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任务与策略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0-03-14李中亮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野生动物公共卫生公民

李中亮

(河南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2019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疫情迅速波及世界许多国家,造成了全球性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给我国公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素养提出了新挑战,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应对任务。我国继续教育作为教育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引导公民提升医学卫生素养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任务,应以更严更实更细举措实施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教育。

一、继续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我国政府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鉴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群体性和社会危害性、严重性等特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家、社会和民众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民应急能力和应急素养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民应急能力和应急素养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公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中的一种重要能力和素养,是公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集中表现和表达。学者穆雁鸿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概括为预测防范能力、判断危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预后干预能力等。[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将公民卫生应急素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主动学习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及时报告疫情;积极配合卫生应急处置措施;理性对待信息;配合管控;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及时就诊;开展自救互救;拨打急救电话;等。[3]笔者认为,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公民的卫生应急素养主要涵盖医学预防素养、科学治疗素养、医学信息素养、医学心理素养和医学法律素养,公民应做到科学卫生预防、科学医学治疗、准确信息沟通、心理积极稳定和依法依规行事。良好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养,有助于公民自身和社会沉着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危机,全力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效保障社会的基本秩序。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民应急素养教育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全面发展的历程中,继续教育积极发挥着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时代使命,发挥着社会、个体、自然和环境协调之间的引导职责,承担着保持社会稳定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引导作用,因而,公民应急素养教育自然也应成为继续教育系统的使命、职责和任务。卫生应急素养教育活动不仅在平时可以促进公民卫生知识的掌握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而且在疫情发生期间可以提升公民的卫生应急效果。卫生应急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公民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增强公民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帮助公民科学抗疫,积极做好应对心理准备,能够起到把握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4],能够强化公民依法防治意识。在社会加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创新、公民权利日益凸显的今天,公民应急素养教育只能加强,针对社会大众群体的应急素养教育,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素养教育只能加强。由于不同人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状态不一,继续教育机构应结合各地、各行业和各类人群的现实情况,针对城乡、年龄和文化程度不同层次人群开展与之适应的公民应急素养教育。[5]

(三)大力加强应急素养教育能力建设是我国继续教育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此处所指的继续教育机构概念比较泛化,是指承担继续教育和培训业务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培训机构和具有一定继续教育功能或职能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媒体等相关组织。无论是专业性的继续教育机构,还是兼顾继续教育职能的相关组织,都应结合自身的业务性质和职能定位来增强公民应急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将其纳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目标;加强公民应急素养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提升应急教育素养和应急管理素养;加强应急素养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应主动渗透应急素养教育内容;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模拟演练,注重将公民的应急知识转化为应急技能和能力。

二、继续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问题反思

(一)公民医学预防知识与医学预防技能不足

一些公民缺乏医学预防素养,缺乏日常卫生、日常药物和日常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个别媒体发布“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而诱导公民哄抢双黄连口服液的事件,部分人群不知道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消毒、如何预防交叉传染等。一些公民饮食习惯不好,少数人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增加了人类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二)公民科学治疗知识不足,配合程度较低

一些公民对疫情的恐惧心理过于严重,担心被传染,有病不去医院,从而耽误病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个别公民刻意隐瞒病情和行程,不能主动配合隔离治疗和防控管理,可能造成他人感染和隔离观察。个别公民病情得以确诊后,不能主动配合医院治疗,悲观厌世,企图自杀,企图逃离医院。

(三)公民心理承受能力偏低,挫折承受度不高

一些公民面对突如其来、不可预测的疫情,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居家多日而不能外出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出现焦虑、失眠、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不适问题,并因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一些公民出现普通的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而担心被新型肺炎“二代传染”“三代传染”,存在坐立难安、心慌意乱、厌食等心理障碍,甚至几近到了精神崩溃临界点,出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企图自杀等心理疾病。

(四)公民医学宣传能力不足,各种谣言盛行

一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借助微信、QQ和短信等各种即时信息通讯工具得以广泛散布,更有个别人和机构散布各种谣言,从而导致社会各种错误信息和消极信息泛滥,社会真实信息和正能量信息传播被干扰。一些民众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和机构所误导,出现借机诈骗、出售假劣商品等问题。“吸烟能阻挡新型冠状病毒”谣言、“带毛领或毛线的外套易吸附病毒”谣言、“雾化手段可治疗新型肺炎”谣言等各种伪科学信息,真假难辨;致死率谣言、“超级传播者”谣言、“生物战”谣言、阴谋论谣言等混淆视听,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对疫情的防控。一些西方人士采用混淆视听、甩锅别国的伎俩,发表对中国进行污名化的错误言论,企图抹杀中国政府为全球疫情防控所做出的努力。

(五)公民医学法律意识淡薄,我行我素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公民公共卫生法律意识淡薄,故意隐瞒与疫情有关的行程、病情等方面信息,瞒报密切接触者和疾病可疑人员,给疫情防控制造了障碍。一些公民置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防控政策于不顾,不遵守防控要求居家隔离、违规聚集甚至散布、传播谣言,加大了防止疫情扩散难度。个别公民无视警告,表现出逃避防控检查、逃避集中隔离和医学治疗、故意感染他人等极端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继续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医学预防教育,提升公民卫生预防素养

目前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起源、复制和传播机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然而,有研究表明“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不当食用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甚至把一些原本在野生动物身体上的病毒传染给人类”。[6]因此,“尽量少养野生动物,更不能吃野生动物”应是人们自觉的选择和对野生动物生命的尊重。2020年2月24日,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撑。继续教育机构应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引导公民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引导公民树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不食用野生动物的理念;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等相关涉及野生动物的法规,引导公民坚决与非法猎取、购买、运输、销售野生动物等等行为作斗争。

继续教育机构应大力普及公民医学预防知识,宣传公民卫生知识,开展健康与卫生教育,促进“人人爱卫生、人人讲卫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应宣传“勤洗手,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出门必须带口罩”的观念,宣传日常社交活动的正确防护技巧,确保卫生防护无死角、无盲区。

(二)加强科学治疗教育,促进公民科学抗疫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公民应具有主动求医、配合治疗的医学治疗素养,应相信医学、医生和治疗措施。继续教育机构应引导公民主动学习医学治疗知识,掌握基本的医学治疗原理,提升公民配合医学治疗的意识和能力,使公民做到:主动学习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家庭常备应急用品;自觉及时向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发现的疫情;积极配合医疗卫生人员采取调查、隔离、消毒、接种等卫生应急处置措施;当出现症状时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旅行史,等等。

继续教育机构应引导公民配合政府、社区和医院的抗疫措施。公民个人主动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控和自救互救,主动做好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自觉清除各种潜在卫生隐患;当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不要疑神疑鬼、逃避医学检查和隔离治疗;当确诊时,不能悲观厌世,更不能故意传染他人;当他人有疑似或确诊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当地医疗卫生机构。

(三)加强医学心理教育和咨询,提升公民心理承受能力

镇定、勇敢、有序是公民心理成熟的重要表现,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人们冷静、正确面对突发事件。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人心不能乱,公民应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继续教育机构应对公民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传授调节情绪、认知和意志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公民自我情绪调节,培育公民积极心态,释放心理压力,增强自我免疫力;广泛开展公民心理咨询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为公民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与援助,缓解公民精神压力,减轻公民的精神恐慌和焦虑情绪。

医学教育专业机构和心理咨询专业机构要发挥专业性强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功能,组织专业人士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疏导和救助工作,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公民实施分类干预,提供及时、高效、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公民也应主动学习心理和情绪的自我调节,通过自觉专业学习、阅读、兴趣培养等以及看电视、欣赏音乐、做瑜伽等适当的身心放松活动,提升精神境界和心理韧性,克服居家隔离时产生的孤独感。

(四)加强医学宣传教育,促进真实信息和积极信息传播

微信、QQ和抖音等即时信息通讯工具是公民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在方便公民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应限制其传播不实信息、虚假信息和造假造谣信息等消极作用,消除各种谣言产生、传播和散布的环境。继续教育机构应向公民宣传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理性对待传言的大众传播意识;应向公民及时传播真实、科学信息,使公民及时了解事情真相,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应向公民介绍了解权威信息的媒体和渠道,及时发布和转发权威信息,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继续教育机构应向公民及时传播正能量信息和真实信息,鼓励公民相信科学;应向公民宣传科学的预防常识、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鼓励公民理性对待疫情。

(五)加强医学法律教育,促进公民依法行事

我国已经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也颁布了各种管控防治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为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制支撑。因此,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继续教育机构应向公民普及医学法律知识,进行医学法律教育,使公民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切实履行公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向公民传递法制理念,增强公民知法懂法意识,提高公民守法用法能力;向公民讲解违法违规的后果和惩罚措施,使公民敬重法律、敬畏法律,履行法律,从而全面提升公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意识和履法能力,发挥继续教育机构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野生动物公共卫生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十二公民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