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废嬗变 自成特色
——《中国学校军训百余年发展史》评介

2020-03-14孙泽文

高校社科动态 2020年4期
关键词:军训学校

孙泽文

(荆楚理工学院 院校发展研究所,湖北 荆门 448000)

陈晴教授新著《中国学校军训百余年发展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了。该著以时为序,触类引援,漉沙沥金,拾遗补缺,从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描绘出我国学校军训百年发展的宏阔画卷,阐释其各个时代的不同内容与特征。在理论切入、价值阐发和研究方法上均具有开拓之功,可谓“兴废嬗变,自成特色”。笔者研读再三,感慨良多,在此,从内容与特色的维度略加评析。

一、兴废嬗变,传承中华尚武基因

该著开篇就勾勒出学校军训粗略的演进轨迹。军训源自夏商周,夏时就出现军训。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学校雏形的“序”为教练骑射的场所,“校”即用木栏围起的养马驯马处,可见,学校教育初期就与“射御”联系紧密。尽管那时倡导“文武双修”,但“戎”更重乎“文”。各级学校都置有“射”和“御”之类课程,并成为教学的主要科目。

商承继夏的教育体制,除“射御”之外,还以“田猎”来娴习征战技艺,尚武之风日甚。周时无论大学和小学,军训主要内容为“六艺”中的骑射,也有队列操练,还涉及“六德”内容。春秋战国时增加一些“以为戏乐”的成分,军训逐渐演变为脱离实战的套路表演。至秦汉,兴六经,统治者将军训置于学校外,学子只能弃武从文。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文武分离”,文人专习言辞,空谈性理,学校军训基本废弛。明、清统治者虽能汲取前朝教训,再度重视军训,但由于崇尚清谈,加之实行科举取士,士子多沦为“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学校军训终归昙花一现。导致近代武备渐弱,外敌入侵,割地赔款,使国家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窘境。

该著在探源溯流中揭示出一个规律:任何国家无论经济、文化多么繁荣,若忽视学校军训,国家就会武备孱弱,从而滋生外患而陷民族于危机之中。因此,必须时刻居安思危,凭借学校军训传承民族的尚武基因,将年轻一代培养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勇士,以形成护国之基。

二、抵御外辱,实现民族救亡图存

近、现代学校军训发展是该著研究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发起侵略战争,使民族不断陷入危机中。为“师夷制夷”,清政府相继设立一些新式学堂,并颁布“五项宗旨”,将兵操、体操等科目列入课程,“每周令学生习兵式体操2~3小时”。为启民智、鼓民力,将传统内容和西方操法理论相结合,建构出较完备的军训课程体系。

中华民国成立后,学校军训未随清朝灭亡而消失。为摆脱外敌侵略与压迫,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将“军国民教育”列入教育宗旨,并训令各校要求学生在体操、兵操之外开展各种运动,以勇健为荣,强体尚武,助益国家争存图强。1933年蒋介石下令军政部与教育部:高中生军训不合格不得投考大学。当时军训划分为学、术两科,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和防空常识等;术科有弹药射击、测图实施和夜间演习等。军训课程不仅增加时数,而且内容极为丰富。抗战时期,各省教育厅设军民军事训练委员会,注重培养学生平时服务社会、战时服务战争技能。要求高校训练重在战斗指挥,中学要求能担任搜索、警戒任务,小学童子军实施救护、通讯和侦探训练。目的是增进体质体能、掌握杀敌本领,涵养服从、负责与耐劳诸品质。内战时,国民政府自顾无暇,学校军训则无果而终。

该著认为,晚清与民国的学校军训虽然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都是以国防军事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军事和体质训练,使其具备军人智识和风范,能够在国难当头时自觉凝聚成民族命运的共同体,抵御外辱,共赴国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血肉筑就钢铁长城,实现民族救亡图存。

三、强心健体,培育文武兼备人才

解放初,学校军训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1955年冬季起,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成为首批军训试点,全国14所高校实施了21种军事专业课的训练,还有127所中等学校也成为试点学校。60年代初试点高校已达38所之多,重点培养预备役技术军官,这对国防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革之际学校出现了“以军训代替体育”的偏激做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军训得以恢复。1981年中共中央颁发11号文件,要求高等学校把军训纳入教学计划,不少学校立即恢复军训。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兵役法》,国家以法律形式推进军训规范化。1988年全国高校训点单位增加到143所。进入新世纪,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军训成为高校本、专科和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军事地形学、兵种知识、编队、射击等。近年来,国家分别在上海、天津等地组织了四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各校新增“模拟军事演习”“女子防身术”“反恐围剿战术演练”等挑战性项目,既注重科技含量,又趋向实用,以协调品格、心智和行为,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201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出台《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高度为学校军训确立了新的历史定位,确立军训发展新目标为实现全要素、多领域与高效益的军民协同发展的格局。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军训成为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单纯的战备教育转型为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立足强心健体,立德树人,激发爱国热情,磨砺坚韧意志,增强纪律观念,培育文武兼备人才,为人民军队输送高素质预备役军官与后备兵员。

四、追踪求索,史论结合自成特色

该著将学校军训百年划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设有古代学校军训的历史回眸、晚清“军国民教育”的兴起、民国前期学校军训制度肇兴、民国后期军训的强化、建国后学校军训的强化等章节。在相关理论的观照下,将内容和特色贯通一体,映现出学校军训兴废嬗变的历史轨迹,揭示其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该著在内容组织上更具特色。其一,注重融入深层的社会文化结构,善于对相关内容予以精辟概括。譬如,把学校军训特征归结为,政治主导性、社会需要性、文化传承性、智者主动性和地域差异性等;其二,为避免碎片化,把相关政策、实施目的、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式等慎选为类,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加以系统论析,形成合理的逻辑框架;其三,走出宏大叙事,着力局部考索,以小窥大,探幽发微,体现宏观论述与微观示例完美结合。如,在湖北学校军训的历史名片中详细介绍武昌文华大学“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武汉高校“学生军训名录”和“战时军训团”、余家菊刊发《学校军事教育问题发端》一文、恽代英关于学校军训的论述等。

除上述特点之外,《中国学校军训百余年发展史》一书既擅长史料铺陈,又注重论述的精辟,将史料性与逻辑性融为一体,使全书不流于相关资料的汇编,更非其他著作的注脚。在长镜头的厚描中善于辩证分析与阐发其思想价值,充盈着军训百年的“历时性”和“沧桑感”。

学校军训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有关研究却极为少见。陈教授在缺乏相关研究参照的情况下,深入阐释学校军训百年嬗变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堪称视野宏阔,思想深邃,不仅映现出几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为探索未来学校军训的发展与变革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而且有助于认识学校军训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贡献,使之逐步上升为国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战略。

猜你喜欢

军训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军训是种怎样的体验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