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的构建研究
2020-03-14王棋元
王棋元
(福建商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012)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近年来,海峡两岸高校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积累了丰硕的办学经验。然而,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下,如何构建海峡两岸协作平台,进一步提高协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化、系统化,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课题。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与实务界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内容,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两者既存在区别,又紧密联系。创新教育主要侧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主要关注将创新的理念、方法付诸于实践,并开创新的事业。除此之外,创新教育主要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业教育则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两者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本质上都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由此可见,创新是创业的内在要求,创业是创新的外在体现,两者相互支撑、互为融合,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
1.2 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的定义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第一课堂即课堂教育的教材、课程、师资和培养方案等,第二课堂的创新文化、竞赛文化、精神文化等,以及创新实践的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开放实验平台、育成转化中心、各级竞赛平台与体系等。而协作是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按计划进行协同劳动的过程。基于此,海峡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的建构,主要强调基于服务两岸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共同打造有利于两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平台,包括两岸协同办学平台、课程教材协作平台、师资共育协作平台、项目竞赛协作平台、文化创新协作平台、育成中心转化平台、跨海创新创业平台等,共同服务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
2 构建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的意义
2.1 两岸高校优势经验互鉴,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专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是引导学生强化知识学习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创造天性、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育模式,而实践机会的获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两岸教育部门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都有着独特的实践经验,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互鉴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强烈意愿。两岸高校要实现这一意愿,就必须强化和巩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的协作办学模式,主动创造条件,搭建协作平台,推动两岸共同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2.2 找准发展突破口,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办学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特色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越来越受到两岸高校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国家支持力度空前,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经费资源投入等,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两岸高校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并且具有向深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可见,引导更多大型企业资源参与创新创业协作体系,强化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找准发力点,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水平,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持,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质量。
2.3 两岸大学生交流合作,激发创新创业市场更大活力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植并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其人才培养特质决定了学生商业思维的创新性、创业模式的灵活性和创业形态的多样性,创办的企业更加倾向于中小微企业,更加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并为创业市场带来更大的活力。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擘画了宏伟蓝图,而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也为两岸高校青年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创新等提供了机遇,为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市场驱动力。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两岸高校必须共同搭建协作平台,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市场活力。
3 构建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的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需要两岸共同努力、推动发展。近年来,两岸高校开启了一系列的交流合作,在人才共育、师资共建、课程共管、利益共享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由于两岸在政策、理念、利益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两岸高校在协同、合作的层面上依然亦步亦趋,面临多方面的发展困境。要在更多层面实现合作,两岸要从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方面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发展,在合作共建、协同办学的模式上搭建课程教材协作平台、师资共育协作平台、项目竞赛协作平台、文化创新协作平台等,切实探索出适合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发展的模式。
3.1 两岸协同办学平台
协同办学是两岸高校建构更加深入合作平台的重要基础,为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机。两岸“五缘”相通,具有天然的合作机缘与合作基础。近年来,两岸高校通过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较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例如,联合台湾育达科技大学,福建商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原汁原味的闽台“育达专区”,全方位引进专业核心课程,聘请台湾博士团队来校授课,并逐步发展至从专科到本科、从闽台到国际、从双方到三方的合作办学模式。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采用产学研用结合办学模式,为两岸高校培养了许多创新创业人才。
新形势下,两岸高校要持续不断深化校校、校企、校校企等合作模式,并在政府政策框架内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尤其要在两岸高校、企业、社会三方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在合作的机制体制、培养模式和手段、培养目标和要求上寻找新的切入口,有效构建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为两岸高校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 课程教材协作平台
台湾大部分高校都十分重视创业技能的培养与开发,其创新创业课程已从单一课程发展为跨学科、分层次、学分制的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层次分明、逐层递进,较好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以台湾逢甲大学为例,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要求1/3以上的专业课程邀请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讲授。以此为指导,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了创新方法课程,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育。目前大陆高校大多未进行统一的课程规划,编写专门的创新创业教材,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机械化”“活动化”“零碎化”等缺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质量提升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为此,两岸高校可建立课程教材协作平台,结合自身阶段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融入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系统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大陆高校可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由浅入深、精准化地设置包括普及化、大众化、精英化层面的创新创业课程[2]。例如,可以通过开设政治素质、基础知识、人文素养等通识课程,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也可以通过开设创业理论、创新方法、经营模式等专业课程,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3.3 师资共育协作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与结构优化是新形势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两岸高校虽然在师资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由于政策、地缘、人事管理体制等因素,两岸在人才引进、运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融合度还不高。大陆的人才引进也主要以“学院派”为主,相对较为单一。对于大陆高校而言,可继续深化原有的师资交流、人才引进等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前往台湾高校参加学术交友、教学探讨、科研合作等,定期引进台湾高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深度参与本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项目指导、成果转化等全过程。
两岸教育主管部门需进一步转变思维理念,深入探索建立更加务实、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中心,从政策层面主动整合利用两岸高校科研资源、企业资源、培训机构资源、政府资源等,通过培训交流、科研合作、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等方式,培育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同时,探索建立两岸高校教师创新创业专家库、项目库,为两岸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3.4 项目竞赛协作平台
竞赛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两岸高校可充分发挥项目竞赛的辐射效应和导向作用,更大力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扩大创新创业经验的交流分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目前,两岸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竞赛体系,并常态化、持续性开展竞赛活动。例如,大陆部分高校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二级院系级的“四位一体、逐级选拔、梯度发展”的项目竞赛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抓手。从运行的实际成效看,建立系统化的项目体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提升成果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应该看到,两岸因其不同的文化、理念以及办学特点,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要加快推动两岸高校共同打造一个相对独立、体系完善的项目竞赛平台,进一步完善两岸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打造两岸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一体化展示、一体化竞技的平台,从而促进两岸高校在理念、实践上的交流并进、兼容并蓄,促使两岸高校在创新创业竞赛协作平台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5 文化创新协作平台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3]。以此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围绕办学的核心目标,系统打造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一是激发创新精神。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推崇创业、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所需的生态氛围。二是提供制度保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全程化实施体系,出台经费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激励保障制度等,为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制度基础。三是搭建创业平台。立足两岸高校文化融合发展等实际,建设创业文化体验中心、创客公社、校园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物质文化平台。四是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以国际视域、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跨界融合、内生成长的外部绿色生态文化。
在此基础上,两岸高校可建立文化创新协作平台,打造两岸高校文化文艺创新创业的第一家园,探索海峡两岸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新路子。一方面,从宏观的外部文化层面,打造立足地域文化基因,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增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与创新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依托文化创新协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两岸高校点对点式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文化创新协作、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对接。
3.6 育成中心转化平台
关于创新理念到创业成果的转化,台湾高校普遍拥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主要通过建立育成中心,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作为高校创新理念与中小企业实践之间的媒介,将企业需求与校内师生创新创业活动对接,并在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方面融入创新思维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有效推动高校教师科研、学生创新、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等工作,发挥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4]。为此,两岸高校可以共建育成中心,共同整合两岸高校、企业及政府之间的优势资源,扩大育成中心的“朋友圈”,全方位、宽领域为两岸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育成、转化的机会与平台,力促创新创业的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
3.7 跨海创新创业平台
近年来,两岸高校教育合作出现起伏,很难形成显著的合作办学成果,很多高校甚至停留在简单的访学交流阶段。为此,两岸高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转换思路,充分利用两岸优势教育资源互补,为两岸大学生搭建更加专业、更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具体而言,两岸相关部门要支持建立两岸高校跨海创新创业平台,开辟两岸创新创业“特区”,为两岸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落脚点。在此过程中,通过政策赋能、资金支持、机制创新的方式,为两岸大学生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个集情感交流、生活融通、创新转化、创业发展于一体的实践基地[5]。除此之外,要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为两岸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做出贡献,为两岸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