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息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0-03-15杨爽爽张贝贝张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期
关键词:气胸粒子病灶

杨爽爽,张贝贝,张力

(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肿瘤科,河北 承德)

0 引言

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其中NSCLC患者在肺癌中占比可达90%[1]。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常采用姑息性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等综合治疗,对于晚期NSCLC患者,化疗的客观缓解率为17%~22%,1年生存率为31%~36%[2],姑息性放疗的客观有效率为59.09 %[3],靶向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56.3%[4]。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客观有效率为 47%[5]。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经多线治疗后,肺部病灶仍进展或不能耐受治疗副反应时,125I粒子植入技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具有靶区剂量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快速减轻肿瘤负荷,易于操作等优势,在实际临床中得到了推广。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2019年期间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51例晚期NSCLC患者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08月至2019年01月在我院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的晚期NSCLC患者51例,共51个病灶。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腺癌34例,鳞癌17例。年龄46-81岁,入组标准:①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NSCLC;②经影像学证实为晚期;③不能耐受放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无效或残留;④胸部CT可见肺部有可测量的病灶;⑤肿瘤直径小于7cm;⑥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者。②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无法纠正者。

1.2 方法

术前1周内以真空气垫固定患者手术时的体位,同时行胸部强化CT扫描,将数据上传至TPS计划系统,完成术前计划。术中依照术前定位时的体位及术前计划完成植入针排布,并以0.5-1.0cm的距离在退针的过程中完成粒子植入,复查胸部CT,完善质量验证,对于剂量不足处给予补植粒子,观察术后并发症。

1.3 随访

1.3.1 局部疗效评估

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复查胸部强化CT,参考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 1.1评分)[6],完全缓解(CR):靶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靶病灶最大径减少大于或等于30%。疾病稳定(SD):靶病灶最大径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PD。疾病进展(PD):靶病灶最大径增加大于或等于20%,或出现新病灶。局部治疗有效的评价标准为:CR+PR。

1.3.2 不良反应

观察是否出现气胸、出血、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对可能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粒子植入术后疗效评估:

本组51例患者术后1、3、6个月随访,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 45.1%、60.8%、54.9%。(表1、图1)

图1

表1 肺癌粒子植入治疗疗效评价

2.2 不良反应

51例病人术后常见不良反应总结如下:气胸23例(45.1%),出血5例(9.8%),低热1例(2.0%),疼痛2 例(3.9%),2例既往行根治性放疗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放射性肺炎(3.9%),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未出现针道出血、粒子移位、针道种植等并发症。

本研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气胸(45.1%),其中8例气胸患者行负压抽吸(34.8%)。经统计分析发现针数、肺内穿刺距离为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表3)

表2 影响气胸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表3 Logistic 回归模型多因素相关分析各因素气胸发生率的影响

3 讨论

晚期NSCLC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期为16-17周,1年生存率为10%-15%[7],对于晚期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及放疗得到根治,目前仍以姑息性综合治疗为主,对于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选择化疗、姑息性放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但治疗引起的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到70%以上[8],使患者因难以耐受药物的副反应而选择终止治疗。

对于远处转移病灶稳定,患者预期生存时间较长,可选择局部治疗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9]。

放射性粒子植入作为一种内放射方式,可达到局部剂量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的优点,被称之为“体内γ-刀”[10]。它可以持续释放低能量的γ射线,抑制处于增殖活跃的G2、M期肿瘤细胞DNA的合成[11],从而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同时持续不断的低剂量率照射,还可以加强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使其杀伤肿瘤的力度达到最大。由于放射性粒子的辐射直径仅为1.7cm,大大降低的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此特点可以保证肿瘤靶区达到相对高的剂量。

本研究显示1个月、3个月、6个月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5.1% 、60.8% 、54.9%。与文献报道[12]的相似,多篇文献报道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时的局控率较3个月时下降,本研究同样显示了6个月时的局控率较前下降,考虑与粒子的半衰期有关,粒子的半衰期为59.4天,经过三个半衰期后,粒子的活度将至原来的1/8,其辐射率大大下降,导致局控率较前降低。本研究还发现,当肿瘤直径小于3cm时更容易在短期内到达有效,考虑当肿瘤较小时,肿瘤干细胞少,增殖慢,同时乏氧细胞的数量少,对放射线的敏感,从而更容易杀伤肿瘤细胞。

本研究中的并发症有气胸、出血、疼痛等,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为气胸,其发生率为45%,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8%-54%[13-15],有文献指出粒子植入发生气胸与患者特征、病变特点及操作者的穿刺技术有关[16],关于气胸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争议。研究气胸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利于指导实际操作,从而降低气胸出现的可能。(1)关于肺内穿刺路径与气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Kinoshita的研究认为肺内穿刺路径与气胸的发生呈正相关[17];而Yeow研究考虑胸膜附近的肿瘤操作时更容易发生气胸[18];我们的研究支持Kinoshita的观点,当肺内穿刺距离≤5cm,发生气胸的概率为30.3%,当肺内穿刺距离>5cm时,发生气胸的概率为72.2%,经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考虑当肺内穿刺距离越深时,需穿过更多的正常肺组织,导致胸膜撕裂的风险增大,发生气胸的机率增高;(2)关于针数与气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黄振国[19]等认为穿刺针的数量与气胸的发生呈正相关;而Laurent F[20]研究认为针数与气胸的发生无关;我们的研究显示,针数与气胸的发生呈正相关,当穿刺针数大于5针时,气胸的发生概率显著上升,考虑当针数增多时,穿过胸膜的次数也相应增加,出现气胸的概率也随之提高;(3)关于病灶大小与气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Cox JE[21]研究认为气胸与病灶大小呈负相关;Hiraki[22]等研究考虑病灶大小与气胸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我们研究的结果为:单因素分析时病灶大小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经多因素相关分析时病灶大小与气胸之间却无相关性。考虑气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作用有关,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设计穿刺路径。

文献报道发生穿刺出血的概率为4-27%[23]本研究显示出血发生的概率为9.8%(5例),与报道相似,穿刺出血的患者均为中央型,考虑当肿瘤病灶靠近肺门时,血管相对丰富,在穿刺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建议此类患者行粒子手术时给予完善胸部强化CT检查,明确血管位置,降低穿刺出血的风险。本研究显示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概率为3.9%(2例),且均出现于既往同侧肺行根治性放疗患者,建议此类患者行粒子手术时适当降低放射剂量,以保护危及器官。本研究出现低热2.0%(1例),疼痛3.9%(2 例)均于术后24小时内完全缓解。

本研究旨在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对于晚期肺癌的局部疗效及安全性,晚期肺癌患者粒子植入治疗具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这为晚期肺癌姑息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本研究的主要不良并发症为气胸,研究发现穿刺针数及肺内穿刺距离为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完善术前检查,确定患者最佳穿刺路径对预防气胸的发生极为重要。

猜你喜欢

气胸粒子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