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对策
2020-03-14张慧荣唐东升
张慧荣,唐东升
(南宁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
学习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及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正确的学习观是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继承、借鉴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学习思想、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关学习问题的经典描述。正确的学习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正确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正确的学习观为大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内容及怎样学习,通常表述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一)学习的目的
大学阶段是正确学习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如何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都需要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起步。 学习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探索奥秘。要立足现实、求创新,要打牢基础、勇于创业,而最终落脚于改造世界。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更应该惜时如金,勇于担当,把握机遇,奋发图强,勇于探索知识奥秘,不断翻阅知识的新篇章。读书是学习的一种途径,而应用及实践是学习的目的和落脚点,大学生要善于总结课本知识,努力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这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的学习是应用及实践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应用便是无稽之谈。没有理论的应用,没有实践的检验,无法证明科学理论知识的真理性,无法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鉴于此,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应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将自身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学习的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既是民族复兴进程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成为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1]295大学生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学会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正视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新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思结合,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2.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大学生应懂得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铭记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积极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早日实现。3.全面拓展知识内容,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大学生要在专业化上下功夫,不仅要用广泛的知识武装自己,而且要注重拓展自身研究的深度。
(三)学习的方法
1.唯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要注重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激励作用,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才能好学乐学。兴趣是一种向导、一种催化剂,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才能为学好、学成奠定基础。2.贵在坚持。坚持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收获理想效果的,需要具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胜不骄,败不馁”,不断积累知识,才能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飞跃。在知识面前,任何投机取巧的方式只能自取其辱,只能是原地踏步,毫无意义。3.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要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学通、学懂、学专理论知识,也才能进一步检验理论知识的真理性问题。新时代呼唤创新,而创新不是凭空捏造的,需要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关联、发现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与完善。4.注重个体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古往今来,所有理论知识的来源都是实践,实践是任何理论及知识体系的源泉,没有实践无法证明认识的正确性,没有实践无法认识事物。要自觉地反对本本主义,学会质疑理论的正确性,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发展及与时俱进。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观现状剖析
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核心要务,而学习观是影响学习的首要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成效。新时代大学生总体的学习观是积极的,是健康向上的,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愿望,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但也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观还存在着一些偏差,需要高校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教育与引导。
(一)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淡薄
大学与高中相比,没有晚自习、没有早自习、没有补习班,具有足够充裕的空余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然而,大一的学生,刚经历了高考,乐于享受放松却因不习惯大学生活的“自由”而陷入迷茫、困惑之中,一年时间转眼即逝,自主学习却还没有提上日程。大二的学生,又因习惯大一的轻松及考试的突击,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得过且过。大三的学生日渐感觉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逐步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开始自主投入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规划剩余的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因忙于考研、集中实习或自主实习,忙于毕业论文而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遗憾大学生活的随波逐流,后悔时间的一维特性,但已无济于事,失去了便结束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淡薄尤其体现在低年级,集中在大一、大二,本该利用充裕的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在自习室冥思苦想,在实验室埋头苦干,在实践中探索奥秘,但一些学生却把这些时间浪费在碎片化的朋友圈中,消失在喜怒哀乐的追剧中,埋没在眼花缭乱的购物中,消耗在龙争虎斗的游戏中。
(二)大学生学习的创新性不足
当前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一部分大学生仍然以应试心理为主,以接受教育为主,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意识。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完成率太低。现在部分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够2分的创新创业学分,但是直到大三下学期仅仅有60%的学生能修够学分。2.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强制性。部分高校设置了第二课堂学分,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参与率并不理想,很多情况是强迫性地参与第二课堂,勉强完成学分。3.大学生创新创业及“互联网+”项目的报名积极性不高,完成质量较差。学生不能踊跃报名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互联网+”项目,不是自己找教师指导项目的申报,而是教师督促学生积极申报并定好题目由学生来选题。且一些学生的国家级、区级项目立项后都不能积极主动完成,不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得过且过,使得申报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与意义。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及动力,没有创新,谈何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学习的兴趣,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愿,才能形成发展的原动力。
(三)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动机较强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有些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存在功利思想,务实性特点明显。第一,在课程学习上,重视专业课的学习、重视对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的学习,无视教师的辛勤耕耘,一心做低头族、码农,与周公博弈。第二,在选修课上,往往盯着学分选课,选一些容易完成的科目,选教师打高分的科目,而忽视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经调查,选课人数最多的,往往是教师布置任务少、考试分数高的科目,而对文理知识互补等因素考虑甚微,忽视了选修课设立的初衷。第三,在考试上,往往是考试前一到两周的突击,60分万岁的旗帜不倒,无视专业知识的基础性,无视公共课的互补性,无视实践课的见习性,一味追求通过即可。在功利性价值观的诱导下,这些学生目光短浅,不能将民族重任与自我责任结合起来,没有主动承担历史使命与责任的意识,唯分数而论,为毕业而读书与学习。
(四)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薄弱
意志品质是学习的精神支柱,然而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为薄弱的意志特征。1.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些大学生没有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没有目标、缺乏动力,往往为了期末考试、为了学分等而学习;一些学生心血来潮时就勤奋学习,新鲜感一过就把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什么是学习。2.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面对补考、重修或偶尔的挫折,便放弃了学习的勇气,一蹶不振,甚至有些人因为挫折而产生自卑、压力重等过多消极情绪而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休学调整。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就如同网络生活一样,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态度、碎片化的方式,盲目地从众,缺乏恒心、缺乏毅力、得过且过。网络快速发展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便捷化的网络生活却为一些学生的投机取巧提供了便利,复制粘贴便是一份作业,他们忘却了学习的源泉在于刻苦钻研,在于苦思冥想,态度是获得的基础,没有端正的态度怎能获取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对策
大学生在学习时,既要突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对各个领域知识的拓展;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吸收,又要侧重于向实践领域学习;既要向专家学习,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既要学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又要吸取国外之精华。
(一)勤奋刻苦,当仁不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是成就梦想的源泉,大学生应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勤奋刻苦,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学习稍有放松,就有可能落伍。只有时不我待地学习和实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科学知识储备,才能胜任肩负的责任,才能把工作做好。不仅要读书,更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2]205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改革创新、知识更新周期快的大背景中,要有才干不足的紧迫感,要自觉养成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努力探索的学习精神。1.量身定制学习目标,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一新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努力适应大学生活,把握大学学习规律及特点,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要将慕课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慕课具有普遍性、广泛性,而日常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讲解,两者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就会有前进的不懈动力。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时间是学习目标实现的必要保障,大学中充裕的课余时间为学生合理安排自我作息提供了基本条件。每位学生要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好空余时间,避免把黄金时光浪费在不规律的作息中,消耗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随时跟进学习进度,勤学乐思,充实大学生活。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个人梦想与祖国梦紧密联系。树立梦想、勇于追梦,从学习起航,夯实基础知识,刻苦钻研,融会贯通,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夯实基础,勇于创新,树立继往开来的学习理念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要勇于做祖国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创新是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既需要超前的意识,又需要突破性思维;既需要理论功底,又需要实践的经验;既需要勇于尝试,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力。1.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大学生要在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乐于突破俗套、注重求异,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2.夯实创新基础,打造创新机遇。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领域,突破常规束缚,努力打造创新机遇。创新机遇的获得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实践背景做基础,而无视或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是无法胜任创新重任的。3.在创新实践中探索,锤炼坚强的创新意志。实践是检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唯一标准,创新工作是艰辛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创新工作中,把握机遇,锤炼意志,勇于投身于创新的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争做创新工作的生力军。
(三)克服功利,自我反思,树立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
学习方法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1.要注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在不断积累及拓展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探索及工作之中,及时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2.勇于突破理论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在努力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更应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来获取真理,拥有技能。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推动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构建。3.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功利思想。兴趣是学习的向导,是成效的催化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克服功利的学习思想,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合理评估自身的优势劣势,不断挖掘自我的学习潜力。大学生在自我反思过程中,要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排除自卑心理,不断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勇敢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锲而不舍,融会贯通,树立坚持不懈的学习理念
学习是一个持久性、持续性的过程,大学生要养成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3]1721.面对成功,不要被一时的喜悦冲昏头脑;面对失败,不要被偶尔的失误而一蹶不振。学习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刻苦钻研,摆正心态,勇敢地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洗礼。2.融会贯通,拓展知识领域。自觉养成惜时如金,孜孜不倦,融会贯通的学习态度。既要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博览群书;既要专研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实践技能;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学习传统文化,又要学习西方文化。3.坚持不懈,扎牢学习信念。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对学习的坚持及信仰,坚持不懈,刻苦拼搏,扎牢学习信念,努力迎接各种学习的挑战。任何幸福都来之不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为之拼搏及奋斗。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这种准备就是拼搏所带来的机遇。大学生要勇于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勤于思考、磨炼意志、敢于挑战、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将使命担当内化为自觉,外化为行为,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不断开拓人生新篇章。
结 语
大学生正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要把握学习的精神内涵,拥有高尚的学习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学习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刻苦钻研、融会贯通,将自身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以便在未来肩负起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