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与耐受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3-17卢燕霞章晓霞戴芳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鸣音胃肠功能直肠癌

卢燕霞 章晓霞 戴芳华

肿瘤前3位,发病年龄集中在45~55岁,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临床将结直肠癌分为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3类,早期缺乏明显症状,随病情恶化,多伴有腹痛、便血、肠梗阻等症状,其发生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大肠慢性炎症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超过90%的结直肠癌是经结肠息肉、表面异常增生、结直肠癌的历程发展而成[2]。根治性手术术后易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及胃肠功能障碍,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本研究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与耐受评估的护理干预,探讨其对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0例,纳入标准:基于内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伴有腹痛、便血及肠梗阻等症状;与结直肠癌根治术适应证相符;无凝血功能障碍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行放化疗;消化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肥胖或营养不良。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5~65岁;癌症分类:结肠癌23例,直肠癌17例;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6例,Ⅲ期6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8~67岁;癌症分类:结肠癌20例,直肠癌20例;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17例,Ⅲ期4例。两组性别、年龄、癌症分类及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留置鼻胃管,长度60 cm左右;术后8~12 h,经鼻胃管滴注0.9%的温氯化钠溶液200 ml,滴注速度每分钟35滴,如无明显不适,术后24 h,经营养泵输注短肽型营养液500 ml,滴注速度为每分钟40滴。

1.2.2 观察组 给予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与耐受评估的护理干预。

1.2.2.1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与耐受评估 入院第1天,选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3]对机体营养状态实施评估,量表包括3部分,分别为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态缺损、年龄状况。其中,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为1~3分,病情越严重,营养需求越大,则评分越高;营养状态缺损评分为0~4分,对应5级,即营养状态正常、轻度营养降低、中度营养降低、重度营养降低;年龄评分为0~1分,≥70岁,则加1分。护理人员借助张春霞等[4]编制的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方案评价患者肠内营养耐受表现,评估项目有呕吐、腹内压、腹泻、胃潴留,每6 h评估1次。呕吐:频率>1次/12 h。腹内压:轻度腹胀者腹内压为12~15 mmHg(1 mmHg=0.133 kPa),中度腹胀者腹内压为16~25 mmHg,重度腹胀者腹内压>25 mmHg。腹泻:Ⅰ度:大便次数<4次/d,且呈湿软状;Ⅱ度:大便次数为每天4~6次,且不成形;Ⅲ度:大便次数为>6次/d,且为水样便。肠鸣音:频次超过每分钟10次或消失3~5 min。胃潴留:胃残留量超过1000 ml/12 h。营养风险:NRS≥3分,即存在营养风险,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条件反射食欲刺激。腹内压:轻度腹胀,则调低50%的营养输注速度;中重度腹胀,则采取低频治疗干预、取穴针刺。胃潴留:采取条件反射食欲刺激、低频治疗干预。呕吐:采取取穴热敏灸。肠鸣音消失:采取取穴针刺、低频治疗干预。

1.2.2.2 低频治疗干预 术后12 h,借助低频治疗仪对腹部实施治疗,选用3组粘性电极,基于顺时针方向将电极贴于降结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调节仪器频率为50~120 Hz,脉宽为120~350 US,接通电源,实施治疗,每次20~30 min,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询问其腹胀感受[5]。

1.2.2.3 条件反射食欲刺激 由早期肠内营养过渡到半流食后,即可实施条件反射食欲刺激。(1)视觉刺激。根据饮食爱好选择相应饮食影像,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视频短片,每天进食或营养护理前30 min观看,每天3次,每次30 min。(2)嗅觉刺激。指导家属烹制患者喜爱的食物,放置病床前,通过散发食物味道刺激嗅觉,以诱发其进食欲望,促进胃肠道蠕动。(3)味觉刺激。指导口含维生素C片,每天3次,每次100 mg;指导间断性咀嚼口香糖,每天2次,每次3~5 min,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营养耐受表现[6]。

1.2.2.4 取穴热敏灸针刺 (1)取穴热敏灸。选取关元穴、天枢穴2~3个热敏腧穴,于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前30 min,先实施回旋灸2 min,以温通局部气血,使热敏腧穴得以充分暴露,而后雀啄灸1 min以强化效果,可促进热敏腧穴打开,并实施循经往返灸,时长2 min,最后,通过温和灸发动感传,以疏通经络[7]。(2)取穴针刺。选取足三里穴、内关穴,术后6 h取平卧位,选取1.5寸毫针常规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并基于赤凤迎源针法每10 min行针1次。每天早晚各1次,实现首次排便、肛门排气及肠鸣音恢复后,即停止针刺[8]。

1.3 评价指标 (1)术后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测定各项营养指标,包括体质量(kg)、前清蛋白(mg/L)、血红蛋白(g/L)、血清白蛋白(g/L),比较两组营养指标水平,指标水平越高,则营养状况越好[9]。(2)胃肠功能恢复。护理人员统计、计算首次排便时间(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肠鸣音恢复时间(h),并实施比较,时间越短则恢复效果越好[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营养状态比较(表1)

表1 两组术后营养状态比较

注:1)为t值,2)为t’值。

2.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M(QR),h]

3 讨 论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显示[11],2018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为9.74%,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5年生存率为30%,术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胃肠功能障碍[12]。本研究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应用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与耐受评估的护理干预,借助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估营养风险,观察其肠内营养耐受表现,采取条件反射食欲刺激、取穴热敏灸针刺等措施,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

研究发现,观察组体质量、前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选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评估机体营养状态,从年龄、营养缺失状况、疾病严重程度3方面入手进行评价并据此分级,能为术后营养状态调节提供参考依据[13]。早期营养支持后,借助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方案评估肠内营养耐受表现,明确营养不耐受程度,并采取相应处理办法,以缓解肠内营养不耐受,改善营养状况[14]。实施低频治疗,基于特定刺激电流对机体局部神经及肌肉实施刺激,能改善脏腑状态,促进气血运行、血液循环,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强化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5]。观察组首次排便、首次肛门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实施条件反射食欲刺激,包括视觉、嗅觉、味觉刺激,通过刺激,激发患者进食欲望;咀嚼维生素C片、口香糖,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刺激口腔迷走神经,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选取关元穴、天枢穴2~3个热敏腧穴,并实施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可温通气血、打开热敏腧穴,进而降低血浆胃动素,提升血清胃泌素,以实现对胃肠功能的有效调节;选取足三里穴、内关穴并实施针刺,通过对足三里、内关穴地刺激作用,能健脾通腑、行气消肿,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缓解胃肠道不适。

综上所述,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与耐受评估的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鸣音胃肠功能直肠癌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