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似梦非梦
——话剧《如梦之梦》赏析
2020-03-17子素
文/子素
基本信息
中文名:《如梦之梦》
语言:普通话
类型:话剧
导演:赖声川
编剧:赖声川
主要版本:2000年首演版/2002年香港话剧团版/2013年“央华”版/2014年新加坡版/2014年中国保利剧院版/2019年香港话剧团版
时长:480分钟
话剧《如梦之梦》是21世纪初期最受瞩目的话剧之一,是表演工作坊的创始人赖声川个人从事剧场工作20多年来最大胆的突破,同时也是最惊人的作品。该史诗式的话剧首创环绕形式的剧场,演出长达8个小时,共有12幕95场,观众坐在舞台的中央区观看演出。该剧有30多位演员、300余套衣服,舞台包含8个方位、3个楼层,整部话剧在空间上跨越了中国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2013年,新版话剧《如梦之梦》展开亚太巡演。
剧情简介
“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一开场,导演就将这部剧的内核传递给了观众,这是梦与梦的嵌套,人生如梦,观众看到的也许是自己。
《如梦之梦》的主线人物有两个,上半部是5号病人,下半部是顾香兰。上半部讲述了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5位病人当天死掉4位。当医术无效时,这位医生恐慌地发现,她多年来的学校生活,完全没有教她如何真正帮助这些濒临死亡的病人。她只能站在一边,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看着这些病人一个一个在恐惧和惊慌中死去,得不到任何启发或安慰。医生费尽精力怂恿濒临死亡的“5号病人”说出他的故事,从他的故事,观众又进入了其他角色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梦……于是主角们的生命,甚至过去的生命及死亡开始交织在一起,形成这次史诗般的旅程。
这部话剧的主题围绕着生命的追寻和死亡,探讨了人生中所具有的重复生命模式。整出话剧像一次庞大的旅行,以主角的生命终结开始,对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亚洲到欧洲、从生到死、从痛苦到解脱的可能性这几个层面进行了探究。
艺术特色
在2000年1月《如梦之梦》的创作前期,赖声川曾写下这么一段话:“(这些年来)为大众的观众创作……我的实验精神总被限制在某些基本的经济界限之内。这次作品,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让想象力自由奔跑,不受此边界的拘束。到目前为止,感觉自己非常被解放。”可见《如梦之梦》在艺术上呈现出极为自由的特征。
首先,在舞台形式上,赖声川打造了一个360度的舞台,主要观众区就设在舞台中央的凹形方池,舞台呈“日”字形环绕观众。演出时,观众可以转动座椅,跟着演员而动,演出中,演员还会从方池中经过。另外的观众则坐在剧场常规的坐席内。赖声川曾说,这完全颠覆了以往剧场里演员在前、观众在后“隔岸观火”式的固有观剧模式。
其次,它的叙述方式也很自由。一开场,所有人都围着回形舞台快步行走,营造了一种宗教似的仪式感。它打破了话剧舞台的固定性,利用叙述方式营造出多重时空。每个角色都有两个以上的演员扮演,每个人物既是说故事者,也是情境中的人。比如一边是年老的顾香兰讲述过去的故事,一边是年轻的顾香兰在表演。在人物的跳入跳出间,将跨越半个世纪、多个人物交织的故事娓娓道来。
北京剧评家陶庆梅评价《如梦之梦》:“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一个深远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艺术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题材上,赖声川勇于大量引用修习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过去所有尝试的总合,并且超越这一切……他又创造了一种新型态的剧场。”由于《如梦之梦》在话剧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在2002年获第十二届香港舞台剧“最佳整体演出”“最佳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