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实现路径

2020-03-15陆春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理论课红色

陆春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库,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的重要对象。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成效不仅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影响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全发展。鉴于此,新时代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问题应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区位特殊性。即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相对于内地中心城市的高校而言,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边境地区或偏远地方。西方少数强权国家鼓吹全世界和平发展,局势一片叫好的局面,借此迷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出现对当前形势盲目乐观,缺乏正确的判断意识,导致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出现忧患意识缺失的问题。如有些大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不知道为何“忧患”,表现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薄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91-93。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安然自得地享受生活,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涣散,沉溺于现实生活的纸金醉迷,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前途毫不关心,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淡薄。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尤为重要。虽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一直都有忧患意识教育传统,但在忧患意识教育上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已经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一是忧患意识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忽视忧患意识教育是当前忧患意识教育的普遍问题,甚至有些人对忧患意识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消极意识,是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的只进行正面宣传,宣扬当前的成就和好的局面,对当今社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则没有过多探讨,或者探讨不深入,甚至有意回避。不少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主要将忧患意识教育纳入形势政策课教育中,实行一次性解决的办法,如一次课或一场讲座。二是忧患意识教育效果有待增强。由于多年来重视不够和认识的偏差,忧患意识的教育不及时、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在内容和形式上特别在方法上缺乏创新,针对性不够,失去应有的效果。[3]47-50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模式循规蹈矩,教育方式僵化,空洞进行说教,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不能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且课堂教学内容抽象乏味,脱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最终导致忧患意识教育流于形式。

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状况,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不足、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欠缺、地方教育资源未充分开发等原因导致。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不足

在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涵盖了忧患意识教育内容,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忧患意识教育过程中凸显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涉及忧患意识内容,但忧患意识内容都是以“附属”内容分散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章节中,没有形成专门独立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及时结合国情世情区情变化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忧患意识教育内容缺乏实际针对性。此外,还出现忧患意识教育内容没有更好地遵循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和个性特点相背离,没有考量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忧患意识教育的实际需求,一律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这就使得忧患意识教育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厌烦,在思想体现为不认同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在行动上更加不会去践行,从而影响了忧患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势以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的新状况,必须要改变当前不利的教学状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欠缺

新媒体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媒介。虽然在地方新媒体中也进行了有关于国家宏观形势及边疆民族地区区情的相关报道,但地方新媒体报道存在时效性不足,且更多体现的是碎片化报道,从而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教育性。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成为新媒体中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现代化教育媒介。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如果不完善其教育功能,也会带来问题。据笔者调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普遍存在阅历较简单、视野较狭窄、知识较薄弱的问题,他们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是非判断力和立场坚定性。随着网络信息化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觊觎网络信息平台,其目的是将网络孵化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阵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了大量关于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动态的信息,不断宣传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意识形态,目标是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4]33-35社会现象的不良影响将会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形成造成较大冲击,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其政治导向和信仰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充分正确利用新媒体,不完善拓展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这将会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带来挑战。

(三)地方红色资源教育价值未充分开发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作用的历史遗存。[5]72-78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期间团结领导广大民众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写照,其中所展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抗争史,蕴含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意蕴,以史为鉴,在当前和平时代必须要居安思危。地方红色资源是忧患意识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忧患意识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忧患意识培育是一个理论认知及实践强化的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规律,改变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近年来,地方红色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侧重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但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如红色资源内容未纳入课堂教学中,红色资源未实现课外实践价值等。挖掘和整合地方红色资源,使其具体化生动化系统化,形成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是当前忧患意识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三、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在忧患意识教育中,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即充分将忧患意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且忧患意识教育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以解决现实存在的困惑为目标,使学生充分认知并自觉接受忧患意识教育的教育过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教学中,必须针对边疆民族区域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系统性地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将忧患意识教育落实到实处。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各门课程在不违背教育部教学大纲精神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设计形成专门独立的忧患意识教育板块。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国情区情,使学生理性看待国家及地方存在的发展问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能局限于填鸭式空洞的理论说教,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理论学习中来,结合目前可能会影响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问题隐患进行思考讨论。通过忧患意识的课堂理论教育,使学生真正去认识国情和区情,进而在思想上不断增加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正确的忧患意识。

(二)拓展新媒体教育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是当今时代的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宣传、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新媒体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地方具体情况,地方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有关于国情世情区情相关材料整理汇编成系列,使其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忧患意识教育的丰富素材,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体,准确及时传达相关信息材料等。在新媒体应用中,特别要拓展网络新媒介的教育功能。一是建设对大学生有吸引力且弘扬正能量的忧患意识教育网站,并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在忧患意识教育中占领网络阵地。二是进行网络引导,如以国庆节、建党节、地方民俗活动等重大节日或事件为契机,通过网络平台在各大网站转播有关活动的盛况,开通网络讨论通道交流感想和体会,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到交流活动中,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大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新媒体主动报道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反映党和政府开放的心态和直面问题的态度,这样反而更能凝聚人心,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6]93-95

(三)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教育价值

在边疆民族地区,有很多地方是革命先辈们曾经战斗和奋斗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遗留下来的代代传颂的精神和历史痕迹就是边疆民族地区宝贵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7]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对地方红色资源存在认识不深,了解不透的状况。这就需要加大对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地方红色资源了解,形成浓厚的忧患意识教育氛围。一是校内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教材”。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挖掘、提炼本土红色资源,整合成丰富的红色德育成果,并将之有效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革命奋斗史和建设史。二是校外积极开展“红色之旅”的实践活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革命遗址经常性地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建立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革命纪念场所,并有计划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调研、体验革命艰苦生活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革命奋斗史的了解与认识,强化家国情怀意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理论课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