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埋管抽采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2020-03-16罗伙根
李 锋,罗伙根,王 超
(1.国家能源集团 神东技术研究院,陕西 神木 719300;2.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 保德煤矿,山西 忻州 036600;3.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煤炭自燃是矿井生产过程中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分析煤炭自燃事故案例,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技术与理论研究,发现采空区、破碎煤柱、断层等位置是井下煤自然发火的主要地点,特别是采空区遗煤自燃尤为严重,准确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对防灭火有重要作用。在防治采空区瓦斯灾害时,埋管抽采是常用方法之一,但在抽采瓦斯过程中,势必会造成采空区漏风严重,影响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从而导致遗煤自燃。因此,针对高瓦斯易自燃煤层开展采空区埋管抽采对自然“三带”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对预防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止瓦斯爆炸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2]。
以保德煤矿81307 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采空区埋管抽采瓦斯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从而为矿方合理确定各种防灭火工艺的具体参数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减少煤自燃事故的发生。
1 矿井概况
神华神东保德煤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境内,矿井总面积为 55.9 km2,南北纵向长 14 km,东西横向长约 5.7 km。规划煤炭地质储量 12.5 亿 t,可采储量 8.2 亿 t,服务年限为 64.6 年。2017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500 万t/a。矿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石炭系,共含煤10 层,其中8、10、11 号煤层全区可采,13 号部分区域为可采煤层,矿区其余煤层条件受限,均不可采。2017 年对 8 号煤层自燃倾向性进行了等级鉴定,8 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煤吸氧量为0.66 cm3/g,属于自燃煤层。2017 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00.66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12.38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81307 综放工作面东邻81306 综放工作面(已回采完毕),北为二号主、辅运大巷,南邻矿井边界,以西为未开发实体煤。工作面设计可采长度为2 470 m,倾向长240 m,平均煤厚7.3 m,属厚煤层,回采煤量为 518.7 万 t。
2 自燃“三带”划分依据
煤炭发生自燃的 3 个条件:一是煤层本身具有可燃属性,同时呈破碎状态堆积;二是连续通风供氧条件;三是燃烧环境,必须能够保持热量不易扩散,能够蓄热。在有煤自燃倾向性的煤层开采过程中,工作面漏风给采空区遗煤提供合适的通风供氧条件,漏风速度大小和遗煤堆积状态决定了煤氧化蓄热的环境,而氧气浓度大小则决定了煤氧化自燃能力[3-7]。因此,根据供氧浓度可以将采空区划分出自燃“三带”,分别为散热带、氧化升温带和窒息带。以氧气浓度在采空区内分布情况,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散热带,氧气浓度>18%;氧化升温带,18%≥氧气浓度≥8%;窒息带,氧气浓度<8%。
3 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81307 综放工作面采用偏 Y 型通风方式,其中一号回风巷和运输巷进风,运输巷靠近切眼处的联巷回风。为了治理采空区瓦斯,采用采空区埋管抽采方式(布置间距100 m,抽采负压为32 kPa,抽采流量为600 m3/min),工作面布置方式如图1。
图1 工作面布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layout of working face
根据81307 综放工作面进、回风巷以及瓦斯抽采巷道布置的特点,并结合煤层特征及现场实测数据。煤层平均厚度7.3 m,垮落带高度可达3~5 倍。进风巷高 3.4 m,宽 5.0 m;回风巷高 3.6 m,宽 5.2 m。建立采空区三维物理模型:综放工作面长度240 m,采空区垮落高度取30 m,深度取500 m,距离工作面500 m 处与采空区两侧及顶部一致,按照壁面处理,设为漏风边界;采空区回风侧瓦斯抽采采用的是800 mm 瓦斯管,具体几何模型参数见表1。
表1 几何模型参数Table 1 Geometric model parameters
因此,采空区垮落带,断裂带和工作面两道之间的松散煤岩体是采空区内部渗流去。采空区内不同区域由于塌陷,浮煤和垮落的岩石等压实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的孔隙率不同。根据经验,由工作面向采空区深部延伸,孔隙率逐渐变小。忽略其他因素的耦合影响,针对联巷埋管抽采瓦斯条件下,研究采空区内部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建立的采空区几何模型如图2,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由于抽采管尺寸较小,需要对局部网格进行加密处理(图3)。
3.2 数值模拟结果
利用ANSYS FLUENT 软件,对埋管抽采条件下采空区内氧气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图4)。
由图4 可以看出,在埋管抽采条件下,工作面附近氧气浓度为20%~21%。随着深入距离不断增大,氧气浓度逐渐下降。当深入采空区一定距离后,氧气浓度下降趋势减缓,浓度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工作面向采空区深部方向上压实程度逐渐增大,孔隙率逐渐减小,氧气浓度逐渐降低的缘故[8-11]。对模拟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当一号回风巷侧深入采空区175 m 时,氧气浓度下降至18%,深入采空区330 m时,氧气浓度下降至8%;运输巷侧深入采空区120 m 时,氧气浓度下降至18%,深入采空区255 m 时,氧气浓度下降至8%。由此得出,一号回风巷侧氧化带范围为175~330 m,运输巷侧氧化带范围为120~255 m,运输巷侧氧化带宽度略大于一号回风巷侧。这是由于运输巷侧存在瓦斯抽采管,受瓦斯抽采的影响,运输巷侧氧气浓度较高。因此,瓦斯抽采对采空区风流流动影响比较严重,如果遗煤条件和漏风条件满足自燃要求,瓦斯抽采口附近就容易发生自然发火。
图2 81307 工作面采空区物理模型Fig.2 Physical model of goaf in 81307 working face
图3 81307 工作面网格划分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eshing in 81307 working face
图4 采空区氧浓度分布图Fig.4 O2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goaf
4 现场实测与分析
4.1 实测方案
为了研究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在81307 综放工作面运输巷布置气体和温度监测点,在监测点铺设束管和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采空区气体和温度变化情况,测点布置如图5。
图5 81307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测点布置图Fig.5 Arrangement of measurement points of thre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zones in goaf of 81307 working face
当监测点进入采空区后,每天取气样送实验室分析,并记录采空区温度。当监测点所采集的氧气浓度低于8%时,可停止观测。通过现场实测,得到的采空区氧气浓度和温度随进入采空区深度变化曲线如图6 和图7。
图6 采空区氧气浓度随推进距离变化曲线Fig.6 Variation curve of O2 concentration in goaf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4.2 氧气划分“三带”
由图6 可以看出,在有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81307 综放工作面运输巷侧漏风量较大,氧气浓度在工作面推进约30 m 时才出现下降趋势,推进至110 m 时,O2浓度降至 18%,250 m 时降至 10%,265 m时降至 8%。根据自燃“三带”划分标准[12-13],81307 综放工作面运输巷侧氧化带范围为110~265 m。
图7 CO 浓度随推进距离曲线Fig.7 Variation curve of CO concentration in goaf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4.3 一氧化碳划分“三带”
从图7 可以看出,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出现一氧化碳浓度的峰值,最高可达8×10-6。回风侧由于漏风的聚集,通风供氧条件好,氧气浓度较高,煤的氧化较为强烈,使CO 的浓度较高。测点在距工作面110 m 处时,一氧化碳浓度开始逐渐增大,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遗煤进入了加速氧化阶段;在170 m达到了浓度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超过260 m 以后CO浓度逐渐趋于正常。这一测试结果说明:在距工作面110 ~260 m 范围内,采空区内部有明显的煤炭氧化现象发生,结果与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规律一致。
4.4 温度划分“三带”
测点温度随推进距离变化曲线如图8。由图8可以看出,81307 综放工作面初始温度为25 ℃,随测点埋深增加,采空区温度逐渐上升。这是因为采空区遗煤在氧气作用下发生氧化,放出热量[14],温度升高。当推进至110 m 时温升曲线斜率急剧增大,温度迅速上升,最高达43.5 ℃,预计进入加速升温阶段。推进至260 m 时出现较为明显的降温,这是由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深部区域氧气浓度降低,遗煤氧化速率变慢[15],放热量大于产热量,表明此时进入窒息带。对比验证温度变化规律与采空区氧气、一氧化碳分布规律,可以判定结果具有一致性。
通过现场实测,81307 综放工作面在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情况见表2。综合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研究结果[16-18],得出81307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在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为一号回风巷侧 0~175 m 为散热带,175~330 m 为氧化带,大于330 m 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10 m 为散热带,110~265 m 为氧化带,大于265 m 为窒息带。
图8 测点温度随推进距离变化曲线Fig.8 Variation curve of temperature of measuring point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表2 实测81307 工作面埋管抽采条件下采空区“三带”Table 2 Three zones of goaf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uried pipe extraction in 81307 working face
5 结 论
1)采用FLUENT 软件对81307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一号回风巷侧0~175 m 为散热带,175~330 m 为氧化带,大于330 m 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20 m 为散热带,120~255 m 为氧化带,大于 255 m 为窒息带。
2)采用气体浓度法和热电偶测温法分别对自燃“三带”进行现场测定,气体浓度法测定结果为0~110 m 为散热带,110~265 m 为氧化带,大于265 m为窒息带;热电偶测温法测定结果为0~110 m 为散热带,110~260 m 为氧化带,大于260 m 为窒息带,两者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3)综合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研究结果,得出一号回风巷侧 0~175 m 为散热带,175~330 m 为氧化带,大于330 m 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10 m 为散热带,110~265 m 为氧化带,大于 265 m 为窒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