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2020-03-15王灿
王 灿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2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正式来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全媒体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尺度,这给我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也造成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顺应大势、主动创新、把握媒介融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带来的有利契机,又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个“硬核”、坚持育人为本,做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引导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
一、全媒体技术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方式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消解了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而全媒体技术在时间、空间、主体、效果这四个维度体现出来的特性,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则具备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综合优势。
全媒体的高效率全程互动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介的间断式传输方式,真正突破了时空界限,无论时间节点、空间场所,都可以进行全程持续传播。这为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大改变。翻转课堂、网络直播教学、微助教、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APP等各类新兴媒体平台的使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方位、齐互动、无时差的展示。
全媒体的载体全息深度融合实现了信息的立体式传播。与传统媒介单一的文字加图片的信息形态不同,全媒体的内容产品形态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文字、图片,还有声音、影像、表情、短视频、H5等现代信息传播要素。同时,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异彩纷呈的新媒体、网络空间相互交织构筑了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
全媒体时代的多元融合及去中心化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发布的限制,人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这种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范围极大拓展,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引导,也能充分利用网络、朋友圈、推文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包围人”成为现实。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除了从学校课堂上获取知识外,还更多地从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教育效果的全效实现更加可能,但同时也更加复杂。
二、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教育载体建设发展缓慢,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正掀起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的浪潮,一大批重点高校、本科院校走在前列,如慕课、翻转课堂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等新兴媒体打造全新教育宣传载体。然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则明显进程缓慢,当前仍处于网络平台的简单组合叠加阶段。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高校无法正常开学,为了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各高职院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进行网络直播授课,然而却发现网络平台出现各种问题,或是访问量的激增导致网络崩溃,或是平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操作繁琐,或是各种技术支撑明显缺乏。这些问题暴露了高职院校在新媒体融合方面的短板,理念滞后、技术缺乏,认为简单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媒体平台就算实现了新媒体融合。“两微一端”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搭建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合”,更应该发展为全方位的“融”,否则就难以占领意识形态主流阵地。
(二)教育主体媒介素养较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全媒体智能化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庞大的“手机控”“微博控”“抖音控”,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言网语更易为他们所接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实效,就必须分析教育对象,用网言网语吸引他们,从而进行思想和价值引领。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创新还停留在说教灌输式教学、难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部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更新慢,还停留在PPT制作上,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教育主体媒介素养较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解释力。
(三)舆论信息纷繁复杂,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力
与传统媒体不同,全媒体时代的多元融合及去中心化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发布的限制,“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就导致了网络空间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多数媒体本身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关注度和点击量的提升,各种观点信息大量涌现,一些新奇、打破主流认知、另辟蹊径的信息更加吸引眼球,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伺机冒头,这些情况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弱化和稀释。全媒体善于进行“个性化推送”,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精准分析受众后,媒体会持续向受众推送其特定风格类型的信息,从而把受众围困在“信息茧房”之中,久而久之,信息环境的封闭与狭隘就可能进一步固化人们的某些观点与立场,从而使人们在公共对话时缺乏共同的“视角”。一方面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被快餐式文化、娱乐性内容广泛影响着,另一方面是有温度、有趣味、有内涵、有视野的优质教育内容不足。这种复杂的舆论生态环境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
三、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都在结合实际不断尝试新做法,例如重庆邮电大学与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围绕大数据智能产业开展联合研究,对在校生的性格、思想观念、生活喜好、阅读偏向、知识基础等进行画像,大大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各高校的实践,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本文从教育载体的融合、教师团队的构筑、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内容守正与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等方面开展研究,创新全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推动教育载体融合,搭建传播立体格局
1.融合现有载体,紧跟发展大势。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借助媒体融合提升影响力和凝聚力、壮大主流阵地影响力。全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的主体和客体是双向的、相互的,即体现为“人找信息”与“信息找人”并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这种信息与人互动的关系,利用好“人找信息”与“信息找人”并存的技术平台,推进现有传播平台载体的融合。提升校园内已有的网络平台吸引力,完善从校园官方、各职能部门、各系部专业、各学生团体、各个班级的网络布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无死角。尤其要注意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僵硬地植入网络媒体平台,简单地搭建“两微一端”,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合”,距离全方位的“融”尚有差距。为了实现媒介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传播价值,必须解决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改变原有的话语表达逻辑和叙事方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厨房”,让主旋律更高昂、让正能量更强大,有效应对各类新兴媒体平台的冲击。
2.探索平台新阵地,把握潜在机遇。面对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技术,守好既有阵地,主动开拓新阵地是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4G、5G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要借鉴营销领域的“用户体验”理念,主动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生态模式,积极建设精品视频资源库、建设微视频微课程、探索混合式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依托新兴媒体,如快手、西瓜、抖音等,开拓具有高职特色的短视频传播新阵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二)加强建设队伍合力,构筑多元化专门团队
1.凝聚合力,倡导全员参与。具有显著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特点的全媒体时代,使得全员育人格局更加凸显。从学院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到辅导员,每名教职工都必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教职员工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群体的网络生活,升级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讲座等方式,提高教职员工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促使他们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讲授中、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
2.打造专门团队,突出明星效应。《学记》中曾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全媒体时代,备受学生关注、追捧的是那些在媒体世界中有故事的,打破传统认知的、有趣的、论断另辟蹊径的“教师”。大学生思维活跃,只有深入研究并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进行价值引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还必须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通过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新媒体培训、研讨青年学生网络行为特征等多种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懂学生”。提升网络作品创作能力,打造出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赛促教”等多种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交流互鉴中学会用喜爱的方式包装教育产品。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打造明星教师、网红教师,建立一支由校方主管领导、官媒负责人、思政课教师、学术大咖、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新媒体意见领袖团队。在学生中开展网络谣言正面回应、网络最美评选、社会热点解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真正懂得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
(三)强基固本凝聚共识,突出职业特色增强吸引力
1.坚持“硬核”,守主题之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不是“唯学生为本”,不是迎合教育对象,而是要坚持“硬核”。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才能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才能有效应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和腐蚀,才能在多元多变多样的全媒体环境下凝聚价值共识。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依归。
2.突出职业特色,创内容形式之新。创新就是革故鼎新。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先分析受众。高职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对于深奥的理论体系感兴趣程度不高,但他们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学习职业技能,做好“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技能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通过讲述本行业领军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设置媒体议题时需要更加灵活科学。为了使信息能够精准到达受众,灵活多样的议题设置是关键。根据高职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认知水平对同一内容进行多样的议题设置,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想参与进来,也能参与进来。积极回应社会舆论焦点热点问题,并凝练出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同步。另一方面,要用学生喜欢、熟悉、常用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对于全媒体的叙事逻辑、表达形式有强烈的依赖性。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表达形式或显得“高谈阔论”、或太过“宏大叙事”、或理所当然地“平淡说理”,往往会造成“有理说了也不听”的情况。采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结合学生常用的微表情、通过微视频等形式,才能更好地将那些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故事,精准传播至学生,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露痕迹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础。
(四)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正面应对外来挑战
1.建立保障制度。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谈高校思政工作新内涵、新模式、新要求》一文中指出:“要解决好队伍建设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等问题,着力机制化推进,激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活力。”从人员配置、资金配套、制度完善、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以保障“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目前的困境和劣势。
2.严格监管机制。加强舆情监控才能塑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环境。目前尚缺少针对高职院校、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细则和规范,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体应用和监管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研判外部形势,优化网络免疫防范机制,随时掌控内部舆情,以更从容地面对高职学生的“网络综合症”,更积极地应对复杂的全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