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020-03-15孟俊
孟 俊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215228)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OTO的新模式,也是数字领域与现实世界融合的新成果.在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支撑下,将网络教学、面对面教学混合,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扩散、倍增.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混合优势,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适当探索非常必要.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及类型
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是一种将e-Learning(在线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结合的模式,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主流方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如翻转课堂、内外混合式、车站轮换式混合、远程混合式等[1].
翻转课堂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方式,也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果,主要指学生在课下学习内容,在课堂中与同伴、教师互动,翻转课下、课上角色;而内外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在现实课堂之外组织学生开展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知识实践;车站轮换混合式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固定时间表,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线学习;远程混合式学习主要是以在线课程为重点,学生在完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并根据阶段学习需要与教师会面.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线上线下有效融合
线上线下有效融合是混合式学习有别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线上线下有效融合,借助智能手机、计算机等工具,指导高中生根据驱动任务开展自适应性学习[2].
2.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混合式教学需求,教师应立足学生中心论的教育观基础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以师生双向互动为主要手段,在师生双向传输下完成多样学习任务及学习测试,逐步突破学习媒体、教师一对多组织方式的掣肘,为学生开展数学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3.多元化融合,提升教学实效
高中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教育场所的混合,而且兼备了学生多元化需求,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在线测试与线下测试融合等.教师应坚持多元化融合,实现线下、线上教学的共建共生,为教学实效提升提供依据.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结合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时间轴为依据,进行先行探索、问题深入、巩固延伸三个环节的设计[3].
1.先行探索
以苏教版高中必修5“等差数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SPOC平台设置“等差数列基本公式和性质运用”,“等差数列基本公式和性质在复杂问题解决中应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等一系列问题,填入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向班级学生发布若干个探究性导学问题,要求学生在任务单指导下观看或浏览“等差数列”微视频、PPT,并阅读相关文本,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学习资源,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随后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其登录SPOC平台,自定步调,查阅自主学习任务单,选择与自身水平相符合的题组,完成平台中的题目,提交后对照答案开展错题再练.同时在线交流,向同伴提问,或者在“问答”区提出问题,与其他人员通过网络平台探讨相关问题,并在平台“笔记”区记录习题解答心得,为后续复习、重难点解析提供一定提示.
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与小组成员开展协作交流.如通过SPOC平台“我的小组”区与本小组成员就“正偶数组成数列前n项和”问题进行信息交互,或者发起讨论,将自己关于等差数列第n项与前n项和求解问题提交到“我的话题”区域,供教师、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也可以在“我的问答”区,向教师请教,等待教师在线指导.
在整个过程中,均采用学生自主解题、小组探讨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SPOC平台,汇集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点评并进行解题方法归纳.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自动控制模式,开展分层教学,如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着重辅导;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任务单中另附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相关的提高题等,要求其从不同视角入手,探索同一类型问题的两种或多种基本解法,并正确认识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存在条件.
2.问题深入
依托问题,深入探索.为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三个方面入手,设置在线检测试题,其中在提高题设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方程思想、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整体思想,进行问题解答.根据学生在线上测试题的解答情况,教师可以合理确定后续辅助指导方向,以便达到即时反馈正误的目的.考虑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应避免严格限制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而是允许他们自带移动设备在教室内或者在课前十分钟完成在线测试题[4].
问题深入是线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在这一模块中,教师需要根据在线测试反馈情况,聚焦学生在线预习问题.随后依托在线学习习得基础,提出新的探究任务:利用二次函数、通项分析法两种方法,研讨课文中例题,并写出Sn的表达式.或者将问题引入更深层次:可否得出一般性结论,即n为何值时,Sn存在最大值?同时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学生展开协作探究,进行新任务问题的解析,并在交流成果的同时相互评议.最后,教师可以在点评各小组成果的前提下,进行重难点梳理及方法提炼.
3.巩固延伸
课后巩固延伸是高中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而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加优良的巩固延伸效果[5].在巩固延伸模块,教师可以设置课后拓展延伸题目:设等差数列首项为15,公差为-5,当n为何值时,前n项和Sn存在最大值,最大值是什么?若将条件改为首项为20,公差为-4,Sn的最大值为多少?n的值为多少?在题目明确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期所学内容,自主查阅资料(无限次重复使用的视频、PPT、文本),在线上完成作业,并将作业上传到“我的作业”区,在“评价”、“问答”、“我的小组”、“我的班级”、“话题”等模块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过程交流,或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将问题内容直接拍照上传,进一步降低问题互动难度.
在课后探究评价时,教师可以采取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课前预
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情况进行形成性测评[6].如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表达式评价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视角入手,根据课前展示的等差数列求和曲线、通项曲线,拖动点任意改变首项、公差,获得动态等差曲线,以便在获得更加直观评价标准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新知识拓展探究,为学生动态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程中,数字化工具已成为数学学习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进一步推动了数学教学方式转向“混合”的进程.因此,教师应从多元化融合视角入手,挖掘在线课程平台中的文本、视频或PPT资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载体.同时依托MOOC或SPOC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交互讨论、自主探究、虚拟测试等活动.在线上、线下教学间搭建桥梁,切实拓展高中数学教学空间,提高数学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