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泉矿区铁路隧道下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实践

2020-03-16

煤矿安全 2020年2期
关键词:离层覆岩岩层

李 涛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质测量部,山西 阳泉 045000)

建筑物、水体、铁路下压煤(“三下压煤”)一直以来是制约煤矿资源开采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三下压煤”问题,离层注浆开采作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减沉技术之一,在工程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离层注浆的机理研究[1-5]、离层注浆开采地表下沉预计方法研究[6-7]、火成岩下注浆开采减灾研究[8-10]、离层注浆的开采试验[11-16]等方面。离层注浆开采具有不干扰井下的正常开采,并达到地表减沉的优点。将其用于铁路隧道减沉控制具有轨道维护与调整空间有限、铁路隧道净空要求严格的2 个难点及特点。但由于目前各矿区地矿矛盾尖锐、搬迁费用高,无法实现迁村开采,目前主要采用留设煤柱方案对受开采影响的村庄进行保护,造成大量煤炭资源损失。研究针对坪上煤矿铁路隧道压煤及资源紧缺的矛盾,并考虑经济效益,采用覆岩隔离注浆开采技术进行开采沉陷的地面减沉,形成覆岩隔离注浆的铁路隧道采动变形控制一体化方法,保护铁路隧道的正常运行及附属村庄的安全。

1 工程概况

坪上公司15104 综放工作面走向长1 060 m,但外段铁路隧道及上庄村压覆,若不采用地面减沉技术,工作面回采总长仅498 m,将丢弃压煤70 余万t,对资源匮乏的坪上公司造成极大的损失。由于工作面巷道主体已经形成,压煤段的回采成本相对较低,预期经济效益明显。15104 工作面开采15#煤层,煤厚 6.0 m,倾角为 6.7°,埋深 287~292 m(平均约289 m),黄土层厚度0.8 m。地表地形主要为山体,在外段压煤中心区地形相对平坦。工作面采宽里段201 m,外段219 m,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

工作面外段上方被运煤专线铁路隧道所压覆,15104 工作面离层注浆孔分布与铁路隧道关系如图1,运煤专线铁路受影响区域内存在铁路隧道1 个(北岭山隧道),洞口与15104 工作面机巷的最小间距为69 m,向收作线方向隧道与机巷间距逐渐减小。根据设计,运煤专线由北往南的设计为上坡(坡度3.2‰),按照设计要求,重车最大上坡为6‰。若15104 工作面(考虑15101 工作面已采时累计采宽374 m)采用传统的综放开采方法,预计地表累计最大下沉达6.0 m,将对铁路隧道产生严重影响。

图1 15104 工作面离层注浆孔分布与铁路隧道关系Fig.1 Relation between grouting hole distribution and railway tunnel in 15104 working face

2 综放工作面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方案

2.1 技术适用性分析与评价

从地质开采因素方面对15104 工作面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适用性进行评价,15104 工作面技术适用性评价见表1。

表1 15104 工作面技术适用性评价Table 1 Technical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of 15104 working face

在地质开采因素方面,其有利条件包括:①基岩厚度充足(289 m)、具备典型关键层,适宜于选择注浆充填层位;②地表地形相对平坦,钻孔施工与注浆充填站建设的难度相对于山地有所减小;③压煤建(构)筑物均不位于工作面正上方,为目标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从采宽与采深的比值(0.70~0.76)来看,工作面采宽偏大;同时,工作面采厚达6.0 m,与前期试验工作面采厚(最大5.0 m)相比偏大。

2.2 技术难点

1)相邻采空区条件下注浆充填。相邻15101 工作面已经回采,且两工作面之间无隔离煤柱,在15104 开采期间存在叠加开采影响、下沉速率快,沉陷控制的难度本身就很大,注浆充填控制难度更大。

2)一侧充分采动条件下注浆充填。由于15104工作面注浆充填区域为工作面外段437 m,非注浆充填区域采用垮落式开采将导致岩层破断、下沉,并超前发育,会对注浆钻孔孔壁稳定性保护带来极大技术困难,有可能导致钻孔塌孔、注浆充填量小。

3)工作面采高大。由于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工艺,累计采厚将达6 m,且一次采出空间体积大,将导致地表沉陷量大、岩层破断充分,影响钻孔稳定性与注浆充填控制关键层稳定性的难度。

2.3 注浆充填钻孔

充分考虑到工作面覆岩条件、一侧垮落式充分采动、工作面日产高等地质开采因素,结合地面地形并经现场勘查,确定了工作面钻孔布置方案,如图1。

关键层在采动覆岩中的作用,上可影响至地表,下可影响至采场和支架,内部影响到采动裂隙的分布和流体的运移,因而它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采动岩体内的流体运移研究统一的基础。采场覆岩一般力学模型如图2。

判别某一岩层是否为关键层,必须同时满足刚度(变形)判别条件(式1)和强度判别条件(式2):

图2 采场覆岩一般力学模型Fig.2 General mechanical model of stope overburden

式中:n<s;hi为第 i 岩层厚度;ρi为第 i 岩层平均密度;Ei为第 i 岩层弹性模量;l1、ln+1为第 1、第 n+1 层的破断距离。

采用中国矿业大学编制的关键层判别软件。输入岩层厚度,密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岩性,岩层破断角,松散层载荷传递系数。根据关键层判别结果,确定终孔注浆层位位于第三亚关键层下方。第一亚关键层深度284.4 m(距离煤层9.3 m),为8.9 m 厚的细砂岩;第二亚关键层深度206 m(距离煤层87.7 m),为8.6 m 厚的细砂岩;第三亚关键层深度138.8 m(距离煤层154.9 m),为3.1 m 厚的中砂岩。

各注浆钻孔采用3 开成孔:第1、第2 开均下入石油套管,第3 开为裸孔至终孔。各钻孔深度平均160 m。在现场地面标高变化、揭露岩层厚度发生变化、钻孔位置处煤层埋深变化或遇到断层等构造时,根据具体情况对孔深作出适当调整。

3 注浆充填监控及实施效果

3.1 注浆充填开采情况

自2016 年8 月17 日回采至原定停采线开始,截至2017 年9 月,工作面已终采,共采过原定停采线367.3 m,采出煤量73.63 万t。采面过隧道洞口95.8 m,与铁路平距52.8 m。在注浆充填开采期间,工作面日平均推进速度为1.3 m/d,月平均推进速度为40 m。

注浆充填自2016 年8 月25 日开始,截至2017月9 月,各个钻孔均已实施了注浆充填,累计充填注粉煤灰 18.42 万 t。

3.2 沉陷控制效果

从工程实施实践来看,可注性及沉陷控制效果要比预期要好。对隧道内布置26 个测点约230 m。累计进行了52 次地表沉陷观测,对历次观测数据进行了及时分析,并同步调整了注浆充填参数,保证了地表沉陷控制效果。隧道沉降监测曲线如图3。

图3 隧道沉降监测曲线Fig.3 Tunnel settlement monitoring curve

根据观测结果,隧道最大下沉81 mm,最大水平移动55 mm。隧道限界仍然满足要求,列车正常通行,达到了保护隧道的目的。

3.3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注浆充填,工作面共采出铁路隧道压煤 73.63 万 t。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9 月,工作面采出煤炭平均售价 400 元/t,销售收入总计29 452 万元。工作面注浆充填总费用合计2 403.23 万元,折合吨煤32.6 元。扣除注浆充填成本后,新增收入为27 048.77 万元。

由于采用了充填开采,符合国家财税[2014]72号文中的“对充填开采置换出来的煤炭,资源税减征50%”规定。经坪上公司申请、山西省煤炭厅、税务部门认定,共计减免资源税 600 万元。根据上述计算,铁路隧道下综放面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试验研究项目,增收节支总额为 27 648.77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4 结 论

1)首次将覆岩离层注浆开采技术应用于铁路隧道下采煤,并获得了成功。采出煤量70 余万t,延长开采时间近1 年,有利于矿井接替,同时将为坪上公司乃至阳煤集团“三下”压煤开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评估了15104 工作面实施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的适用性。在地质开采因素方面,该区域实施注浆充填的有利地质条件是:①基岩厚度充足(289 m)、具有关键层,能够选择出合适注浆充填层位;②压煤区地表地形相对平坦,钻孔施工与注浆充填站建设的难度较之山区相对偏小;③铁路与村庄不在工作面正上方,为其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3)本项目的重点正是集中于北岭山隧道采动损害防护,保证隧道限界满足通行要求,隧道衬砌不出现影响行车的破坏或塌落。确定了隧道原始限界及其富裕量。

猜你喜欢

离层覆岩岩层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一侧采空工作面采动覆岩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10-1002工作面顶板离层水防治技术实践
地球故事之复理石岩层
准东大井矿区巨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分布特征
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手持式乳化液压钻机在过地质构造岩层的应用
适用于高盐度和致密岩层驱油的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