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对改革有着怎样的期盼
2020-03-16马强
马强
自2012年普京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宫开始算,俄罗斯的“普京新时期”已延续八年。2018年,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意味着这个“新时期”将持续到2024年。虽然经历了克里米亚事件、西方对俄制裁、退休金改革引发抗议潮等波澜,“普京新时期”的俄罗斯内政总体态势仍可以用“稳定”一词来概括。这种稳定得益于国家对社会的有效管控,也与普京在对外政策中的卓越表现所赢得的超高支持率和“危机来自国外”这一“共识”形成的社会情绪有关。这些维系稳定的“治理术”被一些政论家总结为“普京主义”。
然而,在稳定的话语体系下,经济状况不佳、居民生活低水平徘徊所累积的社会不满情绪并未得到释放,这使得“普京主义”在国内治理方面的有效性正在呈现“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对此,俄高层已经注意到了,2018年以来的总统国情咨文以及2018年签署颁布的“五月命令”都将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向。普京在今年1月发表的2020年国情咨文中也指出“我们的社会在呼吁变革”,并再次聚焦经济和民生等问题,就刺激生育、提高居民收入、优化医疗体系等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但与纵横捭阖的对外政策相比,俄罗斯社会经济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没有扭转不利的社会经济状况,俄民众期待改革的情绪仍较强烈。
改革成为俄全社会共识
俄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近两年来的舆情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42%的受访者支持彻底全面的改革,几乎同样比例的受访者(41%)支持渐进式改革,这表明期待改革的民意在俄2018年总统大选前便已凸显。从社会结构看,低收入群体支持彻底改革,精英阶层则倾向于渐进式改革。俄民众普遍认为,俄罗斯在国际上已经“再次变得强大”,是时候将注意力从对外政策转移到国内政策上了。
2018年5月,俄总统选举之后的民调显示,57%的受访者支持进行彻底改革,较前一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虽然已经注意到了民众的这种关切,但俄政府似乎并没有找到重整内政的突破点,“克里米亚共识”动员作用减弱,退休金改革等措施让民众对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重振经济方面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政府的评价降低。2019年7月,民调显示,59%的受访者倾向于彻底改革,31%的受访者支持渐进改革,也就是说90%的受访者呼吁改革。支持改革的群体主要为年轻人、低收入群体、中产阶级、退休人员和公务员,这几乎是俄罗斯社会的中坚力量,期待改革成为全社会共识。
过去20年间,俄民意调查中有两个与社会和经济相关的问题始终受到较高关注——商品价格的上涨和总体贫困的状况。2019年俄通胀率和失业率等指标表现良好,较往年有所下降,人均月收入为35187.9卢布(约合3816.5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6.1%;不过,因为物价和生活成本的提高,2019年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停滞不前,与2018年相比增长率仅为0.8%(2014~2017年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下降,2018年增长0.1%)。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仍有1860万俄罗斯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线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该季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约为12000卢布),占总人口的12.7%。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低效率运转、住房和公用事业支出增多、贫富分化、生态惡化等也是较突出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2019年一项民调显示,俄民众认为“最需要改革的领域”是民生,即增加工资、退休金,提高生活水平。此外,降低住房和公用事业费用、监控生活必需品价格以及就医便利化也是俄民众心目中需要改革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俄民众对腐败问题的忧虑处于历年最高水平,官员特别是总统侧近人士的腐败最让民众感到难以忍受,腐败及贫富差距的增大使得俄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更为强烈。上述调查还显示,有1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改组,这表明民众对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改革诉求已蔓延至政治领域。
改革路径寄希望于国家政权
关于改革的路径,俄一项民调显示,俄民众普遍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国家政权。在“谁能推动改革”一题中,获得票数最多的仍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普京是国家政权和权力的象征,民众期望国家政权能出面解决业已存在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持这种态度的不仅存在于对现政权通常做出积极评价的中老年人、低收入和低文化水平人群以及中小城市居民,对现政权持一定批评态度的年轻人、高收入和高文化水平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将改革希望寄托于国家政权。这是因为,在俄罗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理解,国家政权并不被视为社会意愿的执行者,也不是与各种社会群体建立契约关系的机构,而是作为社会“家长”的角色存在。
莫斯科市民在超市购物。
这种“家长”角色不仅体现于国家对社会领域的管控,还体现在国家政权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反映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实用主义态度,即国家政权有责任和义务满足民众的需求,而民众并不愿为改革牺牲个人利益。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积极的公民行动来解决个人遇到的问题,这些行动包括参加选举、公益慈善、志愿者工作和反对派组织的抗议活动等。
在“谁能推动改革”一题的回答中,我们能看到民众对现政权和普京总统的信任,但也能从中解读出近年来俄民众对改革路径认知的些许变化。从2017年到2019年,普京都是被认为最能推动改革的那个人,但选择他的受访者比例从25%下降到16%,这说明民众对普京的信心在下降。而一些政治反对派领袖如纳瓦里内、亚辛、古德科夫,得票数在上升,他们在2019年的一系列社会抗议运动中积累了声望,被更多人认为能推动改革。另外,俄民众对未来发展道路十分迷茫,选择“难以回答”的受访者占比是最多的,且两年来有了大幅增长,现已达到39%,“俄罗斯向何处去”仍是个难解之谜。
总之,当前的俄罗斯政局呈现稳定态势,但也存在着期待改革的力量和社会事实。对改革的诉求多集中于社会和经济领域,但也有向政治领域蔓延的趋势。民众对改革的期盼颇为热烈,主流民意认为改革应由现政权推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俄罗斯社会中逐渐兴起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