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泽行

2020-03-16

苏州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菜

到震泽尽享人生

叶弥

☉ 慈云倩影 摄影金国荣

民以食为天。这一次的震泽之行以午餐作为启幕。所谓的吃,都是震泽的家常菜,虽是一家路边小饭店,手艺相当好,地道的苏式农家滋味,食材新鲜。鱼、虾、红烧肉一定要有的,主人大力推荐的是一道本地蔬菜:香青菜。推荐人推荐得眉飞色舞、尽心尽力,好像这是一道山珍海味。香青菜是吴江特有,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这种蔬菜,一般是清炒或烧汤,烧咸肉菜饭也是很美味。生的香青菜并无香味,吃时确有一股清香,嫩滑无渣。震泽古镇位于苏州吴江区的西南,毗邻浙江,古有“吴头浙尾”之称,离上海80 公里。盛产丝绸,是个远近闻名的“丝绸小镇”。主人大力推荐,以前也曾经有不少吴江人向我特意提起过这种青菜,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丝绸和香青菜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着神秘的密码?

午后,我们坐上小火车,游览乡村景色,虽没有汽笛声声,却也仿佛身临其境,心里如小孩子一样愉快。整洁的柏油马路勾连着每一村,每一户。陪同我们参观的作家曹建红介绍说,到了春天,路两边的风景很漂亮,桑园碧绿,油菜金黄。震泽镇前后五任书记,每一任书记都延续“洁净、宁静、意境”的乡村发展思路,建设完善“震泽模板”,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才有了震泽乡村发展的现状。坐在舒适的小火车上,饱览乡村风光,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震泽模板”如今又赶上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它的未来当然会越来越好。

坐完了小火车,我们一行参观者穿过一个叫做“众安桥”的小村子,朝周生码头走去。周生码头传说是周瑜操练水兵的地方。小村子让人惊喜,连垃圾分类亭都用木板做了围栏和遮顶。村子里干净整洁,屋前屋后都有花花草草,就是略嫌老旧的屋子,因为整洁干净,也透出一股子精神来。码头边独一棵120年的老银杏树,也用木板围着,挂着说明牌,显出人类对它的爱护之情,眼下正是满体黄金叶的时候,微风过来,满树金叶翻飞。对岸,与古银杏树遥遥相对的是一棵大楝树,叶子已落尽,满身挂着金黄楝树籽,一只大鸟窝雄踞树干顶层。清淤、生态修复过的周生荡有502 亩,在阳光和微风下波光潋滟,与蓝天、宁静的小村子、古银杏、大楝树、鸟窝……构成一幅现代乡村图。

离开有着历史人物传说的周生码头,我们步行至田园餐吧。在这里你能充分体会到震泽乡村振兴的宗旨,这个宗旨是,发展就是为了农民。初冬温暖的阳光下,当地人在这里喝茶或咖啡,聊天或漫步。餐吧里和餐吧外的草地上,坐得满满的。观景台上、观景台下,也都是人,最多的是孩子们在玩耍。当地人讲,到了夏天的夜里,观景台上每天晚上都有人在上面观景。这里的农民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悠闲,又多了一份城里人没有的乡间情趣。

我且离开餐吧,朝外信步走去。田地里,农民正在种油菜。乡间的路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穿越其上。说话人有外地口音、本地土音、普通话里夹着本地音调。有穿着朴素,也有打扮时尚的。令人一望而知这里正处在发展变化的时期。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停车场、特色农家菜馆、蚕桑学堂。另一面牌子写着:长漾观湖步道。长漾又名牛娘湖,是吴江西南地区第二大湖,周长20 多公里,在震泽境内将近9 公里。我就选择了走观湖步道。窃以为牛娘湖这个名字很好听很好记,让人一听就生出探究之心和想象之心。观湖步道很短,我很快就看到了浩瀚的湖水和边上大片的水葫芦。往回走的路上,我看见了一片香青菜地,就走过去仔细打量。香青菜早就申请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也是苏州第一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蔬菜品种。香青菜确实不同于一般的青菜,它身形高,叶片大,颜色浅,质地皱,白色洁净的脉胳明显高于叶面,纵横蜿蜒如四通八达的水道,我轻抚叶面,觉得它不是一般青菜那样光滑,而是如桑叶一样,在掌心微微粗糙……也许这就是震泽乃至全吴江人喜欢香青菜的秘密吧,或许也是震泽人的一个精神密码。

震泽味道

戴 来

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去到乡村,看什么都是新奇的。同样的景色看在每个人眼里也不一样,有的人走进乡村,诗兴大发,一脸感慨万千;有些人一通摆拍或自拍,每一处景致里都有个他自己,若不是镜头要稳牢,说不定他会载歌载舞;有的家伙看到鲜活之物就想搬上餐桌,一面孔的七荤八素,难道这个馋痨胚以为自己走进了菜市场?

不过话说回来,大多数人去乡村,多多少少会惦记那一顿农家土菜。

我最牵记震泽的黑豆干,别的地方吃不到,越是吃不到越心心念念,就像恋人天天腻在一起也没什么感觉,隔着千山万水,时间长了,对方在思念的灌溉下开成了一朵花。实话实说,震泽黑豆干卖相并不好,完全胜在滋味。我以前在《素颜震泽》里用力但是由衷地夸过:

黑豆干,佐酒或做茶点都是好伴侣。它不是咖啡伴侣那种伴侣,增加了咖啡的润滑感,却消减了咖啡本身的香味。黑豆干执着地保持着自己本有的硬香和咸鲜甜美,同时反衬出茶的清香和酒的醇美。它平民而精致,平民的是它的模样,不起眼,甚至有点不上台面,精致的是它的味道。我一直认为,一种吃食能让众感官都参与其中感受,获得的幸福感最大。麻辣烫,众感官是忙活,可食材本源味道被裹挟掉了。黑豆干口感紧致有嚼头,又不至于费劲,关键是味道扎实、饱满、清晰,一味是一味,有重叠却不混淆,咸和甜结伴而来,然后就是鲜,这三种味道都掩盖不了它固有的豆香。

在文章里引用自己以前的文字,像是王婆卖瓜,难为情的,不过写得的确还不错,我就恬不知耻一回吧。

还有震泽的香青菜,我在吴江别的乡镇农家乐吃过多回,怎么都不及震泽的地道。原因是一方水土养一方香青菜,就像我们儿时的饮食记忆一样。香青菜认准了震泽的水土,背井离乡去到别的地方扎根落户,多多少少有点水土不服。

说了两个素的,再来一个荤的。

荤的我是说酱蹄呢还是红烧羊肉呢?好吧,就酱鸭吧。我这个写作路数是从郭德纲的相声里学来的,明明二选一,结果冒出了个三。我套用这个路数,是想多报两个震泽有特色的菜名。

酱鸭是很田园的一道菜。震泽的鸭子本身就生活在稻田边水泽畔,是乡村的一景。更何况这只鸭子背后还有一位唐代隐逸田园诗人陆龟蒙的加持。陆龟蒙曾在震泽生活过,他的日常生活就是钓鱼、饮茶、作诗,以及养鸭、斗鸭和食鸭。震泽湿地多,水多,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养鸭、食鸭的传统。当地散养的麻鸭,肉质鲜嫩,经风干、腌渍后加料炖煮,几小时后捞出,将酱汁继续熬到浓稠,最后放入鸭子用大火收汁。震泽酱鸭色泽呈亮枣红,入口硬香,有回味。我以为那就是田园味道。

满足了物质生活后,我们也充实一下精神生活,顺便消消食。

震泽其实是挺有看头的。古镇就不说了,师俭堂、宝塔街、慈云寺塔、文昌阁,每一处都经得起打量和回味。散落在乡间的水韵、桑田、稻花香更是别有一番田园趣味。

蚕桑业,多年来一直是震泽的一张挺刮的名片。一丝兴百业,一根丝线前前后后牵扯出几十种相关行当,震泽曾经的富庶,我们就好汉不提当年勇了。近些年我去过震泽多次,当然多乎哉,不多也,平均下来,大概每年一趟的频率,正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每一次去都能感觉到她的变化。

万亩湿地公园越来越登样了,里面有蚕桑文化园,可以看到蚕宝宝的生命进化史,也可以体验喂养蚕宝宝、蚕茧手作的乐趣,或者去生态果园采果子,去生态池塘钓小龙虾,还可以烧野火饭,体验乡间野趣。不想动手的话,就沿湖滨栈道散散步润润肺,要是连脚也不想动的话,坐小火车笃悠悠地看看田园风光也是一种选择。

去乡村,有点像是帮自己的日常生活寻祖归宗。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源头都在乡村。乡村里有我们的从前和乡愁。

我小时候养过蚕宝宝,相当于现在的人养宠物。我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情是去采桑叶,桑叶也不是那么好采的,城市里桑树并不多见,附近人家的采光了,就要去更远的人家采。回家洗干净,再擦干,现在想来,喂食的时候我大概有了当它们父母的心情,反正比做作业上心多了。

我邻居陈伯伯是个有文化的人,好像是九三学社的。我认定他有文化一是因为他戴金丝边眼镜,更主要的是他写字台上有笔墨纸砚。他看我养蚕宝宝养得那么起劲,有一回自言自语,妹妹以后是不是要当震泽蚕娘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震泽这个地名,那一年,我九岁。

蜜汁乡村

吕一禾

又到震泽的时候,已经是大雪节气。然而阳光煦暖,空旷的田野里,到处流转着金秋丰盛喜悦的颜色与味道:金灿灿、甜蜜蜜的。金灿灿是目光所及,十分直观和确切;甜蜜蜜则是“通感”,是震泽的美丽乡村带来的全新体验。

震泽与我投缘,若要描述一下心目中理想的江南小镇风貌,喏,应该就是震泽的样子。农耕蚕桑,老街古镇,震泽是日常的,有着过日子的丰饶和实在;师俭堂,慈云塔,禹迹桥,作为震泽的文化地标,值得一来再来、徘徊流连;黑豆干,熏豆茶,香青菜,物事虽小,想起来总是口舌生津,常在心里惦念……

震泽的另一番好处,就在于她水一般的鲜活与流动。每次来,光影流转、时空变换下,她总能给你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惊喜。从古镇区,到蚕桑园,再到谢家路村,从历史古韵、丝绸生活到田园风光,震泽一镇千面,永远保持着活泼昂扬的精神气质。

就像这次,坐着红色的乡村小火车在金色的田野里穿行,风里满是洁净的草香和阳光的气息。行至谢家路村,火车停了下来,众人步行向周生码头走去。路面真是干净,偶尔看见农家门口有一畦畦的菜,就要走过去看看,是不是香青菜呢?路过一户人家门口,竹竿上两挂腊肉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问一句,卖不卖?不卖的。众人一笑,意料之中,但不问不放心。码头上一棵老银杏树很扎眼,一蓬金黄色,心情都被照亮了。走下台阶,面对那么开阔清澈的一大片水,明白了其实“水韵桑田稻花香”源来有自。

走走停停,我们终于坐在了村口的露天咖啡吧里。迎着阳光,浴着风,我一边喝着红茶,一边将目光投向远处的田野。大半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草垛子东一处西一处,散堆着;再远一些,有人正在地里弯腰劳作,隔壁地里机器马达的声音远远传来……空气里萦绕着咖啡茶点的香甜,还有收获的味道,令人惬意、满足。这里的田园生活想必也是蜜汁味的,“蜜汁乡村”,这称谓跟眼下的场景如此契合。

谢家路村已经远远超出我记忆和认知范围里的乡村,她如此闲适与甜蜜,既有着田园的旖旎和丰衣足食,又不失活力与时代感。眼前这番乡村图景,跟我童年记忆里的乡村如此不同。作为一个生长于村庄,而后又远离村庄的异乡人,我的脑海里早就有了关于乡村最初的底本。这个底本,除了自己故乡的村庄和田园,还能是什么呢?

而我的“村庄和田园”,跟甜蜜相去甚远,有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和“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的不得已。更有甚者,因为多年来当地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小时候居住的村庄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变化。那片曾经肥沃和蓬勃的土地,正日益萎缩和萧条,工业污染正抽丝剥茧般掠夺她的生命力;而青年劳动力的逃离更是釜底抽薪。我曾赖以生存的故园,她的肌体和精神都在不可遏制地走向黯淡和委顿。

在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无数村庄和农民摆脱了原始的农耕劳作模式,实现了向市民生活的过渡。而曾经哺育过我的那座村庄,却成为一个尴尬的所在:我的父母没有成为“失地农民”,年逾古稀仍然延续着春耕秋收的生活节律,农业机械化虽然减轻了体力劳动的负荷,却无法将他们从体力劳动中完全解放出来。

对于故园乡村的一次次重返,只是加重了我对她的不满与疏离:那不再是我童年时朴素而清洁的乡村,她已经面目全非:荒废的队办厂厂房,空置的小学校园,村中心大片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只能用来洗拖把的村口水塘……这一切都在表明村庄空心、衰败的事实。大多数与我同龄的,或更年轻的村民,早已逃离土地,逃离乡村;而和我父母同辈的乡邻,他们或将是与土地维持亲密关系的最后一代农民。

想到这里,内心有着莫名的沉重。近黄昏时,阳光越发地柔和了,咖啡吧的篱笆外有人来来往往,拍照的,散步的,络绎不绝。

我由衷地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作为原住民,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衣胞之地,而是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参与者和受益人。他们有的从传统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实现向“农业工人”的转变;有的通过经营农家菜馆、田野餐吧、蚕丝手工坊等等,成为农村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先锋。同样是田园,此处的“田园”,与我心之所系,有着截然不同的面目与色调。

震泽第一次让我有了穿越之感。

猜你喜欢

青菜
青菜人生
青菜新品种介绍
种青菜
青菜与游戏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
我终于不讨厌吃青菜了
饿狼
青菜爷爷
算青菜
爱吃青菜的大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