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语境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以“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2020-03-15戴玉欢蒋凌昊
戴玉欢,蒋凌昊
(1.广西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工作者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对社会负责,用客观的态度去报道事实、发掘真相,既不能迫于政治压力对真相有所隐瞒,同时也不能迫于市场压力把媒体当成纯粹的盈利工具,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以公共利益为重,向大众提供准确、真实和全面的信息。后真相的特征为情绪大于事实,这一词汇被牛津词典评为2016 年度词汇,它主要指事件的真相是否被披露已经不重要了,而人们情感的宣泄更能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这无疑是一场后真相语境下人们情感的爆发,这种情感的肆意宣泄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一、“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新闻专业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的西方新闻界,它秉持客观性,强调新闻工作要有服务公众的意识,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虽然自由主义理论可以让媒介对政府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媒介缺乏约束的状态也一度让新闻界乱象频发、假新闻泛滥、新闻过于娱乐化。20 世纪90 年代,新闻专业主义被引入中国,过去国内新闻业受到官方的严格管控。但在新媒体技术兴起后,公民更加注重表达自由,媒介为了在商业市场竞争中生存,有时在报道中会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导致在后真相语境下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受到挑战,束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日益崛起,人们不再单一地接受大众媒介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每个人都是传播的参与者,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时常互换,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面临着从信息匮乏到信息爆炸时代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获知真相的成本过高,甚至不愿意对碎片化呈现的信息加以思索,导致谣言横行,反转新闻频发。除此之外,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变得草根化与平民化,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加剧了现代犬儒主义盛行,权威被解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挑战,普通大众甚至不愿意相信主流媒体的声音或官方意见,这也塑造了新媒体时代的后真相语境。[1]91-93
2018 年10 月28 日,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在桥上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江,在官方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便有新闻称公交车坠江的原因为女司机逆行轿车与其相撞,网友的评论一致都在指责那位无辜的女司机。殊不知,这位女司机实际上是受害者,她什么都没做错,却遭到了网友的无端谩骂。这种谩骂实际上也带有一种刻板印象,在后真相的语境下,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往往属于“快餐式”,譬如在事故中一看到女司机就下意识地认为车技不好,肯定担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事故发生后,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抹黑女性司机的浪潮,但也有许多网友对新闻报道中刻意强调“女司机”的行为不满,在他们看来,当男性发生交通事故时,很少有报道将称其为“男司机”,这是一种对女性司机的刻板印象,这场事故在调查结果出来前演变成一场骂战。然而当真相水落石出后,人们知道车辆失控的原因是乘客与驾驶员发生肢体冲突,但有关这次事件话题的讨论却未能平息,网友又将矛头指向车内其他“冷漠看客”,认为他们没有及时阻止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却忽略了这趟车上的乘客几乎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天真无邪的儿童这一事实。
这起事故不仅反映出公众对乘车安全隐患的无知,更反映出在后真相语境下,不明真相的网友习惯用刻板印象代替理智思考,用情绪爆发代替分析事件真相的行为。相较于主流媒体,网友更愿意相信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信息,情绪化传播的特点更为典型,倘若新闻能击中网友的情绪,那么网友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它是真的,个人的立场和情绪,甚至比真相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公众态度和公共舆论,而一些新媒体从业者为了迎合受众偏好,在报道新闻时也不会去核实信息的真伪。这一事件折射出互联网上的自媒体乱象,新闻专业主义在市场竞争挤压、新媒体技术驱逐的形势下似乎走投无路,但新闻专业主义应该要激发人们对当下的思考,督促人们不断进行新型实践,以开创可能性空间。[2]53-71通过“重庆万州公交坠江”这个热点事件,我们要看到新闻专业主义被削弱的问题,同时也要在矛盾中思考,重构新闻专业主义,努力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闻业。
二、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消解的原因
从“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后真相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第三种现实”,即信息内容不完全客观也不完全虚构,介于真实与虚假的边界中,是一种带有情绪化色彩的现实,它的内容价值并不在于新闻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情绪感染力,人们在这一语境下可以轻易找到属于自己信任半径范围内的“真相”。[3]51-67毫无疑问,后真相语境给秉持客观性、公正性的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挑战,究其原因,这些都与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碎片化、注意力经济背景下新闻消费方式的变革、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草根化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等有关。
(一)新闻传播方式碎片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受众会同时关注许多新媒体账号,消息的频繁推送往往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浏览新闻时,比起用严谨的逻辑去分析新闻是否真实,人们更愿意花几分钟的零碎时间浏览一篇文章,然而这些文章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追求时效性的媒体为了抢占受众的注意力只用单一的视角呈现,无法全面还原事件的真相。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相对新媒体而言更具有客观性,根据事件的进展逐步推进并且揭露真相,但是新媒体新闻的碎片化传播却能分散受众的注意力,让谣言滋生。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一开始新闻的报道只有2018 年10 月28 号事故发生当天公交车与私家车相撞的图片和视频,直至11 月2 号,官方才发布坠江原因,在这期间,网友对女司机的造谣从未停止,碎片化的传播让新闻变得快餐化,人们很难从这些零碎的新闻中拼凑出一条完整的逻辑线,导致获知真相的成本太高。
(二)注意力经济背景下新闻消费方式的变革
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能够摆脱政府、政党以及利益集团的束缚,成为一种职业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化经营在新闻业中的运用,然而早期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媒体利用自己独立的地位制作出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报道,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市场运作。[4]75-79这种有限的市场运作,只能让受众单向接受大众传媒所带来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交互设置议程,与此同时,媒体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利润,必须要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这种消费方式的变革也让注意力的价值大于信息本身,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他们就必须要满足受众的口味,这也给我们的舆论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的媒体只顾一味迎合受众而忽略社会效益,这与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客观公正原则不符。
从“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我们了解到,在官方调查结果未公布前,有部分新媒体从业人员素养不高,过度迎合大众的情绪,将网友对女司机的声讨推向高潮。28 号下午,距离事件发生不到六小时的时间里,新京报发布新闻称“重庆公交与轿车相撞坠入长江系轿车女司机逆行导致”,环球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题为“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的文章,新浪新闻客户端和武汉发布等官方账号都发表了“据传,事故系一位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的微博。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新媒体从业者过于强调时效性,他们为了抢占新闻头条,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往往会不加以甄别,这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此外,在这次事件中媒体过分强调“女司机”这个词汇,这种做法代入了媒体的主观情绪,引爆了受众的情感,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三)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草根化
自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大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人们不再是早期“单向度的人”,信息传播主体变得更加草根化和平民化,受众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如今的后真相语境其实是新媒体赋权下人们话语权的一种转变,草根群体的声音逐渐对传统媒体的格局造成冲击,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交互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会给市场竞争带来恶性的效果,媒体为了获得稀缺资源——受众的注意力,甚至会向受众妥协,顺应大众的观点,做出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的事情。
后真相往往伴随着反转新闻的出现,这类新闻一般都遵循着“事件发生——媒体报道——舆论形成——新闻反转——舆论反转”的模式。[5]56-57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舆论的形成虽然与新媒体从业者刻意向“女司机”方向引导有关,但也与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不会甄别、没有理性分析脱不开干系,譬如有的媒体在把罪名推给女司机时,使用的字眼是“据传”,这类容易对当事人造成误导的词汇在新闻报道中带有媒介审判的性质,按理来说是极其不客观的,但是草根化的受众群体对此不会甄别,他们沉溺于自己“想象中的真实”,即能煽动情绪、引起爆点的新闻相对而言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刻板印象让他们把“女司机”和“开车技术差的人”画上等号,公交车出事故的原因就是“冷漠看客”不去制止。
(四)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任逐渐朝着偶像化方向发展,即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消解,受众更倾向于通过自己信任的媒体获取信息,受众衡量信息真假的标准不是去甄别内容,而是凭信源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媒体,公众只需要那些符合其揣测的“真相”,他们对于传播者的诚意看得比真相更重要。[6]28-35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刚发生时,环球网、中国警察网、新京报、梨视频、中国日报等微博官方账号都带偏了舆论,把错误归咎在私家车司机上,其他的网络大V 和微博营销号,他们往往只顾转发消息,而很少去核实这些信息的真伪,这些网络大V 和微博营销号拥有上百万粉丝,他们是普通网友的意见领袖,这条新闻一旦经过网络大V 的扩散,便会有许多其追随者跟着盲目转发,让情绪型舆论形成病毒式传播,事件的真相就在这样的传播中被歪曲,真相在意见领袖推动的情感流动中被遮掩,更讽刺的是,之前一些造谣的官方账号和微博营销号,在真相水落石出后没有向公众和当事人道歉,而是只删掉了原本的微博。
三、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新媒体技术给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提高,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性增强,方便人们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但是它也带来了后真相时代让情绪大于理智,反转新闻频发、新闻专业主义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社会媒体的发展,将传统媒体逼上了一条革新之路,从技术层面上瓦解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基石,直接知识的快餐模式替代了间接知识的反复推敲,这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7]6-25在这种语境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必须要寻找自己的特色,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维护新闻专业主义。
(一)回归传统新闻传播理论
“事实具有第一性,新闻具有第二性”这些传统的新闻理论,我们都耳熟能详,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将真实的情况如实地向受众报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有时候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把这些基本的新闻理论抛在脑后。因此,在后真相语境下,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后真相和反转新闻的发生,新闻从业者必须要回归新闻传播理论的常识,更应该坚持职业操守,倡导主流价值观,提倡服从事实的原则,在商业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服务于公众利益。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还要做好信息的把关工作,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来源复杂,报道失实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发布新闻前更应该核实真伪,不能人云亦云。新闻从业者不能面对新媒体平台就降低了对新闻的专业要求,这些基本的传播理论是新闻从业者必须恪守的最低的也是最高的要求。[8]90-93
(二)专业媒体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在自媒体泛滥的后真相语境下,专业媒体存在着原创内容少和客观性缺失的问题,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中,哪怕是新京报、澎湃媒体等专业媒体,都曾对无辜的女司机进行了造谣。而自媒体时代新闻受众虽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但是他们整体的媒介素养不高,经常会用自己的情绪来评判新闻事件。在后真相语境下,受众处于迷茫和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他们需要一个负责任的职业新闻人进行引导和告知真相,与此同时,专业媒体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再造影响力和公信力,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用高质量的报道还原事实,用专业性的视角解答困惑,用舆论引导来凝聚社会共识,重塑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闻业。[9]34-41
(三)法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从“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可以看出,法律和行业自律的缺失导致了虚假信息横行,破坏了新闻专业主义。一方面,互联网的相关法律依然不够完善,新媒体账号为了获取流量,在案件真相大白后索性删掉了之前造谣女司机的微博,他们犯错误的成本过于低廉,甚至没有媒体站出来向那位女司机道歉,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公众的情绪犹如洪水猛兽,让理智思考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要想重构新闻专业主义,遏制真相后置的状况发生,新闻从业者也必须坚持行业自律,扮演好践行者、示范者、阐释者、主持者的角色。[10]91-124新闻从业者要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真实客观的新闻完整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在谣言滋生时及时澄清事实、论证说理,用理性的言论引导大众,维护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用客观公正代替媒介审判
事故发生后,新京报、环球网、澎湃新闻等官方账号,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都使用了“据传”“据悉”“疑似”等字眼,他们并没有选择采用客观论证的方式呈现,而是刻意迎合受众的情绪宣泄,在调查结果未公布之前,先将当事人“定罪”并进行媒介审判,引导公众舆论往恶性的方向走。公众在对事件的讨论中,情感大于理智,立场高于事实,但偏偏又有许多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迎合受众,不会对网络民意进行辨别,进而屈服于网络民意,抛弃真实性与客观性,将新闻权威的管辖权拱手让出。[11]18-29近些年来,媒介审判的案例层出不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偏好,只顾提供受众“所相信的事实”而抛弃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专业媒体应该对此进行反思,要坚持用优质的内容留住读者,向受众提供专业性的新闻报道。
结 语
结合“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对后真相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引发笔者几点思考:第一,新闻从业者在采写新闻时,要注意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尊重新闻事实,不能单纯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客观性,同时也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刻意放大未经证实的消息,在报道中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第二,专业媒体要做好职能的转变,不仅要做信息的发布者,更应该成为舆论的引导者,及时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公众沟通,告知真相,解答公众的困惑,遏制谣言的流传。第三,后真相语境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需要多层次主体的参与,发挥无影灯的效应,以弥补不足。
虽然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中,受众在对热点事件进行讨论时,个人的情感偏好容易影响对事件的感性看法,但是也有许多理性的网友,在事件发生后告诉人们应该要等待官方调查结果,切勿造谣。网络环境具有自净的机制,当多层次的主体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时,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受众的媒介素养也会在一次次讨论中得到提升,对新闻事件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