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乡村旅游与村民生计转型的个案研究
2020-03-14刘建民
刘建民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一方面来自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员在乡创业,一方面来自本土村民的生计转型。广西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巴马以“国际养生长寿”享誉海内外,乡村旅游探索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
一、田野点简介
平林村位于巴马县东南部,距离县城8公里,距离乡府驻地17公里。全村共有18个自然屯,37个村民小组,1088户。平林村敢烟屯“仙人”邓诚才以高寿、仁厚、功绩声名远播,光绪帝于1898年钦命广西提督为老人题赠“惟仁者寿”的寿匾。该匾成为巴马长寿文化的著名代表物。
平林村山多地少,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地貌。村落建于山谷之中,道路依山而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9℃~21℃。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到1557小时。雨量充沛,平均降雨天数150天左右。空气的负氧离子很高,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3000个以上。有丰富的森林生态群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稀有珍贵树种有10多种。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巴马赐福湖君澜度假酒店、儒礼桃花源景区、仁寿景区等。总体来说,平林村自然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已经获得的称号有广西乡村旅游四星级景区、广西首届最美乡村、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村民生计转型
(一)乡村旅游回顾
旅游是现代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乡村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对于工业化的都市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异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1830年左右的欧洲。工业化大生产极大提升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市民的闲暇时间和促进娱乐活动产生。同时煤炭的燃烧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加重,人群的聚集让城市更加嘈杂。市民纷纷到乡村去享受宁静的休闲时光,因此乡村度假开始兴旺起来。1865年意大利成立农业与全国旅游协会,20世纪80年代,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和模式方面非常成熟,主要模式包括:依托农业资源开发乡村休闲观光和体验旅游项目;依托节事活动开发多种适于在乡村开展的旅游节庆项目;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乡村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旅游项目[1]167-17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观念不断提升,多元休假日渐成熟,除了境外旅游、跨省旅游以外,经济便捷、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空前高涨并日渐成为旅游者的首选和生活常态[2]125-128。广西有发展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45-5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是我国重要且重大的治理方向。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产业、教育、转移就业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计划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精准扶贫的新引擎。2014年国家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精准扶贫视角下广西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各类品牌的创建活动,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开展旅游扶贫,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4]95-99。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经济关联度高、交通增长轴联系方便、旅游资源分布合理,具备进行多点多极旅游扶贫的条件。要在甲篆、武篆、袍里建设新型旅游城镇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点,全力打造以增长极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聚新格局[5]619-624。
(二)达西屯的旅游发展与村民生计
达西屯是那桃乡平林村的一个自然屯,山村四面环山,清泉幽幽,有许多优美的景点。全屯目前有43户150余人,村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全屯均为李姓家庭,据本村族谱记载:“李氏内分为儒礼李氏、大渌李氏。儒礼李氏源出南宁儒礼坡,大渌李氏祖居南宁大渌坡。李氏乃唐太宗之二十五代孙李珠五子之火德公及其土德公后裔。火德公1206年生于闽宁化石壁村,历任宋太节度使、关内侯等职。火德公之曾孙李子佺元末明初征战南宁府,勋晋千户长,留守南宁宣化。生仁甫、义甫二子。仁甫崇尚儒教,创业西乡三图一冬,取名‘儒礼’。德公之二十二代孙明泰祖携善儒、善传二子于清乾隆年间从儒礼移居巴马。善儒开辟达西、善传聚居坡葛。”达西屯现还存留有道光年间兴建的土房五幢共十五间,建筑为墙木结构半干栏穿斗式民居。现古村落更名为“结西书院”。
达西屯所在的平林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没有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该村村民主要生计是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当时由于地处深山,交通极其不方便,没有硬化道路。该村土壤多为红壤土、黄壤土、石灰土和冲积土。耕地面积2966亩,水田1832亩,人均仅0.6亩。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木薯。耕地石漠化严重,农作物产量不高。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外出务工多以体力劳动为主。2016年平林村贫困精准识别,贫困户241户,贫困人口1003人,贫困发生率20.35%。
案例1.达西屯村民,邓姐
汉族,50岁,小学文化水平,甘烟屯人。早年父母包办婚姻,不愿意女儿远嫁,就让她嫁到达西屯。18岁嫁过来,当时达西屯非常艰苦,没有通路,也没有电。嫁过来务农,爱人2000年开始外出务工,她与公婆一起在家务农。种植玉米、蔬菜。原来卖蔬菜都要挑着担子走山路,两个多小时才到路边。穷的时候连鞋都没有,经常打赤脚。
巴马依托长寿资源,区别桂林山水、北海银滩而享誉海外。1991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这是国际自然医学会唯一颁发的一份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长寿文化的打造极大改变了巴马的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巴马人的生计创新。2009年达西屯李氏兄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依托村屯的自然环境、古村古建筑,联合农户开办了农家乐。吸引来巴马旅游的游客和广西区内的城市家庭来达西进行垂钓、观光、烧烤,吃农家菜,体验农家文化。2010年由于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经过大家讨论,结合本屯的文化,正式命名“儒礼桃花源”。并建造了客房,修建了观景亭,树立儒礼桃花源碑,对儒礼的来源进行了考证,还雇用了十几个本村村民从事客房服务和餐饮服务。
案例2.达西屯村民,邓姐
壮族,45岁,小学文化水平。2010年私人老板开发农家乐,做了“儒礼桃花源”项目。她开始从事农家乐服务员。据其本人讲,当时农家乐生意非常好,经常有很多人来这里玩水,觉得这里空气好。当时有50多间客房,她们12个服务员有时候都忙不过来。有些客人喜欢到农户家吃饭。农户自己养的鸡、鸭、蔬菜。早期农户都不懂经营,客人来吃饭都不会标价,让客人随意给,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当时每个月也没有什么固定的上班时间,有事跟老板说一声就行。每个月有几百块钱,跟出去打工差不多。好多出去打工的人都羡慕,挣得多还可以在家照顾小孩。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部署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升级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巴马各项产业也在进行升级打造。围绕赐福湖,2015年6月广西旅游投资集团开始投资建设巴马赐福湖君澜度假酒店。酒店就位于达西屯,整体村民搬迁改造,儒礼桃花源景区也一起并入酒店范畴。整体改造给村民生计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所有村民都已经不在“务农”,每家除了保留一点口粮田以外,所有的土地都以入股的形式变现。中青年村民部分外出务工,大部分在酒店就近工作,少部分村民靠运输和散工生活。生计的转型也在改变着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态度。
案例3.达西屯村民,李哥
汉族,48岁,小学文化水平。据其本人口述后整理:2015年政府统一征地,将我们全部土地、房屋打包租给广西旅发集团开发度假酒店。酒店成立以后,本屯年轻人有文化,愿意在酒店做工的,酒店统一培训录用。酒店有200多员工,达西屯就有将近30人。我本人年纪大了,酒店本来不想用了,但是考虑我在原来农家乐工作时间很长,便继续录用了。我感觉开发非常好,就是因为2010年开发项目,政府才把路修好了。现在去巴马县城非常方便。原来达西屯是平林村最山的屯,也是最穷的屯。现在开发,统一征地以后,每家都获得了补偿款,还有工作可以做,成了平林村最好的屯。
我觉得现在有工作就做,等酒店不要我了,就交农村养老金。现在对生活很满意,就是觉得两个小孩读书不好,非常着急。大儿子已经不读书了,小儿子学习成绩又不好。未来自己没有什么打算,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在家帮带小孩。我没有进城买房的打算,觉得在村里挺好,也不希望小孩去城里生活。只希望酒店能够生意好,即使不给他们分红,也希望客人多多的,这样我们觉得很安心。
(三)敢烟屯的旅游发展与生计改变
敢烟屯,亦称甘烟屯。传说敢烟屯周边群山山洞常年外冒白烟,屯子烟雾缭绕,宛似仙境,以此得名“敢烟”。该屯清代有个村民,名邓诚才。自幼习武读书,年轻时入伍,曾参加过中越边境抗法战争,屡立战功,封为战将。告老还乡以后,他的捐资助学、修路修桥、照顾孤寡等义举广为流传。广西提督学院又称“学政”,系由皇帝直接任命,派驻地方负责监察一省学务的最高长官。“学政”负有弘扬礼教、匡正风气的责任。学政将邓诚才的义举报给皇帝,清朝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为了旌表耄耋老人的仁德范举,树其为乡里楷模,匡正民风,于1898年11 月钦命广西提督学院为邓诚才老人题赠“惟仁者寿”寿匾。该匾长135厘米,宽53厘米,由一整块红木雕琢而成。牌匾两边用铜线做花边护住,中间有木雕玫瑰花朵,朱红底色,匾内阳刻“惟仁者寿”四个大字,字体丰满,笔法遒劲;大字上方有一印章,中间满文,两边篆书 ;匾的右侧有一行竖写小字 :“钦命广西全省提督学院冯为。”左侧一行小字是 :“皇清光绪戊戌年仲冬月旦耆民邓诚才”。该匾一直保留至今,已经成为巴马寿文化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游客都会慕名而来,瞻仰此匾。
依托邓老的故居和长寿文化,邓勇康(邓老的六世孙)2010年建立“仁寿山庄”,重新修复邓诚才故居,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民族元素,有民族小吃、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技艺展示等。仁寿山庄成为平林村第一个景区,也依托巴马旅游的快速发展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2012年“仁寿山庄”改为名“仁寿源”,成为以养生、旅游为主题,兼容餐饮、娱乐、购物等一系列大型休闲的度假山庄。
案例4.敢烟屯村民,邓哥
40岁,汉族,早年外出创业,1995回家乡投资兴办农家乐。2011年打造仁寿山庄,目前是巴马唯一的人文旅游景区。当初做仁寿山庄主要是跟旅行社合作。巴马旅游火了之后,主要是去百魔洞和长寿村,全县还没有基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表演场所。我当时就做了歌舞表演、民族小吃。当时就是依托“寿源文化”。山庄的模式很成功,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有30多台大巴车来,一天接待游客差不多1000多人吧。我这里的员工主要是本村和附近邻村的,好多都是亲戚。年轻的就表演一些歌舞、做前台引导、土特产销售。上年纪的就打扫卫生,帮做民族饮食之类。他们平均月工资有1500--2000块。整个山庄有57个员工。
案例5.敢烟屯村民,邓姐
63岁,家里一共六口人,自己和老公都在寿者源山庄做工。自己在山庄做些打扫工作,主要是做本屯的特色食物土月饼,每天下午四五点游客多时在山庄切月饼,让旅客尝月饼。也会做些三角粽。但土月饼的制作很麻烦,也是本屯的特色食品。老公在山庄做门卫。儿子媳妇出去打工,还有一个快上一年级的孙子和更小些的孙女。我从山庄开发时就在山庄中做工,做了大概快十年了。山庄里有本屯的50个人在里面做工。家中起有两层半的楼房。每年家庭收入有5万多,起房子、养孩子都是靠这些。基本没有农活,就是种些菜、玉米自己吃。
山庄的发展也带动了敢烟屯农家乐的发展。2016年敢烟屯仁寿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该项目由政府、企业、村民联合打造,依托仁寿源的景区优势,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及广西民居风格特色的农家旅馆“仁寿乡舍”。与传统的农家乐或者乡村民宿不同,企业投资1000余万对村里的道路、大门、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房屋外面进行了装修和改造。农户向银行贷款,统一按照标准装修自己的房子,以房子的形式入股。企业统一经营,向入股村民按照房屋数量提供租金,村民负责接待游客和房屋清洁工作。该做法既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又可以保障村民有稳定的收入。现在敢烟屯又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打造“综合田园体示范”,建有蔬菜瓜果采摘体验园、花卉观赏、休闲步道、娱乐区等。依托仁寿文化,敢烟屯建立了景区+住宿+休闲体验的全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村民增产增收,返乡中青年越来越多。
案例6.敢烟屯村民,邓哥
45岁,高中毕业,已婚,妻子在县城务工,一儿二女。早年务工,在顺德做了17年。2016年回来,联合农户发起做康养公寓。做的缘由,首先是有政府的提议,最早有几家,那时候政府给补助是每家2万块钱。那时候经验不足,住宿的少。2015年的杨林书记给了我们很多点子。给的点子有效果,带来了政府的资金,指点了方向。入股合作社的客栈,都是要受我们这边协调,不允许私下接游客。每个房间定价是一样的,但如果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坚决不允许入合作社。目前一共是30户,硬件做好后,由合作社统一来管,打扫由专人负责。按季度给户主一间一个月400块钱。我们村目前没地了,全部流转了,基本没有务农的了。
(四)平林村的旅游发展规划与村民生计发展
基于达西屯和敢烟屯现有的乡村旅游基础,以巴马国际旅游的定位为参考,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对平林村未来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推进。在其规划中,政府通过开发养生风味美食、长寿主题民宿、乡村农家乐、自行车骑行、农事体验、水果采摘等为核心内容,打造“食、行、住、游、购、娱、养、闲”为一体的旅游扶贫业态,形成生态型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石漠化循环经济等主导行业。政府采取“景区+协会+农户”的模式,保障农民有“租金、薪金、股金”,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农民将摆脱传统务农为生或者打工为生的生计模式,走向“职业化”,变为酒店的员工、农家乐的老板、民宿经营者、生态果园种植者、农产品加工服务者、休闲活动经营者等。
结 语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增产增收、摆脱贫困的可靠方式。广西原有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随着交通完善、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品牌打造、文化宣传,引导资本下乡,推动企业乡村创业,形成广西乡村旅游品牌大发展。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乡发展需要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富裕。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生计转型。只有改变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农业种植,从事较高回报的服务业、种植业、加工业,才能带动更多人才来村创业,才能引领更多人才返乡工作,才能改变贫困村民的生活。
从巴马平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村民生计转型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依托特有景观和知名文化,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时间,需要从简单的农家乐向景区景点甚至全域旅游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发挥重要的扶持作用,积极的资金支持引导产业逐步升级。
乡村旅游中的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拥有者,旅游的发展要有效地保护村民的既得利益,要保证村民的自然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合理变现能力。同时村民也要积极参与生计转型,提高学习意识,积极参与各类职业培训,增强创新能力,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增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