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的内涵、价值与发展实践研究
2020-03-16张兴胜
张兴胜
(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7)
在大学,“学术”一词耳熟能详。学术是大学全面建设的重要内涵,对推动大学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1]。做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广大青年“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3]。习主席的讲话,深刻指出了大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为此,强化大学学术重要性,重温学术内涵,研究学术本质,理解其时代意蕴,深入探讨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深化学术认识、突出学术地位、发挥学术作用,对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学学术的内涵与意蕴
关于学术,《辞海》的解释是“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学术的概念和含义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学术(Academic)一词来源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Academia),意即追求智慧和真理,获取关于世界的新知识,认识现实的关系和法则[4]。后来,古希腊将“Academia”延伸形容为“知识的累积”,英、法学者用“学术”代表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古代《说文》中阐述:“学”与“教”相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术”乃“邑中道也”,指道路,引申为门径、方法等。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术的观点。美国教育家约翰·布鲁贝克(John Seiler Brubacher)将学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作为知识结果的学术和作为知识活动过程的学术[5]。作为知识结果的学术是指知识本身,是高深的学问与知识;作为知识活动过程的学术是学者探索、发现、保存、应用并传递知识的活动过程。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还将大学学术活动划分为探究、整合、应用、传播四种类型,将学术分为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6]。梁启超认为,学术的概念包含“学”与“术”两部分,“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7]。蔡元培认为,学是纯粹的学问,术是具体技术;学是根本和基础,术是枝干和应用[8]。文、理,学也;法、商、医、工,术也,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9]。我国现代思想家王元化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学”与“术”分离的非理想状态,提出了“学术思想化、思想学术化”的见解[10]。古今中外学者的这些认识,为我们深刻理解学术的内涵和价值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一是学术的本质。学术是从“实然”出发、“求真”“求善”的过程[11],获取关于世界的新知识和现实的关系与法则,其本质就是探本求源、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探索规律。二是学术的目标。学术的目的是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致力于探索未知领域,形成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指引未来应用。三是学术的角色。学术角色可区分为教学者、研究者、管理者、著述者、社交交往者[12]。同一时期,不同学术角色同时存在;一个学术个体在某一时期,可能扮演某一学术角色、专注某一学术工作。四是学术的价值。学术忠实于客观事实,研求真知、修正舛误,具有真实性价值;学术本身就是高深的学问和知识,追踪前沿,具有先进性价值;学术能探索、发现并不断地验证、更新、创造知识,具有创新性价值;学术作为一种独特力量,最终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具有应用性价值。
站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认识和理解学术,大学学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蕴。一是从学术认识发展上看,学术是一种理念。随着学术概念内涵的不断发展、学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人们对学术的认识,从最初普遍具有的科研学术的观念,拓展到教学学术等观念。任何工作都具有专业性,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研究、需要学术。大学从科研到教学到管理,从筹划到计划到组织实施,从思想政治教育到行政管理到后勤保障,所有工作都蕴藏着学术,都需要开展研究。学术研究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学术成为开展各项工作必须树立的理念。二是从学术研究载体上看,学术依赖主体。大学是知识聚集、知识创造的人力和智力集中地,是学术研究最密集的地方,是学术研究的天然土壤,理所当然成为学术研究的载体。学术的发展,依赖于大学,依赖于各种不同的学术角色,依赖于大学教师、研究者和管理者。人是学术发展的主体力量,人的学术水平高,大学学术水平就高。三是从工作动力机制上看,学术是动力源泉。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在大学工作中,学术能促使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形成新的思想和认识,产生高阶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工作发展。离开了学术,大学就失去了动力源泉和发展后劲。四是从学术结果导向上看,学术服务育人。学术本身即含有应用之意。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学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教学、科研、管理的不同领域应用,其落脚点和根本指向就是育人。大学学术成果往往以转化为教学力为评价尺度,以服务育人为最终标准。
二、没有学术就没有大学
纵观大学的成长与发展,学术孕育着大学,推动着大学的发展进步;学术是大学质量的关键,支撑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学术是大学发展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指出:“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它致力于知识的保存、系统化知识的增加和大学生的培养。”[13]大学的核心活动是传播知识、探究学问、探索真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都需要通过学术活动来发展和实现,学术始终贯穿于大学的活动中。中世纪的大学,打破宗教专制,取得了自由探索学问、追求真理的权利。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强调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在其理念下,柏林大学将学术研究确立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功能,形成了大学学术与教学自由、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制度,成为近代大学的模板。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注重学术,逐步形成高端知识及人才培养的机构化、制度化优势,创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推动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14]。哈佛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以“Veritas”(即“真理”)作为其校训与办学宗旨,不断追寻真理、探究学术,历经三百余年从未变化,体现了其研究高深学问、探究未知学术的发展追求[15]。20世纪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等都非常重视学术,设立教授会,发挥学术重要作用。清华大学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双一流大学,不仅“为学术而学术”,而且“为救国而学术”,一直坚持学术独立,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是中国100多年来办学最成功、成就最辉煌的大学之一。可见,大学的稳定发展,是基于人类追寻真理的学术推动,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坚守[16]。
(二)学术是大学质量的关键
16-18世纪初,科学革命引发了知识体系、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剧变,本应以学术为本的牛津大学,未能抓住科学革命的新思潮、新应用,醉心于旧式宗教,办学质量急剧下降,导致了牛津的衰落。19-20世纪,牛津大学开始重视学术,大力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办学质量迅速提升,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等领域,培养了诸多杰出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2012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深谙学术对于大学质量的重要性,建立之初就把学术摆在突出位置,依托我国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集聚国内学术顶尖力量,建校起点高、办学质量高,成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的大学,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青”,迅速达到国内顶尖大学。由此可见,大学的质量离不开学术,学术兴,则质量高。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它就失去探索未知、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教学科研处于低层次徘徊,质量水平就上不去;如果没有学术,大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会落后,教研队伍水平得不到提高,就出不了高质量成果;如果没有学术,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培养提升,质量就难以保证。
(三)学术是大学特色的保障
大学学术具有研究方向的针对性、不同大学和领域的差异性、研究成果的互补性特征,影响和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建设内涵。而大学办学目标和建设内涵,蕴含了大学发展的性质与宗旨、思想和理念、方向与品质,体现了大学的特质与实力,体现了大学自我实现的发展要求,支撑着大学特色。我国著名的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特色非常鲜明。也就是这样一所知名学府,成立至今,一直将文理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作为学校的研究方向,在人文和基础学科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成就了北大特色,世人皆知。可见,学术对培育大学特色发挥着保障和支撑作用。没有学术,没有引领性的学术,立足中国大地办学就会迷失方向,大学办学的中国特色就难以保证;没有学术,没有指导性的学术,大学就不能踏上学科专业的高原、站在学科高峰;没有学术,没有专业化的学术,大学就不能做到与众不同、体现特色;没有学术,没有高质量的学术,大学就不能彰显品质和优势,终将失去特色。
三、用学术引领大学全面发展
学术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和体现。在大学一切工作和建设发展中,应高度重视学术的重要作用,突出学术地位,提高认识站位,强化按学术规律研究,鼓励学术创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一)提高认识站位,坚持全面学术观
学术是大学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对学术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科研学术层次,对教学学术特别是管理学术等认识不深。从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大学教研及管理工作高质量要求看,必须提高认识,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全面学术观。一是秉持思想上的全面学术观。大学工作,处处有学术、凡事用学术、人人讲学术。要牢固树立“一切工作皆有学术”的理念,把学术看作是筹划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干任何事都要先开展研究。要培养用学术眼光看待问题、用学术思想指导问题、用学术精神探究问题、用学术视角检验工作的思维习惯,把学术融入各项工作中。大学学术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建设扎根中国大地一流高等教育服务,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服务。二是坚持工作上的全面学术观。学术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大学一切工作坚持学术,任何事都要充分研究,先研究后决策,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拍脑袋行事。教学科研上该是学术解决、专家决定的事,要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用学术的方法解决,由专家决定。工作中不仅要在事前搞学术、搞研究,而且事中事后要继续研究、反思。一线人员学术地位应得到充分尊重,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激发人员活力,释放学术潜力。三是坚持发展上的全面学术观。大学的发展靠的是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用学术推动和牵引大学全面发展。坚持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行管后勤各个领域用学术推动,摸清发展现状、找准发展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坚持大学建设均衡科学发展,防止重科研与教学、轻管理和保障的缺陷,防止重发展规划与计划的研究、轻发展过程与质量评估的偏向,防止重学术名利、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等眼前利益、轻学术长远贡献的短见,消除有悖于全面学术开展的认识误区,改进不利于全面学术发展的障碍。
(二)回归学术本真,按学术规律开展研究
学术工作是传播、研究和创造的过程。当前学术研究工作中,有时存在着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徘徊不前、重复打转等现象,必须回归学术本真,遵循学术规律开展学术活动,避免脱离实际跃进式办学术、认识不深粗放式办学术、安于现状低水平办学术、缺乏方向重复性办学术。
第一,做学术要循序渐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就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注重学术的渐进性,一步一个脚印地研究;尊重学术范畴的差异性,分析相互联系,探寻内在规律,既联系又区别地逐个研究。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不能盲目冒进、轻率浮躁,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第二,做学术要讲究精深。学术的本质对学术研究提出了精深的要求。讲究精深不仅能更好地发现高深学问、探索未知,而且能有助于研究人员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做学术讲究精深,要体察体悟,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身体力行的感受中,在学术工作的表象与现象中,看到实质、钻到机理、研到本质;要以问题为导向,追根问底,多问问为什么,多思考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影响有多深,多想想怎么办;要细致耐心,不放过学术中的任何蛛丝马迹,反复论证,既防止大水漫灌,也不搞蜻蜓点水。
第三,做学术要做在前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认为,大学“追求新思想、新知识”,它“总是站在批评的最前沿”,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前沿”[17]。学术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特点,做学术要勇于攻坚克难、走在前面,否则,只能叫知识,只能给别人打下手。学术做在前沿,要敏锐预见时代之变、世界之变、科技之变、教育之变,加强前沿布局,大力发展核心关键技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别人不能做的事,拓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和方法,做出与众不同;要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最新动态,跟踪国内外研究进展,主动求变、走在前列,代表一流水平,做出一流成果。
第四,做学术要勇于创新。探本求源是学术之本,勇于创新是学术之魂。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指出:“研究要接着前人的思想往下说,而不是以自己的语言重复他人的思想。”[18]做学术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没有创新的学术研究,不是真正的研究,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是低层次的“翻烧饼”。做学术要勇于创新,或产生方向性指引、道路性引领的学术新思想,能引导学科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技术发展新领域;或产生不同视角、不同方式组织的学术新范式,能推进技术发展和军事应用、学科交叉领域创新研究;或产生路径不同、质量效果俱佳的学术新方法,能促进新技术研发、新系统验证、新装备运用。坚持学术创新,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更要走自己没走过的路;就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打破行业和领域研究的界限、格局和方法。
(三)致力价值追求,塑造优秀学术品质
价值追求是学术者的奋斗目标,需要优良的学术品质。当前,大学学术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学术理想不高、学术精神缺乏、学术心态患得患失等问题,都是影响价值追求的不利因素。大学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应不断塑造优良的学术品质。
第一,立牢学术抱负。学术抱负就是学术理想,是优秀学术品质的首要问题。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人员,都要将学术抱负立得牢牢的,把做到最好、成为标杆作为我们的抱负。要有远大的学术目标和志向,将学术抱负放在为国家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事业进步发展的高度,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将学术抱负放在高新技术和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做核心的事、高端的事;将学术抱负放在发现新成果、实现新应用上,做体现水平、彰显贡献的事;将学术抱负放在更高的工作标准和质量上,做老旧问题快解决、日常问题能出彩、周期工作有创新的事。
第二,弘扬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如同人的信念,对学术工作发挥着支撑作用。弘扬学术精神,要发扬深入思考、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对于学科专业领域和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要发扬苦心孤诣、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对教改的尝试、专业的推进、科研的探索,都不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要发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做育人事业的铺垫石,做大学发展的推进者;要发扬敢于追询、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敢于否定自我、对质权威、质疑他人,提出独到见解。
第三,端正学术心态。学术心态是学术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是学术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正确、积极的学术心态是学术研究的助推器。良好的学术心态,需要心境宽广、宽松自由甚至不拘一格的状态,在广阔的学术天空里翱翔探索;需要心平气和、沉着冷静,增强自律,遵循学术伦理,不能追名逐利、浮躁用功。
第四,善于存疑容异。大学学术研究中,学术疑难、学术分歧不可回避。教研人员要善于存疑容异,宽容异见、包容异己、接纳异端。不应把学术疑难和分歧作为对彼此的否定,应看作继续研究的起点。面对学术疑难和分歧,教研人员应学会包容别人的不同观点,善于从不同的领域、学科和专业视角分析,善于利用不同学术观点,加强交流与协作,进行思想深处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吸其精华、启迪思维、攻克疑难。
第五,宽容学术失败。做学术,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经历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失败、退缩不前。宽容学术失败,首先要认识到学术往往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在失败中不停地探索。宽容学术失败,要将每一次失败都作为改进工作的契机,作为研究新起点,作为发现新思路、取得新收获的动力源泉;还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失败中磨练、在失败中成长,将失败的经验教训上升到理性层面、为我所用。
(四)强化学术协作,丰富学术精品
学术研究需要加强协作。通过协作,可以打破学术壁垒,发挥团体智慧,提升学术质量,促进优秀成果形成。一是要发挥团队优势。组建学术团队是许多著名大学的做法。组建学术团队,有利于克服人员力量分散、研究内容不聚焦的缺点,产生个体力量不具备的成果和效应,实现价值追求。大学应通过任务驱动和学术牵引,精选重大选题和研究方向,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发挥团队成员强强联合或学术互补的最大优势,形成学术合力,集智攻关,催生重大成果。二是要加强联合攻关。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出不来好东西的。针对学术重难点,大学应加强联合攻关,促进学术协作。在大学层面,大学与大学协作、大学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协作等,都是开展联合攻关的可行路径。在大学内部,院系之间、学术团队之间的协作,也是联合攻关的有效手段。坚持联合攻关,要用好用足各种资源,积极梳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合力聚焦干事;要用好用足各类平台,密切各层次、各领域交流,开展多元化学术活动。三是要强化学术成果互鉴。学术成果互相借鉴和利用,是加强学术协作的有效方式,也是消除学术壁垒的重要途径。加强学术成果互鉴,可实现成果与信息共享,促进学术成果传播、转化与应用;可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学术成果交叉发展、融合创新。大学应建立学术成果互鉴机制,充分利用学术成果资源和平台,采取信息通报、成果交流、学习借鉴等形式,推进学术成果互鉴利用,促进学术成果共融共创。
(五)深化学术服务,推动育人与全面建设
服务育人是大学学术的根本落脚点。当前,大学学术服务育人存在应用不深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按照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高要求,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学术服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全面建设。
第一,强化教学学术服务育人。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是发现学理、探索学理的学术过程。发挥教学学术服务育人,教师要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要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顶层设计、教学质量与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要将课堂教学定位于育人,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以学为中心,摈弃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定势和习惯,注重加强思辨训练和研讨教学;要加强对“如何教”的研究,研习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新技术,用教学学术促进“教”的提升、指导“学”的进步。
第二,推动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李培根院士曾经说:“教学与科研就好比两个轮子,教学是后轮,承载着学校的重心;科研是前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19]科研对教学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当前,高校科研成果对教学的服务支撑作用不够,应加大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力度,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加大科研平台对实践教学的支撑力度,强化实践教学手段建设,加强仿真训练、模拟演练、逼真环境下对抗;加强科研学术方法对教学研究的指导力度,借鉴好方法,创新方法论,提高教学研究效果。
第三,促进学术支撑全面建设发展。大学的一切工作皆有学术,学术应成为干好每一件事、搞好每一个项目、推进一所大学全面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大兴研究之风,为育人而研、为建设发展而研;要善于从把握本质和规律入手去思考问题,避免工作上低层次打转、维持性忙碌;要倡导专业化,每个领域都要走学术路径,每堂课、每件事都要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去追求,每个人都要走专业化路线,有专业化的目标,做专业化的人、干专业化的事,都要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通过各项工作的学术化研究和专业化努力,提升学术支撑力和贡献率,有效促进高校的全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