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阈下海派旗袍文化外宣翻译
2020-03-15汤玲玲
汤玲玲,王 巍
(1.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2.巢湖学院 团委,安徽 合肥 238000)
旗袍在中国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服饰,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旗袍独特的美学文化,符合中国女性对于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无论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还是现代职场白领,旗袍都能成为展现女性曼妙身姿的工具。然而,吸引她们的却是旗袍服饰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海派旗袍文化
(一)海派旗袍发展史
旗袍起源于清代,旗人盛行穿长袍,尤其是女性,“旗袍”因此得名。因旗人穿衣习惯而得名,“旗袍”实为旗人穿的衣袍。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当初仅指旗女之袍。[1]102-103旗袍脱胎于北方,但让旗袍成为一大标志的,却是上海。在20 世纪初期,当时的上海走在全中国的最前沿,受崇洋风尚和多地域多样化文化的影响,民众对于文化掀起的服饰改革颇感兴趣。直至30 年代后期,上海成为中国新生活和电影业发展的中心,人们对传统旗袍的改良愈发明显。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标新立异”的审美取向,也体现在传统旗袍外观、结构和造型方面,因此成就了区别于传统式样的海派旗袍。一般把这种成型于上海、有别于传统、以上海风格为基调、流行于20 世纪近四十年,并且现在仍有延续的民国改良“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2]50-52历史悠久的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变迁后,承载着独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旗袍作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代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海派旗袍文化充满多样性、创造性和流行性,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雅致,又展现出西风东渐影响下女性追求现代与摩登潮流的自我解放。在中国,海派旗袍深受女性的喜爱,其中政治家宋美龄女士及影星蝴蝶都是海派旗袍的推崇者。
(二)女性主义下海派旗袍的特点
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固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女性常常被冠以“弱势”“含蓄”的标签。传统女性审美文化素来以含蓄美著称,老子欣赏含蓄之美,鄙视直接张扬、锋芒毕露之举,并以为含蓄是一切美善的根本特性之一。这种含蓄美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的审美之中,与传统的封建礼数共同牵制着女性的发展。而此时的西方社会也经历着女权主义的冲击,西方女性主义代表西蒙·波伏提倡男女平等,追求权力均衡。她认为女性也应该享受与男性同等的权力,摆脱传统观念和世俗的束缚,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追求人生价值。加之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露丝·伊里加蕾等西方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和观念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这些都极大拓展了中国“女性意识”的深度和广度。[3]86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潮流的兴起,海派旗袍的出现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女性,使得女性逐渐挣脱封建枷锁。首先,海派旗袍是对平民化女性的身体解放。服装多以简洁精致、细窄的剪裁设计为主,将女性线条造型作为主要线条处理方法,深受女性的喜爱。一方面衬托女性完美身段的外在美,另一方面展现女性独立自信的内在美。其次,海派旗袍是女性接受新思想、开始摆脱封建宗法势力的标志。海派旗袍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女性的传统心性,女性不再故步自封,开始对穿着有了新的认识,对旗袍的风格、手法、材质、花色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女权思想逐渐萌发。同时,海派旗袍也见证了中国女权意识的转变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争取“女权”包含在争取“民权”“主权”“人权”的社会革命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妇女解放、移风易俗、破除封建礼教的压制,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3]88,159而此时兴起的海派文化吸纳了西方先进文化,不同于照搬照抄,而是勇于探索创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崇,被女性广泛应用于旗袍的设计中。
二、海派旗袍文化外宣翻译的必要性
在现代潮流趋势下,海派旗袍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和商业价值。海派旗袍文化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勇于探索创新和与时俱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宣扬功效。它引领中国传统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为中国大地传播独有的服饰文化。在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国民族文化知名度,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显然,外宣翻译成为必要途径。通过外宣翻译可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传播到国际社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曾强调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他认为“翻译工作作为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4]6-9+94。外宣文化翻译能提高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民族文化外宣则能提高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在国家相继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构想的形势下,外宣翻译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5]44
三、海派旗袍文化外宣翻译原则
外宣翻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递的主要方式,就像一座桥梁承载着语言的沟通。外宣翻译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5]46外宣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求译者对文化差异有深刻理解,根据源文化中的实际翻译要求,贴近国外受众者的翻译习惯和思维模式进行译文。因而通过外宣翻译这把交流利器,将海派旗袍文化推广至国际,可以从文化与需求联姻、融合与差异并存、功能与目的兼顾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宣扬民族服饰文化,提升中国民族文化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
(一)融合与差异并存原则
在外宣翻译中,融合是吸纳文化精髓的主要方式,差异是驱使文化趋同的动力。文化的融合与差异在海派旗袍译名与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首先,常用的旗袍译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口音精髓,区别于普通英译的同时又遵循了翻译的译文规则,体现融合与差异并存的原则。最常用的旗袍译文有“Zansae”“Qipao”“chirpaur”“chi-pao”“a sheath with a slit skirt”“Cheongsam”,但目前接受度和使用率较高的仅为“Qipao”和“Cheongsam”。译文“Qipao”中“Qi”指的是旗人,而“pao”形容当时盛行的服饰风格,作为合成词后通过音译被人们称之为“旗袍”。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当初仅指旗女之袍。[1]故根据谐音译为“Qipao”,既保留了旗袍的音译也遵循了旗袍的穿着习惯。后者译文“Cheongsam”是在中国历史大变迁背景下形成的,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后,中国大陆文化因此遭遇停滞,大批海派旗袍裁缝师傅南下港台等地,使得海派旗袍在港台沿海地区延续发展。香港得天独厚的贸易条件丰富了海派旗袍的文化内涵,粤语音译Cheongsam 盛行一时。因此,Cheongsam 这个外来词就是旗袍地道的中文名称。[6]65-69Cheongsam 是“长衫”的广东话音译的结果,把旗袍称为长衫表明其与“旗人之袍”更少的关联。[7]141其次,在海派旗袍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融合与差异共存。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包容了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完美诠释了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其中锦(brocade)、缎(satin weave)、绉(crepe)、绸(silk)上刺绣图案象征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在海派旗袍的丝织物的外宣中,在面料中常融入刺绣、中国结、龙凤呈祥、祥云、凤冠霞帔等中国图案元素,以期展示独有的东方文化底蕴。中文外宣材料惯用引经据典、声韵对仗追求语言的音美、意美、形美,相对而言,英语的表达更平铺直叙,客观简洁。[8]81-85在外宣翻译中,中国图案元素的译文展现意美和形美,例如“中国结”和“龙凤呈祥”分别译为“Chinese knot”和“Twin Bliss”,前者译文结合中国特色文化,后者译文则形象展示两种不同吉祥动物带来的灵气和如意。但是两者都将中国文化的元素和翻译的差异结合,通过译文倒逼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中国,祥云指象征祥瑞的云气,是传说中神仙所驾的彩云,常常有“五彩祥云”一词,寓意五谷丰登好的预兆,表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而凤凰有着“不死鸟”的传说,常常用凤凰涅槃来比喻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和磨炼后得以更美好的重生,象征着永久和英勇的中国力量。祥云(auspicious clouds)、凤冠霞帔(phoenix coronet and robes of rank)均符合中国人理解的译文,翻译中既融合了素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注重不同译文的差异性。“auspicious”展现了和谐祥和的韵味,而“phoenix coronet”形象地将头戴凤冠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文化与功能联姻原则
在外宣翻译中,文化与功能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在文化中展现功能,在功能中体现文化。外宣翻译行为涉及两个元素,一个是“对外宣传”,另一个是“翻译”。“翻译”是外宣翻译行为的手段,将汉语信息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有效传播是外宣翻译行为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9]134-140要做到受众群体对外宣文化的接受,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在旗袍的选用上采用了“国槐绿”“宝蓝”“玉脂白”“青花瓷”和“粉红”5 个独特的中国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奥运精神融合的理念。其中“玉脂白”和“青花器”运用了传统乱针绣工艺,形象逼真地还原了中国玉文化和古青瓷历史。旗袍中添加的“玉脂白”元素将女性光洁如镜、如脂似玉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在中国也常用“小家碧玉”形容女性的优雅和身份。在外宣中,根据“玉脂白”光洁如镜的特征译为“White jade fat”,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而“青花器”常被译为 “Celadon Porcelain”“minium blue”“green flower porcelain”,多种译文的背后却是对文化理解的缺失。而根据青花器外形的设计将其译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在外宣中是非常有助于理解的。中国的青花瓷多以蓝白色搭配,在外形上设计简约,类似花瓶又区别于花瓶的简单,对待不同的造型使用不同的工艺,凸显匠人独特的手工功底,彰显了中国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除了深受大众女性的喜爱之外,也受到很多知名导演的青睐。透过电影,名导们将海派旗袍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花样年华》就是典型案例。王家卫电影里的海派旗袍文化符合他颓废浪漫的格调,依据场景的变更而改变服饰穿着,通过服饰文化体现功能——即当时优雅和独立的女性情怀。电影中所有的海派旗袍统一采用改良后的高领、圆襟、十字袖、过膝设计。在电影伊始,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以一袭明艳的旗袍出现,透过改良设计的旗袍展现出女性独有的光彩,体现了20 世纪60 年代女性的端庄优雅和社会地位。在女主角与男主角从认识到熟知的过程中,旗袍的搭配和选择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每一次服饰变化都是最为真切的情绪表达。通过旗袍的选择,女主角将言行谨慎、步态平稳、循规蹈矩的旗袍风格演绎得干净利落。然而,电影里呈现出众多不同款式的海派旗袍,如何依据不同主体需求,翻译出最接近主体表达的需求,综合考究旗袍的文化与实际功能必不可少。如“高领旗袍”被译为“high-necked cheongsam”,既展示优美天鹅颈的女性魅力,又能凸显旗袍高领的实际功能。然而也有学者将其译为“Turtle Neck Chinese gown”或“Tall collar Chinese gown”,两个不同译文体现了海派旗袍的实际功能却忽略了主体呈现文化特色的需求。前者侧重的是领子高度,后者常用于西装或衬衫中圆领和高领的翻译。两者都将旗袍译为“Chinese gown”,而它多用于中国古式的长袍,强调长度却忽略文化风格。又如,“圆襟过膝旗袍”常被译为“A cheongsam with a round front over his knee”。翻译重点不突出且过于累赘,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的外国友人而言,云里雾里甚是不解。译为“Over-kneeround collarcheongsam”既体现文化特色,又展现功能属性。“Over-kneeround collar” 展现特色的圆领弧度以及过膝的修身长度,突出旗袍独有的中国服饰实用功能。且“cheongsam”译文也符合其紧身收腰,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三)需求与目的兼顾原则
在外宣翻译中,追求和目的应是一对结合体,它们应紧密结合、相互贯穿。应通过合理的外宣传达主体的实际目的,实现目的后再次体现主体的原有需求,两者互为一体。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的海派旗袍,需求和目的结合得愈发明显。以海派旗袍不同面料为例,若提及女性主义表达,现实生活却没有电影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典型的当属《花样年华》和《色•戒》。如果说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换了23 件旗袍,那么汤唯在电影《色•戒》里前后共换了27 件旗袍。而李安在《色•戒》中对海派旗袍的运用则体现出独有的文化背景和革命氛围,透过旗袍的样式与质料,突出女主角汤唯面对不同环境时,表现出革命同志英气豪迈的女性情怀。整个电影中海派旗袍收腰合体(Perfectly Flirty waist),加大开衩(Large vents),呈现衣片前后分离(cut-partsFront and back sections),有肩缝(shoulder seam)、垫肩(shoulder pads)、装袖(set-in-sleeve),前片开刀(slit front-prefix),后片打折(posteriorfold),突出乳房造型等的剪裁技巧,同时开襟主要采用如意襟(Ruyicollar)、琵琶襟(Biwa collar)。在电影伊始,汤唯还是学生的身份,以麻布料(Linen fabric)、粗花呢(costume tweed)、深色调单一图案的海派旗袍为主,突出女主角所要表达的需求。领口多以斜襟(bias breasted)、双襟(double breasted)等展示低调的学生身份,同时又能体现革命年代学生的保守。随着情节的递进,需求和目的也随着海派旗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当女主角开始渗入男主角的生活,其身份发生了变化,海派旗袍的用料多以桑蚕丝(Mulberry silk)、柞蚕丝(Tussah silk)、天丝(Tencel)等为主,体现富贵的主体需求之外,还展现女主角独有的女性魅力。独有的旗袍面料展示完美的女性妩媚的需求,在不断变换的旗袍文化中色诱男主角,以完成革命目的。
结 语
旗袍作为中国特色服饰代表,使得文化在服饰的外衣下充满韵味。它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完美诠释,对中国民族文化中女性主义特色的独特展示,都让旗袍文化在经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内涵,也愈发成熟,它的出现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女性。海派旗袍是平民化女性的身体解放,是女性接受新思想和开始摆脱封建宗法势力的标志,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女权意识的发展。海派旗袍作为旗袍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制作工艺、手法及面料技术上的革新,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展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传统又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女性也在历史变迁的背景下不断解放自己、提升自我。在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通过“融合与差异并存原则”“文化与功能联姻原则”和“需求与目的兼顾原则”的文化外宣原则,扩大国际影响力,将时尚文化转化成商业利润。然而现阶段虽然在宣扬民族服饰文化和提升中国文化形象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国民经济改善民生,让旗袍文化真正受益于人民大众,也将成为今后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