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构研究
2020-03-15肖丽玲
肖丽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1]34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育人过程中,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2]4-5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抓手,因此,实现这两者的同构,有助于提高高校育人的工作实效性。
一、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构要素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是指高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我优势与社会要求,自觉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并为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安排。其教育目的是促使个体根据社会职业要求,不断培养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道德品行符合社会核心价值标准,成为品德优良的社会公民。根据这两者的教育内涵和目的,可以找到它们同构的要素。
(一)教育目标和目的一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大学的使命和教育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核心价值标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立德树人,培养品行优良、专业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大学的使命和教育目标来展开。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重在满足人的需求,它通过课程教学和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职业、准备定位、锁定职业目标,引导其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职业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思想引领,它通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德行培养,使学生品德修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所以这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异曲同工。
(二)教育内容互相渗透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活动,两者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上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生涯规划教育以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为出发点,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实现了落地。因生涯规划教育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故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因此,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又能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的难题。
理想信念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生涯规划教育通常会以隐性的教育方式把这些教育内容呈现出来。
(三)教育师资资源共享
目前在广西大部分高校,从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看出,辅导员身兼两职,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辅导员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等对学生实施这两种教育,亦可以采用个别谈心、谈话对学生个体实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既可以对学生只实施单方面的教育,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教育。所以在广西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享师资资源的。
(四)教育载体互通相融
载体,通常解释为传播信息的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两大类,即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属于显性教育载体,其教育方式和内容非常鲜明,高擎思想政治教育大旗,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之拥有健康的人格,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种显性教育载体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生涯规划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载体,通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校内外实践活动发挥教育作用。它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强调满足个体需要。个体根据自我特长和社会需求,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以便未来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显性载体还是隐性载体,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才,完成教育兴国任务。两者在教育载体上是相融互通的。
二、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构的现实障碍
(一)教育手段陈旧,教育方式缺少变化
在广西高校,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实施生涯教育,辅导员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实践活动也通常仅限于在课程教学结束后,针对新生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校和教师很少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来进一步对学生开展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两课”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活动方式,比如通过党团活动、文艺活动、节假日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来开展育人教育。这些传统的教育活动方式没有与时俱进,缺少变化,造成学生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二者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体系独立,内容缺乏整合
在广西高校,不少教师对这二者教育所持有的观念是,它们属于不同学科门类,应各立门户,教师各司其职。所以现实版的操作是,不论是“两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是各顾“自家三分地”。在实际授课上,教学体系各自独立,教育内容没有整合,缺少沟通融合。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时,照搬教材的内容授课,很少涉及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在思想上引领和教育学生。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生涯规划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无法解决学生在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上所存在的困惑,单纯从“供给侧”的角度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从“需求侧”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其教学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育人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在广西各大高校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是“两课”教师。他们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倾向于理论讲授,且实践教学方式单调,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社会价值,而忽略了学生个体需求。加上部分授课教师知识体系没有与时俱进,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课内容大而宽泛、空洞无物,无法被学生所接受,育人效果不佳,这也是目前一些大学生消极对待“两课”的主要原因。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那么就要求担此教育重任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而且应该是接受过系统生涯辅导训练及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但在广西,目前许多高校承担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而绝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学校迈向学校,既缺乏人生阅历和职场阅历,也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的生涯辅导培训,知识面也比较窄,要承担对学生双重任务的教育,这对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至于教育效果欠佳,难以实现育人功能。同时,生涯规划教育因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忽略社会价值,使得教育的对象在思想素质上难以匹配社会职业对人才道德素养的要求。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构
(一)工作机制同构,强化制度保障是基础
工作机制,指工作程序和规则的有机联系及有效运转。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强化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构提供组织保障。高校的党政领导应树立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构的意识,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从师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体系改革、课外活动载体搭建、激励机制等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推进两者的同构,从而保证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任务,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体系同构,丰富教育内容是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要完善教学体系,补充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跟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青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到育人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样能引起学生共鸣,育人效果更好。
生涯规划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争做敢于担当、有责任意识的人。在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有修养高素质乐于奉献的职业人。
(三)师资队伍同构,提高教师素质是保障
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育人队伍强有力的支撑。[3]92-95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高校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同构教师资源,建立一支集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为一体的专兼职队伍,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而辅导员同时也是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辅导员是这两者教育的主力军,是开展这两者教育的专职队伍。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从制度和奖励机制上,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因不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加之普遍年龄较轻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要加大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训,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生涯辅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引导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弥补辅导员专业背景的短板和职业技能的欠缺。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使之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这两者教育同构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保障[4]25。
另外,要加强对“两课”教师的生涯辅导能力的培训,方便他们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同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同构。加强对团委、学工处教师的生涯规划辅导能力的培训。当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遇到有关职业和生涯规划发展方面的困惑,这些教师有能力去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育人效果。
(四)教育载体同构,提升教育效果是目标
课堂教学是显性载体,高校应通过工作机制同构、教学体系同构、教师队伍同构来切实提高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显性载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内各类课外活动载体的作用。高校的课外活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育人载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要整合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发展思想融入于各类课外活动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探索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遵规守纪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的综合素质符合未来社会的人才标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实施教育,已成为趋势。比如近年来上线的易班网络平台,成了高校不容小觑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它是为高校师生打造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平台,融合了博客、微博、论坛、社区等功能,并支持网端和手机端等多种访问形式。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类似于易班这样的网络载体,把部分教育功能搬迁到网络上,提供教育教学、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内容,满足大学生对网络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开展育人活动。
总之,高校要整合各种载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