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诚信教育提质增效策略研究
2020-03-16刘阁
刘 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自古以来,就有“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国无诚信不稳”的说法,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对诚信建设就作出了战略部署与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主体,应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与要求,应当不忘初心,将诚信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通过切实加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人才。
1 高职学生诚信素养现状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诚信素养现状,对本校学生开展了诚信素养现状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使用“问卷星”发布、回收和分析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51份,其中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93.8%。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以及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发现高职学生的诚信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并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不强,诚信经历不足,诚信意志不坚三方面的特点。
1.1 诚信意识不强
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思想独立、追求个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矛盾与困惑中[1]。为了满足本我的需求与快乐,一些高职学生对自己不诚信的言行不加以约束,甚至不惜挑战诚信的底线。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整日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而荒废了学业,为了能够“完成”平时的学习任务,他们抄作业,刷网课;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过程中实施作弊行为;为了能够“获取”工作机会,他们虚构经历,制作假证书。部分高职学生也从未站在道德与伦理的高度对自身的诚信素养进行审视,从未有意识地将“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原则贯彻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1.2 诚信经历不足
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学生成长中会身处的3个空间,也是高职学生诚信素养培养的3个“阵地”。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说谎、欺骗等不诚信行为的不及时纠正甚至放纵,以及家长自身不遵守诚信的言行,分别属于失信的直接和间接经历,两种经历都会严重影响孩子诚信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在诚信教育方面“重说教、轻实践”,无法实现诚信教育的“内化外生”,使学生难以在学习、生活中对诚信一以贯之。社会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等诚信缺失现象,也使高职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时变得麻木,不以为然,进而可能做出类似不应有的失信行为。
1.3 诚信意志不坚
根据吴小苹[2]的研究结论,价值观、需求、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等多重心理因素都可能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意志造成影响。高职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上的偏差,会影响他们对诚信的自觉践行。当高职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生存”需求遭遇威胁时,一些人会选择摒弃诚信,作出失信行为。一些高职学生由于是非观尚不成熟,因此如果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信行为没有被及时制止并受到应有惩罚,他们有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纷纷效仿。此外,部分高职学生经常会在虚荣心的作祟下,作出借钱、网贷等超前消费行为,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无力偿还,而影响诚信。
2 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短板”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诚信教育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与企业诚信文化需求脱节”“诚信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短板,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诚信素养的养成,成为高职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经历不足、意志不坚的重要原因,而且难以满足企业诚信文化营造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需求。
2.1 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就业率一直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被投入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在诚信教育上的教育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在诚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简单、空洞的“说教”形式,“空喊口号”形式,“签名承诺”形式既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又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制约了学生诚信素养的养成。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诚信教育引导力不足。诚信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诚信教育形式简单、空洞,诚信教育导引力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大打折扣。
2.2 与企业诚信文化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高职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求职就业等方面的诚信素养养成,对企业诚信文化中的诚信理念、诚信岗位规范、诚信档案部分却鲜有涉及。此外,由于对企业诚信文化的现状和企业的诚信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研究,造成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与企业诚信文化需求脱节[3]。
2.3 诚信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没有成立专门的诚信档案建设团队。虽然少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诚信教育的可量化、持久化、经常化的评价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4]。健全诚信评价机制使诚信教育工作常态化仍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今后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3 高职院校诚信教育“提质增效”策略
高职学生的诚信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兴衰,而且关系到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学生、企业、社会同属于诚信教育的“需求侧”,因此,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应当满足“需求侧”的多元化需求,克服自身 “短板”,积极探索诚信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
3.1 对接学生诚信素养养成需求的策略
3.1.1 增加诚信教育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诚信事务专门机构,在学生申请助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入党等工作中发挥诚信监管作用,保证对失信问题的权威解决,提高失信事务处理的效率,并由专人负责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为了保证诚信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对包括专任教师、学管人员、行政人员在内的所有教职员工开展诚信教育能力培训,鼓励教职员工开展有关诚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3.1.2 丰富诚信教育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素养不仅是道德资源,而且是经济资源,它是高职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不断破除诚信教育工作中的各项阻力,将以往诚信教育环节中的低效甚至错误做法加以摒弃,变“说教”为“践行”,变“空喊口号”为“需求内化”;变“签名承诺”为“实际行动”。高职院校充实学生“第二课堂”,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立免费雨伞借用处、无人售卖点,并采用实名制形式或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监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如在数媒专业的影视编辑与制作综合实训课程中组织学生拍摄诚信主题的微电影,在影视编导课程中组织学生编排一台评选“诚信之星”的颁奖晚会,在会计专业的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中强化学生的“诚信纳税意识”;通过为学生制造“践行”诚信的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通过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与学生利益挂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系列由于失信导致人格扭曲,产生人际孤立、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缺失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而将诚信内化为自身需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无人监考考场,并借助视频监控对诚信考试的学生进行表彰来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由于对诚信拥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愉悦体验,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学生将会用实际行动作出承诺。
3.1.3 扩大诚信教育导引力
高职院校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诚信榜样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导引力[5]。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为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将思政课程打造成高职学生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精神信仰的“第一窗口”;进一步发挥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思政导引作用,深入挖掘这些课程与诚信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诚信教育元素;努力营造浓郁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中学生学习、生活场所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诚信文化的“身影”;举办每学年一次的“诚信之星”评选活动,使诚信榜样的诚信事迹得以广为流传,以充分发挥诚信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此外,在这个人人自媒体的时代,抖音、快手、VLOG等自媒体平台也可以用来开展诚信教育,成为诚信教育的导引力,促进诚信文化的传播。
3.2 对接企业诚信文化营造需求的策略
3.2.1 校企共同开发诚信教育内容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度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位企业员工必须让企业诚信文化真正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与企业共同树立长远的企业诚信形象。新员工了解和接受企业诚信文化通常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让高职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尽快了解和接受企业诚信文化,校企可以共同开发诚信教育内容,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开发一些能够诠释企业诚信文化的真实案例,用来自企业的实际诚信案例提升学生对企业诚信文化的认知。
3.2.2 校内教师深入企业研究其诚信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将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发展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会主动创新诚信文化,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诚信文化体系。为了对接处在不断发展中的企业诚信文化需求,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师应当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企业诚信文化的现状,认清企业诚信发展的趋势。
3.2.3 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中感知企业诚信文化
企业实习环节是学生感知企业诚信文化的难得机会。参加企业诚信理念宣讲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企业诚信的重要意义耳濡目染。实习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可以将实习学生定位为“准员工”,并依据企业诚信岗位规范对学生的言行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努力遵守企业诚信岗位规范的过程中逐渐达到自律。实习中,企业指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企业员工诚信档案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学生将诚信素养真正内化为自身需求,努力成为诚信的践行者提供应有的动力。
3.3 对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需求的策略
3.3.1 落实诚信档案建设工作
高职学生在诚信观上表现出被动性、功利性、眼前性等特点,学生在作出一些失信行为后往往意识不到其严重危害性,加之学校采取的诚信“纠偏”措施又缺乏实效,导致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工作出现问题。高职院校通过落实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打破这一僵局,在提升高职人才的诚信素养水平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诚信档案建设过程中首先针对学业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具备可操作性的量化评定标准,然后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诚信与失信行为给予正积分或负积分的赋分。为了进一步发挥诚信档案的监管作用,学校应当定期对积分排名比较靠后的学生进行通报,还可以允许用人单位查阅准备录用学生的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自身诚信素养的高度重视。加大失信成本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了对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高职院校也应当想方设法加大失信成本,用加大失信成本的方式严惩失信学生,让学生明白“失信之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培养一支专门的诚信档案建设团队,一方面团队成员通过对评价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使整个评价过程更加客观、合理,另一方面有了专门的人力投入之后也可以使诚信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向前推进,并走向常态化。
3.3.2 统一诚信档案管理平台
目前,已开始尝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各高职院校在学生诚信档案收集管理的做法和标准上各不相同[6],使用的诚信档案管理平台也不统一,其中一些学校选择自主开发平台,一些学校选择加入“中国诚信档案网”“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网”等有偿服务平台。由于存在数据架构方式不同,诚信档案内容不统一,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导致了诚信数据查询结果不具有权威性,影响到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工作。为了便于诚信数据的管理与利用,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统一的诚信数据收集和管理平台,并保证该平台能够与现有的社会诚信体系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通过诚信数据、信息的共享,实现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诚信体系的接轨,使个人诚信档案伴随每个公民的终生,并时时刻刻用“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准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