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

2020-03-15雷朝凤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逻辑思想发展

雷朝凤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逻辑与逻辑观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与西方不相同,历史发展的过程使得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地,在各自土地上生长形成的文化就会有所差异,继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逻辑思维上,中国人注重经验的总结,推崇经邦济世的思想,善于以直观、整体的方式思考问题,依据自己过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思考一切事情,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直面问题,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西方人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则倾向于思辨,往往假设一个前提,把问题想得深入细致,为思考而思考。西方人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抽象思维的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的基本方式。

逻辑观是对思维的规律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逻辑。一个时期的逻辑思想与当时的哲学、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逻辑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中西方依托不同的文化发展不同的逻辑观念。西方的逻辑更多的是系统化的逻辑思想,中国的逻辑是自发的、自觉产生的思维规律。所以,中国是没有以西方思维形式所形成的逻辑,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但有其自成体系的逻辑,有基于中华文化所形成的逻辑思想。

二、中国先秦时期逻辑思想的特征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常常以说理、论辩形式来呈现所要表述的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主要指先秦时期以孔子引起的正名为开端,以诸子百家对名实的争论成为焦点。[1]因为争论的主题为名实,故此中国古代逻辑也被称为“名学”,形式为诸子各家之间的辩论,所以也称为“辩学”,同时辩论的学术活动与法律相关,所以也称“刑名之学”。[2]逻辑思想正误的检验与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逻辑自然与当时的社会性质,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

1.政治即合理

政治所倡导的思想是什么样的,逻辑思想往往就会是什么样的。逻辑的思想内核离不开政治的影子。中国的逻辑思想体现在古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中,常常与政治相关。逻辑思想要得到发展需要迎合当权者的统治,或者至少不影响统治王朝的发展。不然就是反动的,继而就会遭到毁灭和焚毁。受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中国逻辑思想就会不自觉地顺应主流文化,国家需要有用的思想,那么中国的辩论家就会倾向于寻求顺应当朝的礼仪规范的逻辑来迎合统治者的要求。逻辑思想就会按照朝代发展的脉络去发展,逻辑思想往往难以形成本身的逻辑框架,依附于道德伦理规范中。孔子所宣扬的“为政以德”,希望用“德”、“礼”来治理国家,人们遵守礼仪,不逾越规矩。君臣、父子、贵贱、尊卑有序,需严格遵守。[3]士者之间的辩论就要在体系框架内进行,一旦逾矩,就是反动的言论。政治即是合理,顺者昌,逆者亡,便是这样的道理。

《荀子》的《非相》篇中写道:“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4]从这段行文可以看出,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所宣扬的思想是顺礼仪,士人所说的话要符合王的道德原则。同时,只有会善言辩论的,乐意宣传礼仪的人才是君子。可见,在先秦时期,是以国家的礼仪为核心,只有符合当时的道德伦理规范,人所表达的言论才能被君王承认,继而能够被传播。也正是这样向善的理念,引领着社会道德的发展。人们克己复礼,循规蹈矩,遵循着国家的礼仪规范,社会才不至于出现混乱,国家发展稳定。

2.零散的逻辑体系

中国古代逻辑常常与政治、伦理相关联,其发展直接受到政治、伦理思想的制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朝代的更替意味思想的断裂,难以进行系统的总结。上一个朝代的思想可能因为在新的一个朝代中不被统治者所承认,那么这个思想就会面临消失,灭迹。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古代的逻辑是很难向规范化的方向去发展。在《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中有写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5]秦国初定天下,各方不稳,人心还未所向,为了避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混乱,战乱四起的局面,秦始皇就将所谓“异论”“邪术”,不符合秦朝发展的书籍,危害秦朝发展的言论思想,通过焚烧书籍、坑埋术士的手段,以求天下归安。可见,证“名”是极其重要的。未被证“名”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流下是站不住脚的。只有证得“名”,才能的到实际的发展。也就是名实相符。有了名,辩论家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自己的言说。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散见于各类书籍之中,未成体系。所以近现代的名家们才会分门别类,去故纸堆中找到科学的逻辑史料,以形成系统的学科,并传承发展下去。汪奠基在其所著的《中国逻辑思想史》中写道,“我们的逻辑史料,基本上只能根据《春秋》的正名、辩物、无名、辩察,或形名法术等来分析。”[6]可见,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只是依附于伦理规范中,零零散散的存在于政治逻辑中。

三、中国先秦时期逻辑思想——“言有三表”

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散见于各大家的思想论述中。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的孔子为“正政”而提出的“正名”、克己复礼的逻辑思想,以及其“举一反三”的推论方法。孟子、荀子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墨家独到的辩学,对“名”“辞”“说”的论证。名家邓析、惠施公、公孙龙等人对“形名相应”与“以名谓实”的名实观的研究。还有道家无名论,法家刑名法术的逻辑思想。

章士钊先生曾有言曰:“欧洲逻辑言三段,印度因明言三支,吾国逻辑言三物。”[7]论证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自然要以墨家《墨子》中的言有三表为例。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8]墨子对君子言论所订立的三种标准:即有本,要求说话要有依据,向上追溯古代圣明君主的事迹,以此为范;有原,向下考察人民所见所闻的事情;有用,把“本”、“原”的事情都做到了,然后用作政令,以此利国利民,促进发展。在“言有三表”观中,墨子注重事实,言之有理,层层递进,有较强的思维逻辑。

四、中国先秦时期逻辑思想的表现形式

研究世界的逻辑思想历史,不能简单的用某一个民族的逻辑思想来概括。人类的发展是每一个民族进化发展的结果,它具体表现于各个民族思想的集合。东西方逻辑思想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同样的历史时间里,中西逻辑的形成一定有着共同的特性,各个民族逻辑思想共同筑成逻辑存在。逻辑的组成、特征、基本类型、基本准则是共通的。词项构成命题,命题组成推理,在推理过程中的词项、命题和推理的理论都是与逻辑相关的。[9]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逻辑思想。在逻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逻辑体系。中国的“三表三物”,印度的“三支式”,希腊科学的“演绎式”。从三种不同逻辑传统表现形式可以看出逻辑的特殊性。

西方逻辑(希腊科学)的三段演绎论式:

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体,大前提)

声是所作(因,小前提)

故声无常(宗)

印度因明学的“三支”作法:

声是无常(宗)

所作性故(因)

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体)喻如瓶。(喻依)

中国《墨经》的辩式:

声是所作(因)

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体)

故声无常(宗)[10]

可见,这三种逻辑演示大不相同,有各自的特殊性。西方逻辑是以演绎的方式,实证式的推论出结论。印度的因明学注重因果,以因推出果,得出结论。中国的逻辑是以归纳的形式,经验性的得出结论。[11]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便是如此,散见于各大家的论述、辩论之中。受这样的影响,后来者必定是要整理这些信息,析出相应的逻辑思想。

五、结束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中生成的意识形态,即人化的思想,与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逻辑是一种精神意识,是人们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精神文化。研究某一逻辑思想,不能脱离社会存在、文化背景、社会实践。逻辑是相对于文化而存在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不同的逻辑思维。同时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影响人们思考社会存在的方式,继而用不同的形式来创造文化、理解文化。儒家文化基本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儒家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正是顺应了中国古代君王统一天下,万民归心的统治需要,它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才得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礼仪规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文人思想方式。中国的逻辑思想与正统思想文化是分割不了的。正是在大一统的大格局下,中国的逻辑学家为了“正名”而“争辩”“立辞”“寻故”,以至于中国逻辑的产生多是论辩形式,因而,产生的是经验性、归纳性的逻辑思想。

猜你喜欢

逻辑思想发展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