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视角下空港城市协作发展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2020-03-16杨媛媛副教授教授
杨媛媛 副教授 杨 励 教授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州 51054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湾区及湾区经济的作用
(一)湾区的概念及作用
湾区的形成,是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构建出的领域。湾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创新、宜居和国际化,它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滨海湾区。旧金山、纽约、东京这三个著名城市就分别代表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
(二) 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分布在珠三角周边的11个城市群构成的。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11个城市中有2个行政特区,从空间布局来看都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地缘和交通优势,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备建立世界级湾区经济体的良好条件:拥有最大的湾区土地面积和最多的人口。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相比较的主要特色见表1。
粤港澳湾区发展优势明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大力发展该湾区,可进一步聚集全球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打造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使其成为带动中国南部经济增长的强劲增长极。
空港经济区的概念及作用
(一)空港经济区的概念
“空港经济区”是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明显的航空枢纽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而在空港周边所形成的经济区,其最大的特点即具有传统港区和经济开发区双重功能。空港经济区一方面可以以机场业务为核心,发展航空客运、货运、物流、机场购物、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等传统港区产业;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开发区,依托机场枢纽的位置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通过两大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表1 国际四大湾区比较
表2 空港经济城市发展模式
(二)空港经济区的作用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机场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产生经济促进影响,形成一种集聚和扩散的新经济形态。
发挥产业集群的功效,带动周边产业群发展升级。以临空产业为核心,通过先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相互发展、融合、促进,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先导产业包括:民航、运输业、综合服务业;相关产业则涵盖:配套服务、传统制造业、物流配送、商务餐饮、住宅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发挥地理运输优势,提升城市交通枢纽连接。空港经济区以机场为地理中心,沿周边和向外发展扩张交通运输,重塑城市新区规划。
空港经济的产业及发展模式
(一) 空港经济的产业
空港经济产业与其它经济产业最大的区别是:依托机场为载体,航空运输(客运与货运)为核心,衍生出与航空运输和服务相关的产业集合体,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包括核心产业:航空客运、航空货运;与航空运输直接相关的产业:航空物流、保税加工、票据服务、汇兑服务、交通服务、航空工业等;支撑航空运输发展的产业:金融保险服务、中介咨询服务、总部商务服务、会议展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产业。
(二)空港经济区发展模式
近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以航空物流为核心的空港经济区发展态势强劲。以美国、阿联酋、韩国、荷兰这四个国家的机场在空港经济区发展模式上最具特点,四国空港经济区发展模式对比见表2。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定位
表4 粤港澳大湾区下的代表城市空港经济区发展特点
孟菲斯模式:强货运物流。孟菲斯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货运机场。其发展航空物流最大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方便枢纽,与快递公司合作。作为联邦快递的总部,1993-2009年,其货物运输量排名世界第一。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强强联合,孟菲斯机场拥有了处理极大数量的航空货物运输能力,通过强大的快递配送网络以及数量众多的全货机组,在航空界以物流、货运、服务著名。
迪拜模式:中转枢纽+免税购物。迪拜国际机场,是中东的重要枢纽机场。在客运量方面,是世界第五最繁忙的机场;在货运量方面,是世界第六最繁忙的货运机场。机场是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枢纽港,可起降所有机型,是中东地区重要的航空中途站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转机场。因机场内拥有众多的商店,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购物商场之一。迪拜机场通过高品质的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客户满意和好评。
仁川模式:娱乐休闲。仁川国际机场具有独特的交通地理优势,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清幽,是著名的“绿色机场”。因该城市宜居宜游,所以临空产业布局上重视发展商务会展、购物休闲、综合娱乐、航空物流等设施。“愉悦、轻松、方便以及具有强大的客运和货运能力让仁川机场成为新一代空港经济发展模式的代表。
阿姆斯特丹模式:多元化综合。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是世界上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国际机场之一,欧洲第四大机场。该模式最大特点在于以机场城为中心,同时发展一、二、三产业。围绕机场附近形成了众多产业集群,包括:物流业、电子信息、金融服务业、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与高科技及航空航天制造业。阿姆斯特丹机场的空港经济通过三大产业联动,形成了跨界化、多元化、综合性模式。
以上四国机场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出特有的空港经济产业,通过空港经济区联动带动城市升级改造。
粤港澳大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城市协作发展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城市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1个分布于珠三角周边的城市,目前拥有民用机场的城市(不含支线机场)主要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要实现湾区的城市集群效应,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品牌口碑,发挥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增长,首先应明确各个城市的定位。笔者根据《2018政府工作报告》及《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整理出五个拥有大型民用机场城市的定位,不含支线机场(见表3)。以这五个城市为主,对其空港经济区的建设进行分析。从5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可看出其空港经济区的定位发展(见表4)。
(二)粤港澳大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协作发展建议
顶层设计,战略布局;通过“三规合一”引导。国际空港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经验表明,空港经济发展存在着进入门槛: 首先,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 500-1000 万人次,或年货运吞吐量达到 5-10 万吨; 其次,空港所在地区的人均GDP 达到 3000 美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具有综合运输潜力,已集聚了一些临空指向性较高的产业,且所依托的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机场地区才能逐渐孵化和培育出空港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要协同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发展战略规划。空港经济区规划应在城市和区域战略规划的框架下,明确与周边地区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功能定位、交通、产业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一体化战略,把空港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三规合一”,共同涉及到的内容统筹协调。在规划目标、范围、期限、基础数据、标准和内容等方面相互“融合”,确保城市总体目标和“多规”行业目标的实现,通过“三规合一+ 多规融合”引导好协调发展。
逐级发展,战术指引;建立“不同级别”生态圈。结合国际成熟空港经济发展的轨迹,从促进“港(空港)——产(空港经济)——城(空港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角度,(“港-产-城”这一观点来自学者蔡云《空港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通过逐步、逐级发展,合适的战术指引,建立可持续增长的“生态圈”模式。在空港经济区的起步建设阶段,机场距中心城区较远,可发挥空港的聚集聚焦效应,对重点项目进行积极培育。同时可考虑运用增长极布局模式,向和空港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或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帮扶配合,创造条件。随着空港经济区的持续建设发展,可发挥空港经济带来的扩散效应,通过增加与周边城、镇、村的联系,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向外延伸的发展轴线,通过沿机场主要对外交通通道特别是中心城市方向的“圈层 + 轴带”模式,将沿线经济增长点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带状城市发展轴。突出“多圈层 + 多轴带”的网络布局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下的城市空港经济区发展,可先从“圈层+轴带”单一发展路径再到“多圈层+多轴带”双重模式,最后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平台生态圈模式,发挥辐射效应。
产业协同,创新驱动,产城共赢,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协同发展,应充分利用城市机场所处的区位优势,发展临空产业,合理完善产业链布局。可根据城市特点选择配套产业,坚持“找准重点特色产业、配套协作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发挥集群效应”的原则,实现城市引领、创新驱动、产城共赢、持续发展。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内外部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枢纽。加快大湾区的交通枢纽和运输建设,推动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设施有效衔接,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为目标,通过优化、提升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布局,完善现代货运、客运物流体系。空港经济区的交通发展可围绕两点展开:第一,扩大航线运营能力,拓展国际航线,利用外部航运体系提升城市的经济辐射力。第二,注重城市间的无缝对接交通综合枢纽体系,构建航运、客运、货运的一体化枢纽,实现不同交通工具在机场内外接驳点布局合理、无缝换乘、快速响应。
协同机制创新,建设重大合作平台。大湾区下的各地政府应发挥“协同合作”的主导作用。基于空港经济区建设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可成立相对高规格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智库,提高管理权限,清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障碍,理顺管理体制,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在产业引导、土地支持、财税优惠、人才引进与培养、保障和开发等方面持续创新,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引导具有特色、创意、创新和大型制造产业集聚。
结论
在新经济形势影响下,空港经济区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引擎。本文以粤港澳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城市为例,强调同一湾区下的城市协同发展是当前提升国家品牌形象、综合实力口碑和城市建设升级的重要途径。其他城市在进行空港城市布局建设时可在充分了解政策和实情、明确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与周边城市联动,促进彼此有机协调、多向互动,发挥城市联盟的群体效应,最终形成“以城建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