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0-03-14瞿长军
瞿长军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专家认为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所以当每个学生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是一个关键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教育计划,需要全体教师及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一、重视学校训练
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又刚进入小学,对于一切都很陌生,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多次的训练才能完成的很好。例如:课前准备工作,课堂纪律,做操排队情况,眼保健操等,都需要教师反复强调,不断训练才能让学生变成一种习惯,尤其是值日生工作。从开学初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了五大组,每组负责一天的值日工作。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里,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值日工作,手把手教学生扫地,教会学生排桌子等,到了第二个星期,教师就变成指挥者,帮助学生分工,快速地完成值日工作。第三个星期,教师可以为每个组选了一个组长,由组长负责为学生分配工作,指定哪个同学扫第一组,哪个同学排桌子,哪个同学倒垃圾等。渐渐地,学生习惯了值日工作,而教师就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最后进行检查的角色了。
二、重视家校合作
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外,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还有很多,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而且还要与学校,家庭結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我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重视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着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就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为孩子明天的成功播下了金色的种子。七、八岁的孩子的脸像花朵般的灿烂,心像水晶般的纯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如诗句描写的那样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孩童时期,他们爱哭爱笑,情感直露。但他们的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他们活泼好动,但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他们有着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他们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班的同学,均可能成为朋友,而朋友关系很不稳定。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