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开发的困境、反思与对策

2020-03-15

高教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资源隐性教育者

李 欣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阐明了“八个统一”的基本方略,其中提出的“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这一要求为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理论思路与实践视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实践形式,以其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以及潜隐性的独特品性不断促进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一方面,21世纪的大学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使用主体,其学习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网络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网络作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其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点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相契合。因此,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是必需且必要的。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的困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是指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区别的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的网络资源的总和[1]。网络资源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现代性以及虚拟性等显著特征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模式,也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拓宽了实践路径。尽管发挥网络资源开放性、互动性、现代性以及虚拟性等特征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和渗透性,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走向,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面临着实效性、具象性、现代性和渗透性的困境。

(一)实效性困境

网络资源以其显著的超时空性、开放性等独特优势同传统资源相区别,成为增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渠道。然而,开放的网络资源有时也会裹挟着具有隐匿性特征的消极意识形态内容,极易冲击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一些具有欺骗性与煽动性的西方文化作品,妄图通过传播极端宗教思想、煽动“颜色革命”等途径,试图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开放性网络市场,势必会涌入部分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为处于三观塑造期的高校大学生带来思想冲击,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因此,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将长期面临同西方敌对势力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展开实力竞争的实效性困境。

(二)具象性困境

图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从媒介、符号不断演变成为人们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认识世界、互动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包括以表情包、短视频、直播等为载体的图像社交,已发展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交往的重要方式。“图像社交时代”的到来,暗藏着图像阅读的具象性同意识形态教育的抽象性之间的冲突与较量。尽管图像阅读能够以直观、具象的特点满足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需求,但长期缺乏抽象思维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深度学习的能力,进一步讲,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以文字为主要载体,需要受教育者深入挖掘材料背后的含义,对文本进行抽象思考来真正领会内容。如何在享受图像社交这场“感官盛宴”的同时,避免陷入图像社交带来的具象性困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临的考验。

(三)现代性困境

马克思曾预言, “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 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 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 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对象化力量反过来支配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形成了意志自由的桎梏。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性困境,主要表现为网络不断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力量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使得人们习惯于依赖网络,导致自身的主体性功能弱化,甚至被网络技术奴役与摆布。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现代性困境,通过合理开发隐性思政网络资源,为处于形成与巩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阶段的受教育者“拨云散雾”,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努力的方向。

(四)渗透性困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不仅是人们使用的客体技术的工具和空间”“更成为具有社会性的虚拟环境”[3]。网络的虚拟性具有反映社会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特征,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网络的虚拟性优势,不仅可以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并且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渗透性。“乐观或悲观是妨碍我们思考新科技发展的两大绊脚石”,隐匿性、平等性等特点在虚拟生存的境遇下不断被放大,甚至颠倒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与网络的工具性地位,导致信息异化等问题的出现[4]。因此,如何在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克服信息异化、去权威化等消极倾向,充分发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作用,将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面对的新挑战与新课题。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的现实反思

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显隐教育方式的现实反思,能够发现,网络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教育资源缺乏整合、资源平台缺乏互动沟通和显隐泾渭分明等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

陈华洲[1]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中强调,资源意识淡漠问题是解决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键问题。自互联网普及以来,我国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教育者在利用网络资源时,对于如何捕捉网络资源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发挥网络资源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仍缺乏实质性的思考。其一,在现实中,教育者对网络资源的认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是停留在其表面或者部分功能上,限制了网络资源的发挥空间;其二,教育者对网络资源的开发缺乏主动性,部分教育者存在着被动地利用已开发资源的倾向,习惯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主动搭配网络资源以推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的意识,也未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培植与保护,使得很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低效与无序状态。

(二)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备受关注,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仍处于“粗放型”阶段。一方面,由于教育者认识能力有限和网络资源本身具有的潜伏性、隐蔽性等客观原因,大量的网络资源或处于闲置状态,或被重复甚至过度利用;另一方面,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将教材内容与网络教学资源以线性方式简单堆砌于不同专题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资源本身具有的知识培育、德育、能力素质等功能发挥。网络资源的闲置不利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资源合理、高效的开发,而过度地重复利用某种单一的网络资源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厌烦,不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缺乏对网络资源内容的系统性整合,使得教育内容同网络资源之间相互脱节,达不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三)资源平台缺乏互动沟通

当前,各高校之间的网络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互动沟通,尽管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认同沟通实践的重要性,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真正同各部门、单位以及其他高校进行沟通的主动性,往往呈现出互不兼容、各自为营的开发状态,将不利于资源规模效应的形成。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平台只面向校内开放,阻断了高校之间在网络资源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只顾自建而忽视共建。网络资源平台的整合与优化离不开资源的互建共享,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离不开平台的互动沟通。网络信息技术的超现实性催生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创新需要开放,因此,要发挥网络资源平台的独特优势,就要加快建设互动沟通、共享开放的资源平台,以提高开发效率、提升利用水平。

(四)显隐泾渭分明

长期以来,网络资源中显性与隐性的开发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过度偏重对显性资源的利用而忽视隐性资源开发优势的现象,大量的知识性教育易引起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逆反甚至是反感;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因重视隐性资源而否定显性资源的作用的错误思想倾向。由于处理好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设的一个前提性的关键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清楚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必须认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要明白显隐相辅相成而不是泾渭分明[5]。同样地,在网络资源的开发中,既不能一味肯定显性资源的作用而忽视隐性资源的价值,也不能过度重视隐性资源而否定显性资源的作用。因此,在网络资源的实际开发中,教育者应打破对显隐认识的认识障碍,充分利用显隐资源开发各自的优势,实现二者在功能上的互补。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的对策

面对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教育资源缺乏整合、资源平台缺乏互动沟通和显隐泾渭分明的现实问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要实现合理开发,必须形成以遵循实事求是基本原则为统领,立足系统性总体布局,以共享性为基本导向,把握以显隐结合为主要途径的全方位开发体系。

(一)实事求是: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作为我国各阶段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下,以其根本性、长期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魂感召性作用的发挥[6]。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实际情况,以满足现实需求为指向,而脱离实事求是原则的资源开发,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面对大量的网络资源时,不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忽视对网络资源可利用的优势与特点的整体把握,未深入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资源的契合点,从而导致资源闲置、滥用等问题的产生。无论优秀网络资源是处于长期闲置还是过度滥用的状态,都造成了资源开发事实上的浪费。因此,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的开发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要在全面了解、客观把握各种网络资源发展程度、开发规模和结构等实际状况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二)系统性: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教学系统、行政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与各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7]。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必须站在宏观高度来调动各要素相互配合以充分发挥其合力,而不能仅依靠某几种要素的作用。事实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开展中仍存在着忽视系统开发而导致教育教学脱节的问题。胡大平[8]在分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的关系中谈到了思想品德与学科化知识之间的脱节问题,他认为,现代教育普遍采取的学校和课程制度,其分工职能具有专业化甚至孤立化倾向的特点,而这种倾向在一定意义上割裂了学生成长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为此,要平衡网络空间生态各子系统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系统中主体、介体与环体的关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整理、系统化加工网络教育资源,构建有生命力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生态系统,更好地实现整个高校系统的价值与能量的有序转化。

(三)共享性: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开发的基本导向

陈华洲[1]曾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共享模式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共建共享模式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限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实践路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不同地方、单位、部门都具备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然而各地区、单位、部门的资源配置仍存在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等问题。一方面,加快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高校师生线下日常生活轨迹转化为具有参考价值的网络数据,用以反哺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加快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内校外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树立共享思维,密切与社会各界沟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多元网络资源,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域视角[9]。邓小平曾指出,社会各界都应该始终关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情况。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努力,共享性的践行是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

(四)显隐结合: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重视显隐结合的网络资源开发主要途径就是既理直气壮又潜移默化地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地立德树人。显性资源开发与隐性资源开发相结合,正是满足了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对网络资源进行全方位挖掘的时代需求。一方面,在“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中,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即时性等特点,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网上网下的整合”的教育工作格局,在现实与虚拟中及时关注并解决学生的各类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探索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发展优势,在实践体验、榜样示范以及各种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中,逐步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融入受教育者日常生活领域的瓶颈[8]。因此,“显性重在守正,隐性重在创新”,显隐结合是新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实现全方位开发所必须遵循的主要途径[8]。

猜你喜欢

网络资源隐性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