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0-03-14黄咏娜
黄咏娜
文/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人格魅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篇著名诗人、词人的佳作。但是由于中职生语文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等原因,古诗词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换为主动式求知,由被迫背诵转移至乐而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郁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有效引导与帮助,才能够使学生乐学、好学。
一、当前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过于狭隘,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当前中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古诗词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采用讲授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普遍认为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不需要对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鉴赏,此种错误观念严重影响着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滞后,缺乏师生互动交流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解答能力培养,却忽略了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也难以深入挖掘古诗词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无法领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精妙匠心之处。因为大部分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创新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再加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交流,只是重视经典词句的阐述和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分析,难以有效展示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也无法带领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精妙语句,所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生学习兴趣较低,难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当前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即使有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以有效掌握古诗词学习技能,导致学习目标混乱,出现课堂松散、学习气氛沉闷等现象,难以构建高效课堂氛围。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具体对策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结合素质教育标准要求,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一)有效结合注释,体味古诗词的历史内涵
注释作为课本内容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解释和说明,它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古诗词注释,学习古诗词的人,时常要通过注释来理解难词难句,注释是古诗词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注释还有交代文章写作背景、介绍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分析文言句法知识等功能。正因为注释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注释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水平。
很多古诗词里都“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古诗词文情隽永,含蓄深刻。例如:辛弃疾所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运用了五个典故,学生通过对注释的学习,就能清楚“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指三国时东吴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的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所说的是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急于建功立业,反遭惨败这一历史事件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结合历史典故讲故事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体味历史内涵。
(二)积极开展诵读,体味古诗词的音韵美
古诗词讲究音韵声律。诗人、词人通过一定的字词进行押韵、形成节奏,使诗句、词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其中诵读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让学生充分体味古诗词音韵美的方法。古诗词的诵读要有感染力,就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这就需要教师在读透文本后进行指导。
例如:《诗经》二首中的《采薇》是一首表现戍边生活的名篇。诗歌的前三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歌咏,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停顿读出当中鲜明的节奏、回旋跌宕的旋律,反复诵读,学生便能体味当中的音韵美,并且能感受到戍边士兵艰难的军旅生活以及思家盼归的急切心情。
又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可采用逐步深入的诵读方法。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初步感知作者情感变化。然后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带动学生共同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并适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悲伤——欢乐——激愤——狂放”的复杂情感变化。继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深切体会诗歌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最后,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配乐朗读比赛,感受李白笔下黄河的雄浑气势,感悟李白的浪漫情怀及豪放洒脱的诗风。
(三)合理借助多媒体,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当前,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快速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让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班级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首先通过观看《品读》栏目对于该词的解读,学生快速地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词的大意,并且通过主持人的范读,初步体味此词的意境美。然后再播放哀婉缠绵的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细细体味作者离愁别绪。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美,下发同学分组讨论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雨霖铃》意境图的任务,要求表现作者“伤离别”的情怀。以画代讲,让学生在绘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在绘画中,同学们分组学习,积极讨论入画意象以及人物情态,但发现有的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诗歌意境,画出的背景艳阳高照,人物兴高采烈……经过逐一引导,点明本词是在清秋时节,有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情愁绪。最后同学们画出了贴近词意的意境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最后是对各组作品做点评,让同学们结合图画,进行解说,以深入理解诗歌意境。结合专业特色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容易地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也使专业特长在语文课上得到有效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改进和创新,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