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视域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讨
2020-03-14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黄伟萍
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黄伟萍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理论源深的“三严三实”是其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P381)这是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对安徽代表团指出的。“三严三实”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同样,对于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少数思政课教师“不严不实”的现状分析及根源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是对思政课教师从内心思想到外在表现的要求,是从教的根本。反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少数思政课教师存在以下不严不实的状况:
(一)虚
“虚”即虚伪,不真实,反映到思政课教学工作中,表现为少数思政课教师对职业信仰的缺失。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在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做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体现在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或学生提出的疑惑,不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少数思政课教师在践行“四真”方面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缺少真学——没有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表现:面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少数思政课教师没有研读过原著,用一知半解的态度和学识对待马克思主义,自然无法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无法作出准确的解释,难以产生理论折服力。此外,还有少数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思政课教师,自己半桶水,没有做到“真学”,却教学生“真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缺少“真学”,教师和思政课都难获学生认同。
根源与后果分析:一是入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求较低,各学科背景的人员都可调配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造成整体水平下降;二是有少数教师没能潜下心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缺少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他们抱着只要拿本教材去上课也能应付学生的心态从事思政课教学。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思政课教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解读社会现象,才能产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效果,理论也才具备折服力,达到让学生“真信”的目的。
2.缺少真懂——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
表现:有少数的思政课教师备课马虎应付,自己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章节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等都没有吃透,这种低水平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在重复中学政治课,索然无味,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难以实现,这种无效果的课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的不满和反感。
根源与后果分析:主要根源是这些教师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爱,也缺少对学生的真情及付出,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导致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采用应付了事的态度,教学效果欠佳也在情理之中。思政课教材是经党中央审定通过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权威教材,教材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和领会教材精髓,懂得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探究和分析学情,在解答疑惑时学生“信其道”。
3.缺少真信——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表现:一些高校的少数思政课教师对职业信仰产生迷茫,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发生偏移,他们认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样可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少部分教师讲课时对涉及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不但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剖析,反而夸大其词地加以渲染;有少数教师对学生投其所好,内容虽时尚,但遇到政治原则等问题却不敢旗帜鲜明地表态。上述少数的思政课教师已严重违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纪律和职业道德,无法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作用。
根源与后果分析:根本原因是这些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思政课教师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上好思政课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少数思政课教师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信,为了生存的需要选择了思政课教师岗位;或者他们改变了初衷,专业信仰发生了偏移。不管何种原因,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少真信的思政课教师,无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4.缺少真用——没有理论联系实际
表现:一方面,少数思政课教师缺乏“真学”,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背景,不能准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影响了思政课解疑释惑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有少数的思政课教师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喜欢照本宣科,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
根源与后果分析:根源是这些教师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缺少对“真用”的践行。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P815)现在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确立“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生活,邓小平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4](P382)。“真用”的前提是要摸清学生的思想症结,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等相关理论,诠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消除学生的思想疑惑。
(二)浮
“浮”即浮躁、不务实,做表面功夫,折射到思政课教学中,表现为少数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应付了事,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和欠佳的工作质量。反思思政课教师队伍,少数思政课教师主要存在下面一些不严不实的情况:
1.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
表现:有少数的思政课教师借口教学事务和科研任务繁忙逃避政治学习;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虽然参与政治学习,但抱着“走过场”的思想,没有深入研读和讨论。这种缺少“严于律己”流于形式的政治学习,由于缺乏实效性,导致少数思政课教师课堂上只能一知半解地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源与后果分析:根源是思想认识不足。作为党的方针政策宣讲者的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和深入学习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是上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不断学习,继续前行,才能紧跟时代。将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的少数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担当,缺乏与时俱进学习的习惯,也缺乏对思政课教师职责的清醒认识,是没有做到“严于律己”的典型表现。若是党员教师,则是缺乏党性修养。
2.思想道德出现滑坡
表现:少数思政课教师无法适应社会变革,迷茫不知所措,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价值取向不容乐观。表现为善恶不分,学术造假,语言粗俗,讥讽学生,上课迟到或随意调课,课外兼职影响教学,等等。这些教师的道德价值观已完全偏离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他们连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没有遵循,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根源与后果分析:根源是师德缺失。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突显了师德的重要性,育人先育己,作为思政课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基本要求,在践行中应做到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但在现实中有少数思政课教师因经不起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背离了师德要求,是师德缺失的表现。
3.教书育人未能履职
表现:少数思政课教师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大纲的授课任务,学生考试合格就达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这种把“教书”和“育人”分离的做法,导致对少数学生上课时出现的一些违纪行为置之不理;有些思政课教师也抱怨学生不好管理,却没有真正反思自己是否履行了教书育人职责;关心所有学生也是教师的职责,但因是合班上大课,课堂上有近百名学生,导致有少数思政课教师忽略中间层次的学生。
根源与后果分析:根源是欠缺育人意识。“育人”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是“育人”的“排头兵”。少数未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思政课教师,是一种失职的表现,他们应重新认识“教书育人”的内涵,把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
4.自身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表现:有少数思政课教师的自身发展也出现了问题。少数思政课教师因生存压力选择了思政课教师岗位,因缺乏对专业信仰的执着和真诚,久而久之容易缺乏职业自信,产生职业懈怠。加之外部的发展环境也不容乐观,有少数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待遇偏低、高强度的工作量以及晋升高级职称困难等因素都制约了教师的发展空间。若上述问题不能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排解,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疾病,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根源与后果分析:根源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专业信仰偏移、缺乏职业自信、教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是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坚守科学的信仰、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和加强心理疏导是思政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只有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二、思政课教师践行“三严三实”的“落地”措施
“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管党治党的精辟论述,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指引。“严”与“实”结合,既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诠释,也是对我党政治品格的传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思政课教师践行“三严三实”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对照思政课教师的“长、宽、高”标准,处理好“总开关”问题,解决好善为、正身、守规之间的关系。
(一)长度
思政课教师的“长度”是指擅长教学、各有专长,是“善为”的体现。思政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强调理论教学要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教育实效。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时俱进的广博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培养较强的洞察力,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现实热点、难点问题,言之成理,具备引领学生思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注重实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涵盖了“三严三实”中“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事求是”时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P25),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心接受才能产生教育效果,所以,远离社会生活、过于抽象的理论无法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前沿,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做到知与行统一的思政课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喜爱。
精湛的授课艺术。一堂好的思政课不但能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还能启迪学生思想,引领学生的人生方向,但需要思政课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师生在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等交流互动中完成教与学的活动,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种入脑入心的方式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
(二)宽度
思政课教师应有的“宽度”是指心胸宽广,为人宽和,自律、廉洁,是“正身”的体现。
海纳百川的胸怀。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做一名务实、包容的老师。具体来说就是爱护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耐心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联系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或建议,懂得反思,公道正直,襟怀坦荡,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只有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仰,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知行统一的道德操守。思政课教师就是要做一名严于律己、信念坚定、道德高尚、自律自省、正心修身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端正“三观”,以纯洁的德行感染学生,以表里如一的形象言传身教,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三)高度
思政课教师应有的“高度”是指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模范守纪律、讲规矩,是“守规”的体现。思政课教师的“高度”主要体现在对“四真”的坚守,这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真学”是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6]。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真学”的重要性,只有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原著,夯实理论功底,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提升自身的素养。
“真懂”是关键。只有对理论的真懂,才有政治上的坚定。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入脑入心,把握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研究和熟悉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吸收和理解;同时,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教育和影响学生,提高教学实效。
“真信”是前提。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P15)“三严三实”中“严”的意义价值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治追求之中。信仰坚定的思政课教师才能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做马克思主义捍卫者。
“真用”是核心。学以致用是“真用”的内涵。思政课只有与我国改革开放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深入探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社会现实,才能解开学生的思想症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实践者。
综上所述,“三严三实”既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管党治党的精辟论述,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8](P9)。肩负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戴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用科学理论和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做一名政治可靠、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专业精湛的大学生真心敬佩的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