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要求分析

2020-03-14王灿

人物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德里师德时代

王灿

摘  要:新时代党和政府、社会、教师本身以及学生、家长对师德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既包括在职业层面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四有”,也包括在个人生存生活方面的作风要求和经济地位诉求。正确理解新时代对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要求,不能将师德泛化和进行师德绑架,也不能将师德范围任意“窄化”和片面理解,更不能将其“固化”,机械地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时代;师德;新要求

一、新时代师德养成教育研究述评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强调教师要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坚持“四个相统一”,“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努力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四有要求。

自国务院2012年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修订完善和新发布师德建设法规达9部之多,对教师在师德养成、专业发展、职业行为规范以及发展前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也相继出台细则,推动上述文件精神进一步贯彻。

(二)其他研究者观点。国内关于新时代对师德养成教育新要求的研究较为活跃,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林崇德、柏路、中国教育报智库等。林崇德认为,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有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要求教师以德为先、新教师群体要求健康发展、学生要求教师能成为指导他们成为创新性人才的核心力量;柏路认为,“新时代师德养成教育要着力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四个方面,推动教师立德修身的主体自为”;而2019年9月10日中国教育报中教传媒智库以2010-2019年《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文本为语料,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对2010年—2019年10年来的101位教书育人楷模的报道文本进行标签化处理,分析得出“关爱学生”是出现在教师楷模们身上的最高频词,其次“学习研究”“育人艺术”频繁闪现。

二、新时代师德养成教育新要求分析

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需求翻开了新篇章,就意味着同在发展潮流中的教师师德养成教育面临新的要求。综合诸家观点,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我认为新时代师德应该包含如下六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师德里的理想信念要求。和平盛世,我们没有性命之虞和温饱之忧,但并不意味教师是信息的孤岛。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是立根于民族而放眼世界的,所以师德里必不可少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教师必不可少的精神坐标。一旦教师发生了理想信念方面的崩塌问题,将会带国家人才培养的“雪崩”,后果不堪设想,前段时间引发网络执议的湖北大学教师梁艳萍即是其中一例。

(二)师德里的道德情操要求。我认为,师德里的道德情操至少饮食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忠于本职,认得清自己。教师培育人才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这类职业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经济建设浪潮中的创收者,所以面对别人丰厚的收益与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教师必须要认得清自己,耐得住寂寞,能坚守本职。二是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教师面对时代发展、教学对象更迭,要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学习的精神,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三是能扎根坚守,牺牲奉献。无论什么年代,无论哪种职业,都会有环境优劣、待遇厚薄和各种无法避免的奉献和牺牲,何况教师面对的是正是各方面没有成熟、依赖性强的孩子。四是学术求真,能为表率。面对教学教研,教师必须有求真的精神,才能为学生所信服。学术求真不光针对高学段和高校教师而言,对低学段要求也相同。我们听闻过教师教错了题而拒不承认的事件,往往都获得负面的评价。

(三)师德里的扎实学识要求。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里都要求教师必须有过人之技,否则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扎实学识是师德里最具本色的标签,失去它,就不能成其为教师。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化处理能力。其中学科专业积淀应该是深厚、令人折服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还要包括从事教育教学所必须的沟通、理解能力,如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和理解。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有很明显的影响,毕竟教育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携手成长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四)师德里的仁爱之心要求。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更不用说各方面都正在成长的学生,所以无论什么学段的学生都不喜欢冷酷无情的老师,哪怕他再有才学。教师的仁爱之心不仅包括关心学生在课堂里学习,还应该包括关心学生在校生活、家庭环境和关切学生身心健康等。从中国教育报提供的分析范本来看,“关爱学生”成为下至学前教育、上至高等教育教师楷模身上最闪亮的标签,“尽管他们只是为学生做了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但汇聚起来的却是立德树人的磅礴力量”。

(五)师德里的生活作风要求。教师私生活是一个隐性话题,虽但确实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拥有双重性格也好,扮演多重角色也好,这都不是人生常态。好的教师,不仅要在工作中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还应该注重个人私生活符合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如前段时间引起舆论热议的高校教师约开房事件,高校教师网课约开房事件等,都是由于师德失范典型。

(六)师德里的经济、地位诉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人,有七情六欲和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师德不能脱离薪资收入、职称荣誉和社会地位去空谈。要培养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不能回避教师改善经济、地位诉求。当前,不少师德失范事件都涉及经济事件,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里明显。前不久开展的惩治“义务教育里的不义”行动,实际也折射了教师经济收入诉求的强烈。

三、新时代对师德的新要求给我们的启示

(一)在理解时要把握好边界。守住师德底线与追求崇高师德不是相悖的,我认为对新时代对师德的要求理解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边界:一是不能泛化,不能把任意把所有美德都“套”到教師身边,将教师形象神话;二是不能窄化,不能认为师德仅存在于课题或学校,师德应该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随身标签”;三是不能矮化,不能因师德建设遭遇难题而降低标准,也不能出于部门、区域利益考虑而掩饰问题,随意将师德要求曲解、矮化;四是不能固化,师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增加新的内涵;五是不能道德绑架,把教师进行道德绑架,用舆论进行炒作攻击,不利用教师队队伍健康成长。

(二)在落实中要注重实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对师德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地揭示了问题,造成了 “上热下冷”“上繁下简”、“上面不停打雷下面总不下雨”和以炒作教师师德“失范事件”被动推进师德养成教育等问题。但暴露问题、展示总体看来,感性成果展示较多,研究方法、路径等可信度高的理性分析过程与真实数据呈现较少,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更是鲜见。这些研究成果中,大多以缺少数据和事实支撑的主观性叙述居多,无法在实践中进行印证操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对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作用研究》[D],谭枫(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N],齐林泉等,《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1日第06版;

[3]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N],柏路,《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05日第6版;

[4]《从楷模精神特质看新时代教师形象》[N],中教智库,《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0日第7版;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还需划明“红线”》[J],黄彦文,《湖南教育》2020年9月1日9A期。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县域师德养成教育载体与方式创新研究”(编号XJK20CJC056)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德里师德时代
致良知与师德
德里、新德里,区别在哪里(答读者问)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早啊,小家伙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西班牙 马术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