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山洪灾害防御研究*
——以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土楼景区为例

2020-09-25林爱平张明锋

海峡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山洪防洪灾害

林爱平 张明锋

(1.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 研究背景

旅游安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洪涝灾害严重,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山岳型旅游景区中,又以山洪灾害为主要安全影响因素。不同于发生在平原或低洼区域洪水,山洪历时短,暴涨暴落,预测难度大,危害性高[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山岳型景区山洪灾害事故频发,仅2019年7~9月多雨季节,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就发生多起山洪暴发危害游客人身安全事件。例如江西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118余名游客被困[2],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雪山超过1000名游客被困[3],河南九里沟景区5人被困[4],宁波天童景区300多人被困[5],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下寨庄麓女河33名游客被困[6];武功山继5月1人溺亡后[7],6月又有10名驴友被困[8],所幸,经多方救援,上述被困人员都安全脱险;7月21日,江西靖安县高湖镇西头村吕阳洞突发山洪暴发,4名驴友遇难[9];8月5日湖北恩施鹤峰景区突发洪水,13人遇难[10]。所以,山洪灾害防御是我国众多山岳型景区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

2 研究综述

山洪相关研究丰富,但景区山洪灾害研究成果比较缺乏,且研究角度较分散。已有的景区山洪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山岳型景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高展基于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11],甘卓亭等利用GIS工具分别对黄山风景区进行了山洪灾害风险区划[12],刘卫林等从洪灾危险性和易损性两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构建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利用 ArcGIS 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庐山景区山洪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并对景区山洪灾害进行风险评价[13]。

2.2 景区防洪建设研究

郭振军等提出将格宾石笼坝作为五台山景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中的主推坝体,并就其施工组织、工艺流程方面进行了探讨[14]。阴悦结合北京地理位置、降雨特点以及山区旅游资源特点,总结山区旅游区多年来历史洪灾和发生频次,通过分析旅游区山洪灾害形成的原因,受洪灾的影响和危害、目前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加强非工程措施完善建议[15]。

2.3 引发景区山洪的降水阈值研究

杨昌顺等通过分析炎陵县神农谷景区独特的局地性短时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探讨其暴雨致洪的降水预警阈值,并对该景区防御暴雨山洪灾害的措施提出建议[16];杨胜忠等研究了降水量与贵州翁密河水位涨幅之间的关系,指出当降水量>20mm时不利于漂流[17]。

2.4 景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研究

江辉等提出,可以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库、GIS数据库、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库、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库构建山洪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多功能高效集成[18]。

2.5 景区灾害模拟

蔡维英等利用DEM数据,结合美国 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模型,建立了分布式的山区中小流域山洪灾害模拟模型,并在长白山景区松江河流域进行验证[19]。

综上,已有研究多基于水文、气象、地质地貌等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研究景区山洪的暴发原因、风险区划、预防预警和灾害模拟,还分别讨论了防洪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建设。景区之所以山洪频发,除了上述自然因素外,由于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建设导致的水土涵养能力变差、行洪功能减弱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从景区安全管理角度讨论景区防洪建设的研究比较少见。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为例,从景区建设与管理角度讨论山洪灾害风险防御措施,希望起到管中窥豹、抛砖引玉的作用。

3 塔下村山洪成因及防御管理

3.1 塔下村概况

塔下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国家5A级景区南靖土楼的重要部分,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与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一起组成南靖土楼旅游区重要旅游线路。塔下村建于1426年,历史悠久,现有300多户人家。船场溪支流穿村而过。船场溪发源于南靖县南坑镇葛竹村内舰山北麓,北纬117°08′56″,东经24°28′20″,属九龙江西溪水系,流经高港、书洋、梅林、奎洋、船场、南坑,至山城岩前汇合花山溪,控制流域面积1040km2,河道全长121km,平均坡降5.5%,河谷多呈浅“U”型。经塔下村的部分河道长约0.6km,宽约12~21m。塔下村40多座土楼沿河而建,散布在两岸,土楼后侧紧挨较陡峭山体,形成狭长型村落。自2008年南靖土楼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多,2018年,南靖土楼接待游客约450多万人次。塔下村由于土楼呈方形、圆形、围裙形和曲尺形等不同形状,小桥流水人家具有较强观赏性,是南靖县热门旅游景点之一,游客众多。历史上塔下村山洪多发,近期如2015年8月31日傍晚遭强降雨袭击,暴发山洪,导致停在河流岸边的1辆小巴、2辆小车被冲走,2017年6月21日塔下村再遇山洪暴发。

3.2 塔下村山洪成因

3.2.1 自然因素

①气象水文因素。塔下村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临近的南靖县气象站数据显示,该县年均气温21.4℃,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12.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1996年1月27日),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8.6℃,极端最高气温40.1℃(2003年7月15日)。降雨量是山洪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暴雨强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洪水灾害。该县年平均雨量1821.1mm,多年平均降雨量1762mm,最大年降雨量2432.8mm,最小年降雨量1366mm。主要雨型为梅雨和台风雨两种类型。1956—2017年间,南靖县共出现暴雨425天,年均暴雨日数6.9天,其中大暴雨66天,占总数的15.5%,特大暴雨1天,24h雨量极大值为306.5mm。暴雨日数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峰值主要出现在前汛期的6月和后汛期的8月[20]。夏季是塔下村旅游旺季,同时也是该村降水最为丰沛的季节,雨水汇集较快,短时间即可形成山洪,对景区游客造成生命威胁。

②地质地貌因素。塔下村位于博平岭东南坡的中低山区,坡度一般在25°以上,部分山体山势陡峭。土壤多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层较薄,在降雨和重力作用下,降雨极易于地表迅速汇集,形成山洪。如图1所示,由于塔下村刚好位于山谷,因此两侧陡峭山体下泄的水流与自南向北流的溪流汇合,共同形成对景区的山洪威胁。

图1 塔下村周边地形示意图

3.2.2 人为因素

随着人类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成为山洪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①人类生产因素。从明朝开始,张姓族人迁居于塔下村,人口繁衍,由于人多地少,张姓族人在河两侧山体半山坡开垦了众多梯田,梯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蓄水作用,使雨水汇集较慢,溪流涨水速度不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效益低,村民们逐渐放弃耕种,外出打工,特别是2008年南靖土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留守村民投身旅游民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等经营活动,大量山地梯田荒废,蓄水功能减弱,水流下泄快速,加速了雨水径流汇集,山洪暴涨速度加大。

②工程建设因素。第一,桥梁建设。溪流历来只有木桥,由于山洪暴涨暴落,木桥常被冲毁,后有爱国侨民捐款,在溪流上陆续建造了11座桥,塔下村河段有3座石桥。这些桥梁固然方便了民众出入,但桥梁高度不合理,某种程度上变成行洪阻碍。除第二座石桥改造后桥面抬高,离水面有一定高度外,其他村头村尾两座石桥在丰水期桥面紧贴水面。山洪暴发期间,桥面拦截水流冲下的枯枝烂叶,堵塞河道,水流溢过桥面,向两岸蔓延,且村头村尾两石桥均建在溪水拐弯处,加剧了泄洪困难;第二,滚水坝建设。村里建有滚水坝,抬高了上游水位,雨季增加了跌水景观,潺潺流水是塔下村的重要景观要素,增加了塔下村的韵味,但也阻碍了行洪;第三,道路加固拓宽工程。沿溪两岸是进出塔下村的唯一通道,随着旅游接待人数迅猛增加,塔下村作为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旅游车来往穿梭,交通繁忙,为了便于机动车通行,在溪流东侧进行了道路加固拓宽,实现中小型汽车双向通行,挤占了河道,使得行洪断面变窄,导致洪水易溢出河道,影响两边道路。

3.3 塔下村山洪安全防御和管理情况

2010年,南靖县成为福建省首批山洪灾害防治区,南靖县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通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前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投入运行的雨水情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设施等在防汛、防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塔下村防洪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

3.3.1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

首先,村民防洪意识提高。近年发生的山洪事件及政府防洪宣传使当地村民具有较强的防洪意识。当景区管委会和沿岸民宿欲在河岸较高处修建栈道,作为观景休闲平台时,因担心影响行洪,项目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而暂时没有建成。其次,汛期各级政府可以做到雨量信息有效上传下达,使村组能为预防山洪灾害及时做准备工作。第三,村小学门口树立了水深测量标尺,以便掌握河水涨落情况。第四,村落储备了一定的警示及救援物质,如铜锣、救生衣等。第五,景区管理部门和村委具有一定的山洪灾害防控措施,当暴雨来临时,视降水量大小及河水高度情况在村头和村尾两端拦截车辆,并引导村内车辆往高处停泊,以免车辆被冲事件再次发生。

3.3.2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

塔下村山洪灾害防御大型工程建设比较少,近几年村落对溪两边通道进行了加固抬高,有效增强两岸防洪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保障行人和行车安全;河道进行了一定治理,暂无旅游经营性项目挤占河道和河床淤积情况。

总体而言,塔下村防洪建设有一定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相对于当地居民较强的防洪意识,游客的防洪意识还很低,村里的防洪警示语陈旧,面积小、不显眼,防洪教育不够深入;第二,防洪监控警示设施投入还不够,村上游及村内雨情、水情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水平低,通信配备明显不足;第三,从几次洪水袭击情况看,村部防洪演练不够,事前防御能力不足,只能事后启动紧急措施;第四,山洪灾害防御物质储备较少。

4 山岳型景区防洪建议

基于塔下村景区的山洪风险和防洪建设情况,以及我国广大景区具有山洪风险的现状,对山岳型旅游景区的防洪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山洪安全教育和防洪演练

在公共场所设立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专栏、电子公告栏,宣传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山洪安全教育,增强游客山洪灾害防御意识。制订应急逃生预案,景区工作人员要加强防洪演练,能根据应急预案,对游客加以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救护。

4.2 加强与气象、水文、通讯等部门合作

山岳型景区及其所在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气象、水利、移动通讯等部门的合作,购买气象、水文预警服务、通讯信息传递服务,当地村民和进入景区的游客均能及时通过手机接收雨量、水深等信息和山洪预警信息,争取山洪防范时间,提高防范效果。

4.3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当前,各地政府用抚恤和福利方式承担了较重的自然灾害补偿任务,但与山洪灾害损失相比,仍然杯水车薪。在旅游景区,山洪灾害引起的人身财产安全对景区品牌形象、经营管理和盈利均有致命打击,更由于自驾游的兴起,由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不能忽视,因此景区应加强村民和游客财产和人身保险。

4.4 加强景区山洪风险防范建设

4.4.1 加强景区防洪监控和预警设施建设

景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山洪监控系统,在河流上游选择适当位置,建立实时雨量观测站和水位观测点,实时监控累计雨量和水位,并主动上报云端,做到精准测量、及时报警,最大限度降低降水和山洪带来的损失;搭建景区山洪预警平台云端服务器,满足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的运行,为山洪预报提供服务;设定警戒水位,预警级别可设为三级,分别在水位上涨距离警戒水位90分钟、60分钟及30分钟时(洪峰到达预估时间),发送通知信息给预设接收人员,达到警戒水位时通过移动通信向村民及游客发送警示信息。

4.4.2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

在河岸较低洼处建设安全防护栏,防止人员或车辆被洪水冲走;加强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平台建设,在有洪水隐患处建设向上攀爬的安全逃生通道和安全平台;沿岸增加救生圈、救生绳等防洪急救设施储备和覆盖景区范围的扩音喇叭等警告设施的储备;河流拐弯处、狭窄河道处的桥梁等工程建设存在防洪负面影响,桥梁的高度和涵洞的直径大小也影响山洪的宣泄,对于选址不当、桥面过低、有碍行洪的工程建设,建议另外合理选址,建成有一定高度、确保行洪能力的设施。植被素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效,绿化是水源涵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鼓励在景区周边及河流上游区域加强绿化,通过绿化工程治理,建设水源涵养区,加强水源蓄积能力,达到降低洪峰的目的。

4.4.3 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和施工监管

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关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政策法规,用以指导和规范景区旅游开发活动;形成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景区内旅游建设项目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及行政审批;加强施工监管,对于景区内的旅游开发项目,特别是河道区域开发,加强施工过程的开发监管,以防患于未然。

5 结束语

中国众多山岳型景区山洪灾害风险高,以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景区为例,分析山洪灾害的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讨论景区开发过程中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洪建设得失,从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视角提出山洪防御措施,对其他具有山洪风险的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未来,还可基于景区降雨量、河流水位等展开山洪风险研究,如景区山洪预警雨量计算研究、山洪灾害防治监测站点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山洪防洪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天水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管理浅析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优雅地表达
致命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