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的曲调该怎么弹
2020-03-16石晓帆
石晓帆
【关键词】“三全育人”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三全育人”紧扣高校学生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校园与社会的各个角落,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外延与内涵。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今,“95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传统思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已是大势所趋。
传统思政教育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一是教育的功利性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受重视程度。部分高校开展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资源、师资配置都集中于专业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基础设施薄弱。还有一些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流于形式,并未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学生考核“放水”现象突出。二是思政教育方式陈旧,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格格不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简单枯燥,与学生的生活衔接性不强。师生之间也未能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把握不够深刻,教育方法不够新颖,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三是缺乏思政实践教育环节。思政教育要实现“知信行”的高度统一,实践环节是关键。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实践层面比较欠缺,学生缺乏知行合一的发展路径。
“三全育人”助力推进思政教育改革进程。“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打造“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政教育体系,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一是要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形成教育合力。全员思政是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彻底告别以学校为主体的“单兵作战”模式。此外,辅导员、心理教师也要配合专职思政教师落实教育细节,将学生会、心理联络员等多个主体融入“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教育力量。二是要让思政教育走出思政课堂,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止体现在思政课堂上,在其他课堂上也应有所体现,从而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综合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展教育,打造立德树人新平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学生的获得感。
“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与个性化教育
思政教育在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同时,还应始终绷紧思想引领这根弦,为青年成长指明方向。思想引领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想养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高强本领。
提高能力不仅是提升思想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践行思政教育理念的基础。一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培育有理想、能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二是要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找准人生的正确航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高校学生只有具备洞穿多元文化迷雾、精准把握文化本质的能力,才能避免消极文化的影响。三是要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全育人”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将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要不断平衡思政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关系。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95后”大学生成长于比较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个性特征明显,若把握不好这一特点,就可能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三全育人”是一种更具人文性的思政教育模式,旨在平衡学生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要深入探索“三全育人”的具体发展路径
“显性教育”与“隐性引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交织性较为突出,他们既具有批判思维,同时也具备遵守规则的意愿,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要坚持以文化人,在扩大“显性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隐性引导”,提升思政教育张力。具体而言,高校既要理直气壮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也要关注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共性文化需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完善“大思政”格局,在堅持传统思政教育路径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一是要将思政教育延伸到专业课与文化课之中,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各方面。专业课与文化知识教育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形象化表达提供了合理路径,有利于思政教育情境的构建。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合理分配思政教育具体内容。二是要打造生活化的思政教育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生活化色彩。三是要发展“微思政”,发挥新媒体优势,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供给,进一步拓展“大思政”格局。现阶段,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标配,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也已经完全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微思政”成为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思政教育联动机制。“三全育人”中,“全员”被摆在首要地位,打造和谐有序的全员思政教育模式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高校应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将辅导员、专业课授课教师、行政工作者、党团工作者等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吸纳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巩固多维度思政育人格局,优化学生思想成长与价值塑造的培育基础。另一方面,“三全育人”需要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功能,涉及到多个不同的主体与单位,利益、人事关系交织复杂。为此,必须要围绕“三全育人”的具体教育内容与实施路径列出思政联动教育权责清单,制定规范化工作机制,确保全员思政工作有序开展。
改革思政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激励机制,扫除“三全育人”落实障碍。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区别于“一刀切”式思政教育的根本性因素,为此,必须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育内容全方位全过程有效落实。一方面,要优化思政教育考评机制,提升思政教育考核的科学性,综合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要注重其社会实践情况,建立动态考核机制,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考核评价结果要与入党、推优等结合起来,努力开创“三全育人”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提出这些新要求》,人民网,2019年3月20日。
②何少群、程东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21期。
③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6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