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核心素养角度看教学过程体系的构建*

2020-03-15张文海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课程标准素养

张文海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1510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数学核心素养给出了界定: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共六个方面.基于上述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对数学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应作出的适应性改变作出如下的深层次思考.

一、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再思考

1.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还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2.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赞美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3.数学教学过程的实现在于师生的充分理解和相互信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对他们充满爱心,相信他们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要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要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要备学生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4.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组织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又如“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方便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

2.帮助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如在”基本不等式的复习课”中,教师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如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可设计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个底角和一个底边的残缺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学生的原有经验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学生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两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学生在勾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重合.从而解决了补全等腰三角形图形这个生活问题.

4.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在“函数的认识”中,教师可首先举出生活中函数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量,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描点”这一步,学生把实验中的数据落到直角坐标系中,使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判断”这一步,用直尺去量,找出各点之间的规律,从而断定各点在一条直线上.这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整个的函数关系分布的情况.在“求解”这一步,学生选择出两点,利用两点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到可以从具体的几个点得出一般规律.在“验证”这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前三步是一个猜想的过程,通过验证,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在这四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继而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

5.及时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第二种方式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因此异常兴奋,教师与学生同时鼓掌的时候,就是在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

总之,在对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基本认识后,从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上看本质一致,根本的问题还是要遵循暴露思维过程的原则,深化对数学的认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实现理解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课程标准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