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材为读本,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
2020-03-15北京王笃年特级教师
◇ 北京 王笃年(特级教师)
现代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应该加大自主学习的比例.但深入课堂便会发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发挥得远远不够.之所以出现这种“理念都认同,操作有偏差”的局面,除教师对传统教学路径的依赖因素之外,客观上也存在支持自主学习的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
学习的最重要资源——传统教科书,不太适合用来开展自主学习,教科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和即将经历的生活(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领域)联系不够充分;缺少自我评估量规,学生难以随时评价自主学习的结果,学习效果不能得到即时反馈、确认、激励.
作为北京十一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为促进自主学习的落地,我们在学习应用现代学习理论、调查研究学生学习路径、听取学生建议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尝试编写校本教材(学生读本),以支持能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大单元五环节主体性学习”模式.我们先后编写、试用了《高中化学原理与方法——有机化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高中化学原理与方法——无机化学基础(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高中化学原理与方法——化学反应原理》等,受到学生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
1 编写秉持的原则
1.1 注重与学生经验的链接,便于阅读自学
“可读性”是教科书编写的首要原则.为什么学生抱着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可以通宵阅读,除了内容的通俗性、趣味性之外,就是语言朴实,可读性强,作者能够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构思和表达,使得读者与书中内容容易形成“共鸣”.
“温故而知新”,任何学习都起源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诸多现代学习理论,无不论述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的价值所在.所以,在读本内容选择、导入性文字等方面,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相比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教科书,某学校的学生群体范围有限,共性凸显,这就有利于增强读本编写的针对性.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共性有:北京地区(生活经验为大城市型);学习基础相对扎实(示范性高中);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较强;科学知识丰富,追求科学真理的意识强;自主学习时间相对充裕(学校依据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必修课时,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多).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读本内容设置中注意选择了与北方地区、城市特色、网络时代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路边太阳能电池的材料来源、发电和蓄电原理;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化学原理与经济学问题;废弃材料回收利用中的能源经济学;日用化学品、融雪剂、营养品与食品添加剂类别等.这些内容,距离城市孩子更近,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探究的欲望.
1.2 适时提供学习指导,支持学生的独立学习
支架(脚手架)、学习工具是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手段.每一读本的序章里,我们都明确写入了两部分学习指导内容:一是使用该读本的“大单元五环节”学习步骤及具体指导意见;二是学习全程的过程性评价标准.
明确提出教师组织的学习过程是以章为单位的,而学生“自学自研”则提倡以节为单位.对“自学自研与提问、自学检测、课堂讨论与实验、知识运用和评价、单元检测与讲评”各个环节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注意事项做了具体的阐述.在每一节内容的最后,以“学后反思”栏目的形式列出关于本节学习目标的清单,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要点、反思落实学习情况.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后置的学习目标优于一些教辅资料前置的“学习目标”.针对一些具体学习内容,穿插渗透了学习指导意见(学习工具).例如,在学习H2S、SO2、H2SO4、NH3、HNO3等典型化学物质时,我们提供了关于物质化学性质的“3+1 思维模式”.
“3”——稳定性、氧化还原性、酸碱性;“1”——物质的特性.指当前还不能归入前三项中的性质,如SO2对品红的作用过程.
有了这个“3+1”思维工具,学生整理归纳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非常得心应手.除了积极的指导外,针对某些较抽象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定势,我们要注意规劝和告诫学生,避免他们自学自研过程中因路径依赖而陷入不必要的苦恼.例如,在关于物质的量的学习中,提示学生:
你在学习之初,不必刻意弄清楚“到底什么叫物质的量”,正如你虽然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质量,但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60kg;你讲不明白何谓长度,但明确自己身高为175cm 一样,你只需会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就够了.
这就防止了学生死抠名词概念式的、无价值的“学习”.
1.3 着眼学科核心素养,穿插“知识拓展”“资料卡片”等,细致解读知识背景,尽量减少阅读障碍
例如“烟、雾辨析”“氯化铜溶液为什么呈绿色而非蓝色”的解读.再如,“物质状态与存在形式”里的“溶液依数性”等内容,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里没有要求,与目前的高考也几乎无关,但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如融雪剂原理、高原煮饭问题、反向渗透法净水等问题,也有利于理解电离理论的科学依据.“氧化数”概念的介绍,使得学生对中学化学里无机部分与有机部分“化合价”的概念建立了联系.各类有机反应机理的介绍、自由基反应与离子机理的差异、自由基和碳正离子稳定性分析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机化学而非简单记忆.
1.4 大密度穿插“思考讨论”,促进深度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的本质是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形成体系建构.新的概念必须及时内化,才能真正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我们借鉴一些国内外大学教科书的做法,设置了“思考讨论”栏目.思考讨论栏目的问题设置,基于如下考虑.
1)促进理解和及时巩固.例如,“为什么把离子键称为‘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非‘相互吸引’”“请参照NaCl形成过程的电子式描述,写出Na2S的形成过程”“请运用氧化还原原理证明Na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而非O2”.
2)知识应用.例如,“如何制得电流大、电压高的电池”“电池内盐桥变为膜的意义何在”“你能不能对电解食盐水装置做一改进,直接用它制造以NaClO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
3)加强知识间联系.例如,“如何根据平衡原理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性规律——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根据铁与水反应的产物特点,请预测镁粉、铝粉分别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等.
4)运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冲突,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大力水手吃一罐菠菜能够补充多少能量”“电池广告里‘聚能环’(一枚小小塑料片)的本质是什么”“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为什么ATP里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却释放能量”.
有的单元(章)中,这样的栏目达到50余个,设计了近百个问题.这种思考讨论题的及时穿插,与一般的课后习题相比,无论对于及时巩固认识还是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其作用更大.
“思考讨论”栏目里的问题既是引发学生思维、促进深度理解的“鱼钩”,也是评价手段——很多思考讨论的答案,就在后续的课文里呈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思考的结果可以得到即时验证,学习得到了即时的强化与激励.
1.5 习题选编的层次化与序列化
多年来,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有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异化,解题似乎变为他们学习过程似乎必不可少的步骤,出现了题海战术等低效的学习方式.
为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我们努力追求习题编写的序列化:学研反馈(节)、能力训练(节)、自学检测(章)、单元测试(章)、段考(指期中和期末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题目保证不重复.
学研反馈:主要是学生自学自研后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检验和巩固.内容以再现、再认、基础性的思考应用为主.
能力训练:伴随课堂讨论进程,由学生自主设计课外作业,以知识的应用和深度理解为主要目标.
单元前测:与各节的“学研反馈”对应,以重要知识的再现再认、概念的初步理解和记忆、化学原理的初步运用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自研的方向——通过做题,知道自学自研过程中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单元测试(后测):以知识应用为主,对思维深度要求更高.有一定比例的知识迁移运用类题目,既检测其是否真正掌握知识,也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段考试(相当于期中、期末考试,一般一个学段学习2个单元)等,则倡导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过渡.命题通常跨越多个单元内容,综合性提升,多采用文献统筹型的答题,着力考查和促进知识应用能力.本着评价的形成性原则,课程组要求不准出现从内容到形式上完全重复的题目,以减少学生精力的无谓消耗,也避免引导学生走题海路线.
2 读本应用心得和问题反思
2.1 合理定位读本在学习中的价值
读本的编写与使用不是孤立工程,是为配合“大单元五环节主体性学习(自学自研和提问、自学检测、课堂讨论与实验、知识运用和评价、单元检测与讲评)”模式,提供自主学习资源而编写的.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即可基本掌握化学基本知识,教师控制的课堂时间,实际不到一半.这主要是“五环节”中的第3个环节“课堂讨论与实验”,教师依据对学生提问的归纳、分析,提出几组有关读本内容的问题,组织并带领学生讨论、设计实验验证和探究,借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所以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读本不宜像传统教学对待教科书那样“深耕细作”,无底线地挖掘,只需把它当作学习化学的一个资源即可.若试图把每一个点(如“资料卡片”)弄得深入透彻,也许时间不够用,无形中就会增大学生学习负担.那么,到底要把读本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是有评价标准的:一是每节(小单元)后的“学研反馈”,二是每章(大单元)的“前测(自学检测)”,三是每一章后的“后测(单元检测)”.只要学生能够在各章的后测中获得85 分的成绩,教师即可放心.
同时,读本不是学习的唯一资源,不构成学习的上限,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比较深入的问题,可鼓励他们通过课外自学、网络查阅等深入了解,也可通过个别答疑、深入讨论的方式解决.
2.2 困惑和对策思考
采用独立编写的读本开展教学属于初次尝试,虽然通过多年的思考与探索,感到比较稳妥、顺利,但还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需要解放思想,转变对学习的认识.过去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模式,突然改为自学自研为主,如果没有提前交代和铺垫,部分学生、家长往往出现心理上不适应的情况,提出各种质疑.对此,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耐心解释说明,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当然,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更要积极认识,努力调整备课、上课、准备实验等节奏,尽快适应.
其次,关于收集学生提问之后的二次备课,需要把握“方向”和“底线”.在开始阶段,学生由于不适应,往往出现提问以前1、2节内容为主,知识型问题为主的现象,这个阶段需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后几节、加大思考力度;而随着学习的推进,又会发生提问过深、过偏等现象,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把握课堂讨论的主题,不可让个别学生的问题把课堂“带偏了”.在读本编写与使用的早期,关于如何解决自学自研过程中实验学习的问题,曾经产生过困惑.学生积极运用互联网资源(各种视频网站)的做法启发了我们,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广泛搜集遴选、精心制作有关实验、化工生产等的基础上,构成视频资源库,在读本里相应位置设置二维码,学生扫码即可观看相应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