平,但赤手岂可告人,非黄金不能布地,比丘缘浅铁鞋踏破也。无功檀越,财多金宂,打开俱是福。烧砖凿石,补就方成百衲衣。担水运沙,聚来却似多宝塔。试看负者负、荷者荷,都在莲华地上行。咏而咏、歌而歌,尽来松树林中憩。谨疏”。(31)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四十,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第4159页。看此疏,当是法华寺刚要重建之时,而法华寺壁画又在寺院创建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上文记载宋旭绘名山十一景于殿壁凡五月而成,可推断王稚登逗留法华寺颇有时日,或者不止一次到访法华寺。

法华寺在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间都有修建。寺前有松径三里,“夹道松荫,坡陀直上”。《(嘉泰)吴兴志》卷二十:“山周回十五里悉产青松,法华寺前有松径数里,长兴有松村。”(32)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二十,民国吴兴丛书本,第741页。寺内原有偃松、九曲池、流杯亭、望湖亭、清快堂等古迹。《卞山志》载法华寺有王灵泉。今百步阶下尚存古泉两眼,一清一浊(浊泉旱时涸),崖壁凿“青莲古涧”四字犹存,笔力苍劲浑厚。法华寺有玉印两枚,大者方四寸,小者二寸有余,相传为御赐之物。客厅清快堂取苏轼“曲折虚堂泻清快”句意而名。“康熙间,僧戒青募金重修大殿,向苦担汲。戒青寻五峰泉源,笕引入厨,名五灵泉。”(33)清·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576页。故此,在清代时期,一批文人诗人也先后到访法华寺,由于时代近,保留的诗文更是超越前代。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1619-1683)有《白雀寺》诗:“轻舫闻疏钟,古寺尚松际。青松夹道二三里,琳宫绀宇相亏蔽。丹青四壁烟雾开,阴崖忽裂天为捸。寒空喷雪瀑崩屋,蓬壶仙客云车来。人间几见成沧海,米蓝□碣生光彩。白雀孤飞去不还,梁朝老树今犹在。泉流九山何泠泠,寺后危亭接窅冥。万顷寒烟太湖白,半规山影洞庭青。我欲携铛煮明月,听演三乘疗饥渴。至人大道不可说,踟蹰还与老僧别。”(34)清·施闰章:《学余堂集》诗集卷二十七言古,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37页。此外,其还有《吴兴夜醉宗鹤问客舍同严既方孙介夫》《同吴湖州饮孙太初墓侧》。

清代词人朱彝尊(1629-1709)有《白雀寺》诗:“竹径何年寺,松门百丈岩。野云平石澄,江日冷枫杉。水落青莲涌,花飞白雀衔。五湖看在望,生计有蒲帆。”(35)清·朱彝尊:《曝书亭集》曝书亭集卷第五古今诗,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第314页。其他清代诗人如吴伟业、宋琬、蒋士铨、王士祯等都与法华山和法华寺有所关联。《吴兴诗话》记载:“渔洋未至吴兴,而集中有怀东亭湖州诗,‘吴兴白雀寺,杳杳旧禅栖。闻访名僧会,扁舟向霅溪。秋怀千里外,雪净五湖西。遥夜苹洲梦,江南路不迷。’”(36)清·戴璐:《吴兴诗话》卷十三,民国吴兴丛书本,第283页。

总而言之,法华寺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是湖州名刹,对历史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有不小的影响。历代名人包括官员、诗人、画家、书家等登临歌咏,毫无疑问增加了法华寺的知名度,扩大了其影响力,此无疑也是湖州文化的一处集聚之地,儒释文化高度契合,完美阐释了江南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猜你喜欢

吴兴县志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冲击波联合中药蜡疗治疗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县志里的乡贤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漫画五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