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
2020-03-16戴蓉
回了一趟老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朋友问我城中最美的建筑是什么。我答曰:“红砖厝。”在闽南,至今我们仍把房屋叫做“厝”。于是他带我去看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古大厝。
蔡氏古民居由清末旅居菲律宾的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建造,始建于1867年,前后历经四十多年才建造完成,迄今尚存的宅第还有16座。古大厝里的建筑形似殿宇,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白石墙脚、红砖墙身、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官式大厝”。
我记忆深处的古宅正是这般模样:红白相间的外墙,红是老旧沉稳的红砖,白是干练淡静的花岗岩。门廊的水磨白石上刻着名家楹联,深凹的石刻字字清秀却有力,从侧面可以看出一道道漂亮的阴影。门顶两侧是辉绿石雕刻的八仙过海,冷硬的石头却雕出了仙人飘飞的衣角温柔的皱褶。屋脊两端是高翘的燕尾,屋盖上覆以瓦筒。想起之前在華侨新村看过的一张照片,画面正是层层叠叠的瓦,已生了青苔,甚至开出两朵小花。闽南地区的建筑重雕工,蔡氏古大厝里的雕刻就有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漏空雕等,雕工大方古雅,毫无炫技的痕迹。
宽敞的天井条石铺地,厅堂里则是大块红色方砖,木柱下垫着一尺来高的圆石柱础,既隔潮气又防白蚁。明亮的厅堂用来祭祀、待客,幽暗而相通的房间便于女眷回避。厅堂的木板壁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晚清文人的题词。以楷书写着的家训,主题是忍让、和睦,宽厚容人,条条道理至今仍然适用。生活在大厝里的人,无法离群索居,因摩擦而起的一点矛盾和怨气,慢慢地都会消融在公共空间的温情里,成为年深日久之后的喟叹和怀念。主人晚年居住的院落木板壁上题着两行行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文字已经斑驳,但洒脱之气依旧扑面而来。院子里的花窗上,辉绿石细细雕出了蝉、蜻蜓、飞鸟、竹节……
一间一间走过正厝、厅堂和后轩,亲眼看见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古宅,自然、考究,蕴含着深沉的审美和情思,无法不感慨现代生活的迅捷和便利带来的粗糙和匮乏。蔡氏古民居穿斗式的建筑结构,再加上硬山和卷棚屋顶,夏季阳光晒不到室内,冬季北风则被外墙挡住。如果导游老蔡不提醒,我一点都没觉察到建筑群前庭的条石地是斜的。微妙的倾斜度,走路时双脚无法确切感知,下雨时却能保证庭院不积水。老蔡说,墙上经年不坏的白灰,原料是海蛎壳,而近年修葺房屋时用的水泥,七八年时间就开始剥落。
幸亏这古大厝至今仍有人欣赏、维护,眼睁睁看着好东西一点一点损毁消失,真是让人无比心痛的事。
戴蓉:复旦大学教师,专栏作家。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