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安徽省域城市竞争力研究
2020-03-16朱骏锋
朱骏锋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
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城市汇集了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制度等各种经济要素,并与外界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竞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融合,世界各国城市间竞争已成常态化,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竞争力这个研究课题。
1 研究综述
城市竞争力源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演化。1979年,欧洲管理论坛(后改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第一期《全球竞争力报告》,揭开了研究竞争力的帷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开始发布《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两者在国际竞争力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统一的定义、原则和方法逐步得到国际学术界和权威人士的认可。国内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定义模型、评价体系和研究区位上。在城市竞争力定义上,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国内具有典型代表的有中国社科院倪鹏飞[1]给出的定义:一个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吸收、夺取、占有、管理和转换生产要素,争抢和控制市场,转换为价值,并提供给其居民的能力。李永强、沈海燕[2-3]等从资源聚集、要素流动、价值创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概括了其核心要义。在城市竞争力模型建立上,具有代表性的有:丹尼斯[4]的大都市模型,其城市竞争力主要和营商环境、国内大环境、产业规模和贸易条约相关;波特[5]的钻石模型,其城市竞争力模型主要和生产要素、企业战略、需求条件、产业支持相关;倪鹏飞[6]的弓弦模型,其城市竞争力模型分为硬竞争力(弓)和软竞争力(弦)两个部分等等。在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区位上,以城市群和省域城市居多,李九全等[7-10]对陕西省、山东省、长江中游城市群、淮海经济区等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价。
安徽毗邻江浙,地处长三角腹地,位于江淮中下游,区位优势明显,但经济实力与江浙存在不小的差距,急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将安徽合肥、芜湖、宣城等8个地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见图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高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能级和竞争力。2020年,习总书记在考察安徽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再次凸显安徽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安徽的融入能够提升长三角经济增长极水平,另一方面,长三角也能为安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带动和支撑作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考验。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为安徽城市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挑战,对此进行系统性研究十分紧要,而目前关于安徽省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寥寥可数。由此,以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暨长三角城市群安徽省域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估,并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建议对策,期望为安徽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一种重要的分析视角。
图1 安徽省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区位图
2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设计
2.1 评价方法
据上文可知,城市竞争力是在政治、经济、人文、区位、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并通过人才引进、营商环境、宜居生活、资本流入等多方面交汇展现,且处于持续融合发展中。基于其多元动态特性,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实证分析的定量分析法,其优势在于简便清晰且能直接反映影响因素。
2.2 指标体系设计
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重点在于构建一套科学有效、客观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结合城市竞争力的定义、评价特征和各市数据分布的统一性。基于此,指标选取综合参考了刘强[11-15]等的评价体系,形成了由综合实力、基建设施、生态环境、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生活状况和科研实力等7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的评价体系。数据获取于《安徽统计年鉴》(2019),并参考其他相关数据。
3 定量分析
3.1 实证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通过正交变换转换成少数互不关联且蕴含原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标和原指标之间为线性关系。设原指标为x1,x2,x3,…,xn,为了消除原指标之间由于性质和量纲的差别造成的影响,对原指标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Z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i(1≤i≤n)为原指标值;Ex为原指标算数平均值;Si为标准差。
设F1,F2,…,Fj(1≤j≤n)为转换后的综合指标,即被提取出的主成分,主成分线性模型为:
式中,akm(1≤k≤n,1≤m≤j)是Zxi协方差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主成分两两之间包含的原指标不同,不具有相关性,且第一个主成分即F1贡献率最大,对原指标的解释力最强,随后依次递减。
根据以上主成分线性模型和相关指标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对原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数值有正有负,正的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的表示低于平均水平。再将其输入软件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各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超过95%,已经基本囊括了城市竞争力的大部分指标信息。通过各评价指标载荷值可以看出,F1主要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总额等18个指标变量确定,主要反映城市的综合实力、基建设施、生活条件和科研实力等;F2主要和货运量、客运量、绿化率、空气质量率等4个指标变量有较大相关性,主要反映城市开放程度和居住环境等;F3主要和二产从业人数占比、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住房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等4个指标变量有较大关联,主要反映城市产业结构比例和生态环境状况等;F4和F5分别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固体废物利用率两个指标有较大关联。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外开放货运量/亿吨·公里客运总/亿人·公里旅游收入/亿元利用外资/万美元就业比重二产从业人数/全部就业人数/%三产从业人数/全部就业人数/%生活状况人均年用水量/m3人均年用电量/Kwh人均拥有私家车量/辆·万人人均住房面积/m2科研实力高校数量/个人均科学预算支出/元人均拥有高校学生数/人·万人
表2 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结合软件计算出的元件矩阵和特征值,可以得到主成分因子akm,主成分得分表达式为:
3.2 城市竞争力排序
通过上式可以得出各城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再结合所占权重,即可计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权重和综合得分公式分别表示如下:
式中,Wj(1≤j≤5)为各主成分所占权重;βj(1≤j≤5)为表2中的特征值;F为综合得分,即城市竞争力得分。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得分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表3 评价得分及排序
3.3 结果解析
根据实证分析计算出的结果,可将8个城市划分为3个层次,城市综合得分大于0为第一层次,得分介于-1.5~0为第二层次,得分低于-1.5为第三层次。从表3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合肥得分不仅远高于最后一名池州,而且还是同一层次城市芜湖的5倍,说明层次间竞争力差距较大,且同一层次内差距也很大。
(1)第一层次城市。按照层次划分标准,合肥、芜湖、马鞍山为第一层次城市,城市竞争力水平高于安徽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合肥作为省会,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重点科教基地,从表3中可以看出,合肥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旅游客运、外资利用、公共交通、私家车拥有量、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不仅和其他层次拉开差距,在第一层级中也属独一档,其综合实力、科研实力、基建设施等方面远高于其他7个城市;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职工收入、城乡储蓄、建成区绿化等方面,虽居全省之首,但是差距不大,主要是合肥产业聚集力强,流入人口较多,总量大,但人均不占优势;在人均居住面积、铺装道路、空气质量和固体废物利用率等方面,位于全省倒数,其生态环境质量亟需提高。
芜湖近年来发展迅速,稳坐省内第二把交椅,是省内最大的货运外贸中转港和华东重要科教基地,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财政收入、居民储蓄、三产人员占比、外资利用、邮电业务、医疗科研等方面数据占优,虽与合肥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优于省内长三角其他城市,因此在综合实力、基础建设等方面得分较高;其货运总量、客运总量、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交、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数值相对较低,在城市开放程度、居住环境、节能环保方面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马鞍山作为马钢所在地,跨江毗宁,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实力较强。从表3指标数据上可以看出,马鞍山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财政收入、职工工资、居民储蓄外资利用、生活用水用电、科研支出、建成区绿化、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数值较高,因此在综合实力、基建设施和科技实力等方面得分较高。而在货运总量、客运总量、人均居民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等方面数据较低,其城市开放程度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空气质量达标率,位于省内长三角城市倒数。
(2)第二层次城市。该层次标准为竞争力得分大于-1.5小于0,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以下,滁州、铜陵、宣城等7个城市依次位列其中。滁州地处皖东,东邻南京,西毗合肥,从表3指标数据上看,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职工工资、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等指标数据位居前列,尤其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9%,位居第一,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其空气质量达标率位于倒数,仅次于合肥。铜陵地处安徽中南部,产铜,属资源型城市,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储蓄、医疗卫生、科学研究支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在第二层级城市中遥遥领先,经济发展较好,在城市的产业结构比例和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铜陵在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旅游收入、货运量、客运量等方面位于后列,城市开放程度上较为薄弱。宣城位于浙苏皖交界,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其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拥有私家车数量、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数值较高,居住环境良好,但是只有1所高等院校,在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
(3)第三层次城市。安庆、池州这两个城市竞争力得分小于-1.5,处于本次排序的第三层次,竞争力水平较弱。安庆历史文化悠久,有“文化之邦”之誉,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其国内旅游收入、货运总量、客运总量、人均住宅面积等指标数值较高,城市开发程度较高,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邮电业务、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科研支出等方面数值较低,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相对薄弱。池州市地处安徽西南,人口较少,域内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作为国内佛教名山九华山所在地,其国内旅游收入仅次于合肥,但是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职工年平均工资等指标均位于后列,综合经济实力方面较弱。
4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从研究解析中可以看出,属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安徽8市经济差距较大,城市竞争力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了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为此,提出以下对策观点。
(1)以点带面,推进域内共同发展。合肥自身经济实力强劲,位于安徽中部,但其经济辐射领域窄、辐射半径小,对附近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小。应以合肥为强点和带动点,发挥其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容合肥都市圈,尽可能地向距离较远的省内长三角城市辐射,同时加强城市间互联互通和生产要素间的便捷畅通,如合肥向周边科研院所较少的城市输送人才或技术指导,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错位发展,减少和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浪费,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紧密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2)借势助力,融入域际协调发展。安徽8市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习总书记在合肥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之后,要借助国家政策导向,把握市场潮流,针对自身不足,如思想观念不新不先、市场机制不灵不活、产业体系不全不优等问题,全面对照沪苏浙,吸纳复制推广其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一方面,加快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城市间产业链融合,如打造合肥-芜湖-宣城城际汽车产业链;一方面,立足自身,强化创新推进发展战略,汇集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两者双向融合,拓宽扩充协作领域,与沪苏浙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3)规划引导,构建核心竞争能力。各市应充分分析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产业行业的变革、外部竞争条件和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变化,科学梳理盘整城市内部资源,细分市场找准定位,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经济和三产紧密融合,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融入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城市企业化管理,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体制机制,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4)以人为本,追求城市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要促进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为理念,加强经济部门、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推进制度、经济、文化和环境相互协同发展,加快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与应用,在政策扶持和营商环境方面加强低碳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