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0-03-16余春燕林祝亮
余春燕,林祝亮
(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精湛技艺和品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对产品精雕细琢、崇尚极致的精神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敬业乐群、乐观坚韧、严谨专注、求实创新[1]。新时代我国制造业正掀起品质革命浪潮,打造优质产品离不开各行各业坚守创新的大国工匠和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各行各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的使命。如何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精湛的职业技能贯穿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大批拥有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人才、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服务业人才,以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人才[2],是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基于此,选取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从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入手,深入解读工匠精神与积极心理学的联系,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认知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满足中国制造誉满全球的发展需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基于技术升级的要求纷纷提出新工业化战略。例如,德国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英国也提出了“低碳转型计划2020”战略等[3]。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其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比较优势,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着力改变目前制造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局面,努力实现中国制造誉满全球的奋斗目标。而高职是实现该目标的主体力量,因此职业院校要抢抓机遇,努力培育大批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工匠型技术人才,助力“中国质造”“优质智造”。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体现职业院校育人本质的内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有逐渐步入“重技轻文”的价值误区的趋势。体表现为:职业院校参照企业标准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熏陶;参照岗位要求进行技术培训,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技能训练,忽视社会对多维技能人才的需求。学生仅仅习得岗位技能,“机械地‘做’意味着生命体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4]。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将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又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和优良职业素养的社会人。因此,重拾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本位觉醒与回归的必然选择。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学生个人生涯发展的现实需要
工匠精神彰显的是专业敬业的品格、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止于至善的美德。具有良好工匠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大放异彩,实现自身价值。大多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拥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如今企业日益看重凝聚在职业人身上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和服务精神等非技能要素,强调“除了习得岗位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5]。因此,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专注、执着、坚守、敬畏等优良品质根植于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使他们成长为真正合格的职业人,从而实现个人生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
积极心理学于198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提出,一改传统心理学从消极视角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与补救,主张以积极的教育理念,挖掘个体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获得自我实现,拥有和谐生活。基本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激)、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个性力量)、积极的机构(如学校、社区)[6]。职业教育领域受到积极心理学相关思想的影响,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纠正学生问题的教育模式,开始从积极教育视角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并致力于建构科学系统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7]。
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是孜孜坚守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仍然是其核心意蕴,这些内涵具有强烈的积极属性,且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有众多相通之处。此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向就是培育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以促进其积极和谐地发展,这也与积极心理学理念紧密相连。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乐群的积极职业美德
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借用《礼记·学记》中“敬业乐群”一词,提倡开展“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是从业者以敬重、热爱之心对待职业,并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重要的社会价值;“乐群”即从业者不仅要有团结协作、和睦安乐的精神和情操,还要具备“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崇高美德。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便是育成敬业乐群的积极职业美德,培养学生不仅对职业真诚,还要具备尽职尽责的态度及为他人服务的高尚职业美德。“敬业乐群”的职业美德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性格力量和美德相通。性格力量和美德指的是人们身上积极的人格特质,美德是性格力量的上位概念,而性格力量可以促进美德的实现。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如勇敢、坚韧、奉献等),来帮助人们发现和塑造美德。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基础,以积极教育理念解读学生心理,以引导学生善于感受和发现美德,进而帮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要义。
(二)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专注的积极职业态度
严谨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从业者将兴趣、好奇心、专注力、决心与活力都高度投入到工作中,全神贯注地达到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体验技艺精进的快乐。这与积极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投入”(engagement)与“福流”(flow)有一定关联。“福流”是指个体对某一活动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完全投入到其中获得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基于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外在目的引起的[8]。拥有工匠精神的大师们,无不是孜孜以求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全身心投入且能做到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不担心挫折与失败,甚至忘记自我,沉浸在“福流”体验中。职业院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学习和实践中进入一种“福流”体验状态,以培养学生专注执着的精神品质。
(三)工匠精神是一种乐观坚韧的积极职业信念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持续追求的理念与境界,在追求的过程中难免要遭遇困境和挫折,此时不能自怨自艾、轻言放弃,而是需要以乐观的心态、坚韧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才能渐入工匠的精神境界。因此,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开发个体心理资本,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需要每个人坚定职业信念、乐观豁达,时刻坚持,扎根于平凡的岗位,体会和创造自己的一份匠心。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利于行为绩效提升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四方面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9]。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资本建设,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困难和失败,为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积淀良好的心理资本。
(四)工匠精神是一种求实创新的积极职业素养
从社会发展需要看,大国工匠不仅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需要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因此,创新创造是工匠精神重要的价值意蕴。在今天双创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更需要一种创新性,要求从业人员勇于变革,以开放的眼光吸收前沿的技术,不断创造出新产品。而关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创造系统模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该模型认为创造力是由个体(person)、专业(domain)和领域(field)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即个体特征、专业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都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10]。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努力,以匠艺制优品,以匠心勇创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上述关联性分析启示,职业院校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职校生工匠精神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育。基于此,以下从构建“三全”德育模式、强化心理资本建设、深化职业精神教育、构建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四个方面,探索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于具体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德行引领:构建“三全”德育模式
中华文化重视道德。从国家层面上看,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教育层面上看,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是立身之本,教育之本。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精神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重视德育建设,职业院校要坚持积极的育人理念,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职业教育特点,“按照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德育模式”[11]。
第一,全员育人。职业院校要从德育系统整体着眼,主动联合家庭、社会、企业行业、政府等不同主体,建立“多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第二,全程育人。职业院校要将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德育课程,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并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改革德育内容,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颐养心境;选取有代表性的工匠人物事迹,沉潜心胸;创新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认同。第三,全方位育人。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力量推动德育建设。首先,利用传统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宣传标语、校园广播、校园展板、社团活动等载体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利用网络媒体方便快捷的优势,通过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线上平台,开展先进人物大家评、工匠故事大家讲等活动,定期推送工匠风采展栏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工匠精神。最后,职业院校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社区服务、顶岗实习、企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锻炼,激发学生敬业、勇敢、坚毅等积极人格特质,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育成积极职业美德。
(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强化学生心理资本建设
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希望、坚韧的心理品质,既是育成工匠精神心理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现代心理品格的现实需要。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资本教育,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一,增强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校内外实训实习的经验成果,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合理定位学习目标,进而使学生在点滴的进步中肯定自身能力,提升自信心。第二,保持乐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实习实训等实践中提高心理抗压能力,训练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保持积极理性的认知。同时教师要关注后进生,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战胜困难,以乐观的心态创造精彩人生。第三,树立希望。充满希望的人能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标,坚定目标,并根据设立的目标找到实现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加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积极认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四,锤炼韧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在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艾丽斯的情绪ABC理论,鼓励学生学会自主调试,运用积极信念看待消极事件,增强克服技术难题的韧性。
(三)积极职业精神内化: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一种专业性、品质性的职业精神,其内涵充分凸显了“技”的要素、“研”的意义和“新”的价值[12]。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勇于实践、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以帮助学生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1.培养实践精神
学生要想拥有高超的技术,需要做到立足实践、知行统一,而教师则可有如下方式进行引导:第一,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技术服务,在服务学习中探索技术创新,锻炼实践技能。第二,基于真实工作情境建设校内实训场所,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职员关系等积极要素融入实训场所中,在高度真实的情境下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训练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第三,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每个学期都能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在实习过程中以专业为单位分配企业指导老师,使学生在职业环境的熏陶下,在“心传身授”的实践中学习师傅的技艺精髓,体悟师傅的匠人精神。
2.培养钻研精神
培养学生潜心钻研的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情境,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索,培养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乐于思索。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敢于质疑,自己提出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能身体力行追根究底,才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在探索钻研的过程中受益。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意蕴,培育工匠精神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一,积极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职业院校要建设一种“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环境,不断完善校园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积极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建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第二,打造特色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职业院校青年创客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平台,是创客教育持续进行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可以结合校本资源和特色专业,打造特色的创客空间,使有创意的青年创客能够通过平台将创意变为现实。第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拥有积极人格品质的学生敢于接受挑战,善于把握机遇,以积极心态对待工作,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困难,主动地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
(四)积极教育环境支持:构建积极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离不开外在环境系统的支持。研究发现,积极心理的形成受到关系良好的社会、有效能的学校、健康的家庭等积极组织系统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是发挥积极人格特质的支持力量[13]。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个体持续不断的努力,也需要积极环境系统的支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有机联合,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厚植工匠精神培育土壤。
1.强化制度建设
宏观层面上,国家要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完善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有机衔接,让技术技能人才凭借精湛技艺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同时,国家要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对各行业杰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实行专项奖励,并给予他们荣誉,以激励更多青年人主动践行工匠精神。最后,国家要完善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各行各业投机取巧、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强化质量意识。中观层面上,要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细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微观层面上,职业院校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关于工匠精神的具体培养方案。
2.优化环境建设
宏观层面上,要创新载体形式。新媒体对青年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国家要将工匠精神培育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开辟工匠精神专栏,讲述各行各业优秀工作者们的成长经历和传奇故事。同时也可以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上制作工匠精神教育的链接,添加关于工匠精神的知识,丰富网络教育的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中观层面上,应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要主动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基于行业企业标准的工匠文化氛围。一方面,将行业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开展基于行业企业标准的专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信念;另一方面,将行业企业的职场文化要求融入实践教育活动中去,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大赛、企业参访、顶岗实习、优秀校友创业座谈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职业人”文化培养[14]。微观层面上,应深化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创设工匠精神的情境,鼓励子女积极地进行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劳动中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父母要坚持以身作责,在工作岗位上主动践行工匠精神,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四、结语
总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既要重视以积极的教育理念挖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培养积极人格品质,又要重视外在积极环境的支持,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系统的力量,加快形成利于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成为具有敬业乐群、乐观坚韧、求实创新等精神品质的人,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成才、成人”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