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2020-03-14林晗晗
林晗晗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逐步富裕,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仍需重视人的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化价值建构的反馈,美育也是新时代历久弥新、不断探讨的话题和时代需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开拓者,他的美育思想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下,借鉴汲取西方美学思想的合理成分,有机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秀产物。借鉴蔡元培中西合璧的美育思想,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益尝试。
1 蔡元培美育思想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蔡元培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其主要内涵是“人人都有感情,而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层面具有认识、道德、审美的价值,是为达到真、善、美的理想追求。两者之间有相同的目的追求和最终旨归,即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精神动力。为深入了解蔡元培美育思想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看。
1.1 理论与实践的层面
不论是美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导方向上,不是抽象的理性理论,而是由具体的感性行为活动来完成。抽象的理论知识是思维基础,但真正将教育入脑入心,需要直观、感性的行为活动来实践。将理性的理论与感性的行为活动相结合,简单说就是真善美融合统一,这样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按蔡元培美育思想中所讲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说明人人都会有因情感而引发的感性的行为活动,但并不代表这些行为活动都是伟大而高尚的,需要强大、积极、健康的感情推动力来成就。而强大、积极、健康的感情推动力正是理性理论所蕴含的正确辩证思维,将理性的推动性与感性的实践性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亦不再是单一的教育形式。
1.2 量变与质变的层面
所谓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需要一个过程;如感情的激发、行为的转变,也是由弱到强的过程。蔡元培美育思想中提到,“感情的推动力,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美育作为陶养工具,是促使强大、积极健康的感情推动力由弱到强的积累。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美育作为陶养工具,所产生的正确积极的思想、价值取向等因素,也能促进积累强大、积极健康的感情推动力,完善个体全面的人格培养。
1.3 主体与客体的层面
只有主体、客体都具备美的因素,才能达到美的效果。主体具有欣赏美的能力,以审美作为感情推动力作用到客体上,在循环中达到美育的成效[1]。因此,两者教育都是以人为本,人作为主体在积极健康的感情推动下作用到客体对象上,客体作为育人工具反作用到主体上。根据蔡元培美育思想中“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的表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的因素,激发感情的推动力,并通过陶养渗透到主体对象的内部,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要达成的教育效果,可以在以陶养为工具的作用下更富于美感和情感,从而推动主体与客体的循环关系来完成教育目的。也可理解为,主体和客体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操和涵养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育人的目的。
2 蔡元培美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蔡元培是我国最早提出“美育”并极力倡导践行美育的教育家,他坚持美育之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重要路径。其美育思想的内涵所蕴含陶养的价值,要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离不开他的美育思想的内容应用。通过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主要观点,将其美育思想主要内容概括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美育实施的办法”应用,“美育育人环境”营造等。他曾表示“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何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价值以及精神文化追求,借用蔡元培美育思想内容中主要模块之一——美育实施的办法,从实施办法所涵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施与普及,同时从中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2]。
2.1 依托家庭教育,根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要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社会、学校的根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安定都要基于家庭的和谐幸福,学校教育顺利开展也需要家庭的支持。蔡元培提出,家庭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场所,人的品性“百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他主张美育最早可始于胎教,父母家人的行止坐卧、言语表达、价值观念都对儿童有一生的影响;其家庭美育观念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又加入符合时代发展的民主、平等观念。在蔡元培家庭美育思想的启迪下,本文试图从家庭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些许建议。
第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培养爱家爱国精神扎根于家庭教育中。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受到了冲击。同时,中国家庭组建模式相对更加分散,不再是大规模家族式的存在,以3~5口之家为主要模式。兄弟姐妹的缺失也造成了大爱的淡化,家庭关系也相对松散,很多时候即便在家里,人与人的情感冲击或者思想交流都有所弱化。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只有爱家才能更爱国,在家庭教育中重视爱家爱国的精神培养,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善”“信”“仁”“美”等开始,培养对自身身份认同感以及对自身定位的清晰感。建立人与人、家与家、邻里与邻里、社区与社区的链接,增强公民爱家爱国的情怀。第二,以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转变家庭控制为主动于家庭教育模式。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部分家长倍感社会生存的压力与危机。部分家长会将这种压力以教育的形式传递给孩子,传递较为负面和自私的理念。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势必有所影响。利用美育与思想政治相结合,从家长自身审美、思想理念起,尊重孩子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性格养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意识、自我判断的能力。对于孩子喜爱、专心主动学习的时候,要给予尊重与支持,避免控制式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从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
2.2 立足社会教育,内化思想文化
蔡元培认为,社会义务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受教育者成长成才,如匡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舆论,优化社会教育设施,培育社会教育实践等。社会不仅要与家庭、学校承接好,实现“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还要对美育的实施与普及进行全方位的覆盖。这种理念同样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实施,发展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适应社会发展,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新时代社会规范、社会态度、生存方式、知识技能,树立理想信念以及正确价值观,承担新时代社会的责任,发展自身个性特征。虽然人的成长首先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却受限于社会发展历史背景状况。总而言之,社会靠人的发展推动进步,教育培养社会人[4]。因此,将具有美的社会文化、时代思想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给人,是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的目的和计划包含:一是社会教育设施的建设,如将戏剧院、音乐广场、博物馆、公园等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的教育场所;二是社会风气的营造,如社区街道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三是社会教育理念的宣传,如加强功能性教育,促使人人都能达到社会的基本教育标准;提高职业技能教育以及智力发展需求,让人有不断学习知识的机会;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需要和了解政治思想的教育需求。如此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内化新时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
2.3 夯实学校教育,践行大学之道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他将理想、信仰教育包含到了美育之中,认为理想、信仰的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或者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要通过美的教育直观推动,获得效果。而理想、信仰教育囊括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教育,他提出“没有好的小学,就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生,但小学没办好,就不必读中学,中学没办好,就不必读大学”[5]。顾名思义,大学教育是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重要展示平台之一,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教育的,因此重视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之一。我们可从大学学校教育入手,探讨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致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品质的青年。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可通过举办具有美育的多样性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例如制定相应的体育教育计划,包含各类运动技能比赛及自愿参加的部分军训项目,从而培养个人、集体荣誉感;成立音乐研习会及美术鉴赏、环境设计等研究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态美的鉴赏能力;组织课余志愿服务队,到周边社区开展教育辅助志愿工作和爱国教育宣讲会。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强青年学生的自信心、奉献感,提高组织能力、创造力、领导能力,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打造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的教育要求。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搭建专业教师队伍与行政职能部门以及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等协同合作平台,完善思想政治的教育系统一体化。二是提升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性,利用智能移动终端,主动占领各类网络新阵地;三是结合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关注的焦点、价值、兴趣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多样性及美育成效;四是立足实践,创新理论,对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与时俱进回答、解决新问题,利用美育思想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6]。
注释:
①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家文从·蔡元培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4.
②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