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研究与展望*

2020-03-14张国茹

高校社科动态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张国茹

(华北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治理地位凸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推动了学术界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研究,推动了生态治理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存在进一步开展研究的空间。

一、思想渊源: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理论根基。万健琳认为,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1]刘海霞、胡晓燕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人类依赖自然界生存和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2]龚天平、饶婷认为,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观,人与自然是双向互动、共生共存的关系。[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提供了文化土壤。万健琳认为,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1]刘海霞、胡晓燕认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文化渊源,道家、儒家等思想都强调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历史上提出的生态治理思想是直接思想来源。马洪建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有计划的生育”论断和兴修水利思想,邓小平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环境法治化制度化思想,江泽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及重视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胡锦涛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为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4]

西方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养分。万健琳认为,西方生态哲学将自然看作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形塑了有机论、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基础和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延续了这种生态思维和基本理念。[1]

(二)历史逻辑

是对全球环境风险浪潮的回应。邬晓燕认为,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和环境风险后果在全球蔓延,要求中国更积极主动地承担生态治理责任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国家生态责任。[5]

是我国生态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唐鸣、杨美勤认为,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与要求日益提高,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6]

(三)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生态治理实践奠定了基础。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生态治理实践,由表及里,由被动变主动,使生态治理不断深化。任玲、张云飞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1978-1992年重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1992-2007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2012年,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7]5-118邬晓燕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治理的历史变迁,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政策起步、政策推进到制度建设的重心转换。[8]

习近平主政地方时的生态治理实践积累了经验。习近平在长期的地方执政过程中,较早地开展生态治理实践,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汪燕、任铃认为,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是在其长期从政执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9]

二、丰富内涵:治理理念·治理路径·治理能力

(一)治理理念

生命和命运共同体的治理理念。张云飞、李娜认为,习近平提出的“山水林湖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和系统方法论,为我国生态系统治理指明了方向。[10]孙要良认为,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自然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四重内涵,超越了机械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西方共同体观念。[11]张凤认为,面对全球生态治理困境,习近平积极倡导构建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与全新路径。[12]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郭永园认为,习近平提出人民中心的治理理念,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治理,共享生态治理成果,体现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和中心地位。[13]姚翼源、李祖超认为,“现实的人”“发展的人”“自由的人”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生成的内在逻辑,这也为治理策略的践行指明了方向。[14]

(二)治理路径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刘海霞、胡晓燕认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2]胡长生认为,有效的生态治理在根本上依赖于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安排,我们应当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益于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为促进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15]

推动改革创新。陈雪峰认为,改革创新是生态治理的动力,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以“创新”发展理念为牵引,坚持用改革的方法,不断推进生态治理的制度创新,形成了完备的生态治理体系,对于解决生态治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16]

实现系统协同共治。胡长生认为,生态治理过程的系统实践论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实践逻辑重点,生态治理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与整体观,治理客体是系统的,山水林田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治理主体是系统的,生态治理人人有责。[15]张云飞认为,习近平从空间维度提出了系列生态治理方略,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领土、领海和领空立体推进生态治理,系统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17]

(三)治理能力

提升党和政府生态治理能力。郭永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颁布有关生态治理的关键性制度,架起了现代国家生态治理所需的生态法治体系的“四梁八柱”,我国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得到了充足发展,生态执法和生态司法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13]任铃、张云飞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形成系统完备的生态治理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政保障。[7]124-135

提升企业和市场治理能力。郭永园认为,企业在生态治理中承担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职责,正如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需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3]汪燕、任玲认为,对国家和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的充分肯定并不意味着要用其取代市场以及其他手段和方式,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治理结构同样对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9]

提升公众参与治理能力。郭永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建章立制,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做出专门规定,规范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13]汪燕、任玲认为,我国的生态治理之路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动员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连续几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以身示范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作用。[9]

三、价值意义: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正义

(一)生产发展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全党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共同指南,更为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总体原则与价值遵循。[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张孝德、张文明认为,习近平所讲的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从根上进行生态治理的重大突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推动生态治理,既有应急治理,也注重根性治理。[18]

(二)民生改善

保护改善生产力就是保护改善民生。万健琳认为,习近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就是主张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诉求,进而增加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福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1]

提供生态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生态权益。马洪建认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公共产品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重要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安全的食品等公共产品。[4]

(三)环境正义

实现代内公平。龚天平、饶婷认为,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有着强烈的环境正义关切,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促进和维护人民的环境人权、实现环境正义。[3]

实现代际公平。龚天平、饶婷认为,习近平生态治理观中蕴含着代际正义的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当代人开展生态治理,代代相接,久久为功,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生态环境,实现代际正义。[3]

四、研究方向:凝练特色·聚焦创新·关注实践

(一)凝练特色

进一步突出生态治理特色。“生态治理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为目标,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以法治为保障,对生态环境进行整治、清理、修葺、美化的活动和过程。”[3]因此,研究中应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更突出治理的特色,厘清并清晰界定生态治理的概念范畴,为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研究奠定基础框架,使研究内容更加聚焦,研究深度进一步增强。

(二)聚焦创新

进一步挖掘生态治理思想创新点。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其新的时代条件、理论认知和现实关切,形成了其内在的理论框架和逻辑建构。因此,研究中需要更宏观的视野,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和新时代条件,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理清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理路,进一步挖掘这一思想的创新之处,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关注实践

进一步关注生态治理实践。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是对生态治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另一方面,着眼于现实生态问题和生态风险,关注人民生态关切和生态利益,以此作为思想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更需要人们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寻生态治理更有效路径。因此,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习近平生态治理观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照,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