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2020-03-14刘红丽

广东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归属感班级教师

刘红丽

文/中山市建勋中学

班级归属感就是指学生对所在班级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接受、认同和执行程度,主要体现个体对班级的依赖和依附程度。一个班级是否可以真正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班级是否成熟,而班级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班集体成员的归属感。

一、学生归属感缺失的表现行为

1.学生在班级沉默寡言

一些同学在班级中沉默寡言,孤独寂寞,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小领域里,极少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也极少参与课堂活动,课后更是将自己封闭在小空间中。这样的学生因为长时间沉默与安静,以至于被老师和同学忽略,成为班级里的隐形人。

2.学生对班级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一些同学对于班级的人和事持冷漠态度,做事我行我素;对班级的荣誉和成败更是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在平时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表现出被动和不屑。不管是课上还是课后,这些同学只专注于自己喜欢或认同的事物,在他们的眼里,班级观念淡薄和模糊。于他们而言,自己只是班级的客人,是一个局外人。

3.学生对自己自暴自弃

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我们还可发现一些同学自暴自弃,摆出一种破罐破摔的心态。这些学生出现这种状态,也正是由于内心的渴望没能得到班级群体的认同和接受,进而丧失了班级归属感。

4.学生一味地沉迷网络

有些班级的学生因为在真实的班级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不得不一味地沉迷于网络,在虚幻的网络中寻找精神寄托、扮演自己渴望的角色。这是由于在虚幻的世界里不必遵守现实社会的规则和约束,不必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沉迷于网络的同学,长期生活在虚幻世界中,就会导致他们价值模糊和情感的进一步缺失。

二、导致学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我角色的模糊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不管是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是由初中升入中职,面对着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和新的学习环境,可以说一切从头开始的现状,他们感到相当陌生,于是内心就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迷茫感。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与老师相处,怎样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怎样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班级中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等。在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答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对学校、班级产生恐惧感和反感,在行为上表现出疏离集体、封闭自我,出现归属感的缺失行为。

2.教师对学生关怀不够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承担着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和高压力的成绩竞争,于是他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不够,进而忽视学生在班级中出现的消极行为,没能发现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更不曾意识到班级归属感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日常活动中,一切均围绕着让学生的成绩得以提升,重心更多地放在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而不是营造一种民主、全纳、向上和团结的班级氛围。那些成绩一般、对班级缺乏归属感的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关心不够、关注不够,进而产生归属感的缺失。

3.社会文化环境不佳

从社会角度而言,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提高,学校的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学生在学校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原本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于是受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在无规则和无约束的虚拟环境中尝到了甜头,进而形成了更加孤僻、自闭的个性,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反学校、反班级的心理倾向。

三、培养学生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1.关怀信任学生,深化师生情谊

研究表明,当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的良好形象时,学生们就会有一种归属感并且会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基石,也是老师培养学生归属感的第一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时,要注意采用以下方法。

(1)全纳关怀,培养学生的自信

全纳关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提倡教师要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对那些遭受同伴排斥的、有很重负担的学生,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他们安全感和稳定感的重要源泉。这是让他们喜欢班级的开始,也让他们感到老师很重视他们。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养成教育,提倡“人权、民主、平等、合作”,反对对学生“歧视、排斥、分类和标签化”。教师要认识到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学习上有天分,有的在体育方面出类拔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热情开朗。所以,为人师者要从关爱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集体里获得平等、获得自由,进而渐渐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2)尊重信任,赏识学生的优点

学校相对来说是个大环境,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又代表一定权威的是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技巧。第一就是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慢慢建立起双方的信任感。第二,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要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去相互了解。第三,要学会赏识,多看到学生的优点,让优点带动缺点改正。

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的权威,大部分学生在与老师相处时会感到拘束。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妨采取“自我暴露”的方式,比如,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情况、爱好、空闲时间的娱乐方式等与学生交流,从而让师生之间找到更多的话题交流,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将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班级中,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

2.学生参与管理,强化角色意识

教育家魏书生说:“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发动全体学生参加,让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合作。在师生共同努力的良好班风中,学生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班级的被管理者,这是让学生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条件。

(1)班干轮流,责任约束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实行班级管理责任分工、班干部轮岗等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负责班级当中的一项工作,为学生提供发挥自身管理能力的舞台。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让班级当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没有没人干的事,没有没事干的人”,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每位班级成员都“心有所属,心有所依,心有所想,心有所向”,自然就形成了班级的归属感,团结向上的班级风貌就形成了。

(2)小组合作,温情感染学生

心理学认为,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使个体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而害怕被群体冷落。因此,小组合作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被群体接纳和关注,从而让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在班内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有利于创建具有归属感的班级。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训练项目等情况自愿进行异质分组,选出组长,并给小组个性化命名。全班共有八大小组,每组4人,一个组长负责,一个副组长辅助,全面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成绩,期末评选“最优秀学习小组”“最勤奋学习小组”“进步最大学习小组”“最团结学习小组”“最认真学习小组”。另外,小组之间要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性竞争,比如,让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名确定组名含义、口号、组训、组歌、组徽、组花、成员介绍、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等,小组合作完成PPT,最后利用班会课进行小组文化展示交流;同学们学唱班歌、举行组歌PK大赛等。最后,班级的日常工作都通过小组方式来管理,小组间良性竞争,进一步促进班风和学风建设。

3.精心组织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极强的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他们就会因为冲动的情感而让自己的理智土崩瓦解,进而在冲动之下做出伤人或自伤的事情。为此,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找到肯定自我价值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组织主题班会

师生可以共同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挖掘班会活动中隐藏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集体理念和价值认识上达成共识。比如:召开“榜样的力量”主题班会,以身残志坚的力克·胡哲为榜样,以校友“百米飞人”苏炳添为榜样,以身边的同班同学荣获“第三届天润物流奖学金”的刘思琪为榜样,同时表扬荣获学校“单科成绩优秀奖”和“全勤生”的同学,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

再如,针对班级学生信心不足,害怕自己不能成功的现象,召开“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以师姐“清华妹妹”陈佩君梦想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只要拼搏就能实现心中的梦想,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一片光明,不要灰心丧气,记住我们的班级理念:“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

我班三年来开展了以爱国、梦想、诚信、感恩、安全、友善等为主题的系列班会,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教育,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的形成,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使学生在尊重和鼓励中培养创新情感,在创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的后进生,在主题班会的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创建优秀的班风和学风。

(2)组织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借助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如:集体劳动、班级读书会、亲子活动、成人礼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集体作用,进而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集体意识的增强。

比如,在班上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在班内开展小组“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每月评比“读书之星”,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加强阅读,提高写作水平,拓宽视野。又如,策划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爬山、野炊、烧烤,让学生学会尊敬父母师长,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勇于积极承担责任,强化集体意识。再如,给班级过生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强调集体的概念,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要关心班集体,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3)组织竞赛活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和市、省开展的各类竞赛活动,都鼓励学生热情参与,告诉他们“试试你就行,争争你就赢”。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求班干和团员都必须参与,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代表学校外出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爱校教育。例如,学校的五一和国庆创新作文竞赛、阳光之星、市中职学生电脑竞赛、省“文明风采”大赛、市团委手抄报比赛,我们都是“有赛必参,有参必赢”。

另外,我班还举办班级歌王争霸赛,让学生有展示才华的平台,学会公平竞争;举行班级诗歌朗诵比赛,辅导冠军刘思琪和张万龙同学参加市级“朗读者”比赛,录制视频;组织学生制作节日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升华学生的传统文化情结。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让学生感受到被集体肯定和认可的幸福感,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爱上自己的班级,产生极深的归属感。

4.打造班级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班级精神的体现,传达着班级的价值取向,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因此,营造“全员共建,共同参与,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感受到班级精神,从而共同去追求精神的升华。学生在共同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增强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笔者2018届的学生在中一时,大家把班名确定为“追梦班”,寓意“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追梦少年”,大家在班级理念“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的激励下,形成班级口号“愿做一个有心人,告诉世界我能行!”在班训“挑战不可能,年轻无极限!”的引领下,全班同学营造了良好的班风“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乐于奉献、顽强拼搏”。追梦少年在目标的激励下,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班级注重“目标引领”,营造温馨的教室环境文化,创建家校合作的途径,追梦少年通过努力拼搏向全校师生展示了丰硕的班级成果,连续三年都是学校的“先进班”和“五四红旗团支部”,还荣获市“特色班集体”称号,2018年4月全班参加全国单考单招考试,有20人考上大学,创历年单招最好成绩。

总之,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互动的过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借助诸多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不断满足学生对生理、心理、感情、人际关系等不同方面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对班级文化的深层次的认同感,逐步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价值感,感受到自己的强烈使命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对班级的满意感,最终形成对班级深深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归属感班级教师
班级“四小怪”
最美教师
班级英雄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