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
2020-03-13马越
马越
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纲要》 明确提出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本文以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以下简称“一六一中学”)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为例,探讨这类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纲要》强调学校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和实施,但是这门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只有《纲要》,没有教材,这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地的障碍。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像一个大杂烩,只要跟实践活动沾边,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至于教什么、如何教、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教得怎么样,常常是处于无序状态。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一六一中学在《纲要》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挖掘学校周边的文化教育类资源,开发了考察探究课程。
一六一中学地处北京市西长安街一带,位于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中南海、中山公园的环抱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学校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因此,一六一中学以学校为中心,开发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老舍茶馆、国家博物馆、大栅栏商业街、中山公园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些蕴含丰富内容的地点,开发什么和如何开发是重要问题。
1.综合分析,合理归类
“文化资源”是指“一切留有人类印记,反映不同地区或民族的生活面貌和价值倾向的物质对象或精神对象”。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大家庭,如何分类是一个难题,不同的分类服务于不同的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是为初中、高中学生服务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是各学科的任课教师,所以在综合分析周边资源特点后,一六一中学对这些文化资源按照学科性质进行了歸类(见表1)。
表1
实践场所 资源分类
故宫博物院 历史文化资源(侧重清史)、理工文化资源(侧重建筑)
国家博物馆 历史文化资源
人民大会堂 政治文化资源(侧重政治)
大栅栏商业街 政治文化资源(侧重经济)
老舍茶馆 语文文化资源(侧重老舍和民俗)
国家大剧院 音乐文化资源
中山公园 美术文化资源
2.整合利用,统筹开发
对资源的使用坚持整合利用、统筹开发的原则。
(1)整合利用
以场所为依据来开发课程资源,首先需要筛选哪些资源是可以被有效利用的。考察探究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内学习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内所学予以运用的实践场,所以整合资源的依据必须是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所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再探究。
比如,在利用老舍茶馆的文化资源时,可以跟语文课文《茶馆》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在课内学习完《茶馆》之后,对历史上的茶馆有了深刻的认知,包括茶馆布局、茶客、掌柜、莫谈国事的规矩等。同时学生还有一个好奇—现代的茶馆还有多少“北京味儿”?带着这个探究性问题,学生走进老舍茶馆,去挖掘与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资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利用。
(2)统筹开发
资源的统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统筹,如故宫的文化资源,历史老师和理科老师在开发时需要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避免重复开发,降低效度。二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统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常见的活动方式是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合作探究的问题来协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不同的小组带着不同的研究性问题去挖掘有价值的问题。
二、考察探究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纲要》规定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
问题。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实施考察探究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有明确的单元设计。它以一个活动主题为单位,教师设计单元主题,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分解主题,设计学习活动,规划课时、确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措施。通过明确的教学规划与实施,让学生活动有目标可依、有过程可行、有时间可控、有评价可参,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观察记录、方案设计、时间规划、小组合作、评价表达的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1.确立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的确定是教师依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也就是说单元主题来源于学生,而不是来源于教师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避免出现学生去活动场所走马观花地活动了一场,却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学习的现象。另外,单元主题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主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习主题进行整合,确定不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整体的单元主题目标,来指导单元学习,帮助学生在主题探究时既有对独立主题的深入,又有不同主题间的合作。
2.分解学习任务
学生的考察探究学习,侧重观察和研究,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在过程中和方法上给予指导。
(1)前期的观察记录与文献调研方法指导
学生在确定主题之后,先要到实践场所进行观察,记录所看、所听、所感、所思,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是后续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文献检索,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认识,打开研究思路。文献调研包括阅读大学教材、网上查阅资料,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新知,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知识面得以扩充,信息提炼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2)中期的小组合作和实践总结
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学生进入中期的实践阶段,实践的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主题,完成实践总结。合作实践过程强调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和发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总结并获得最终答案,从而自主将知识进行内化;强调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强调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开展学习,养成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好习惯。
(3)后期的拓展延伸和深化提升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扩展延伸和深化提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根据研究专题的某个点拓展延伸新的专题,形成相关性的专题研究;二是论证已有专题研究的合理性,让单元专题的学习不只是描述性的,呈现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而是进入解释性层面,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研究结果,从而使得单元主题的学习更加深化。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能扩展知识面,又能全面训练思维,大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成果评价指标量表
成果评价是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同学、家长、教师,也可以是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其次,评价方式多样,采取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参与考察探究的每一个过程,诊断和确定其可行性,评价和检验其过程,总结测评其成果。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体验情况、研究方法的掌握、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等。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设计学习评价表,列出每个单元的评价要点,设定评价等级(如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每个学科可以根据本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自行设置评价要点,如语文学科侧重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和文化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多样,教师要结合书本知识及学生生活实际,找到实践课程的切入点,同时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文化类社会实践资源,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比如,如何处理好教材和资源的关系,如何在开放的学习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如何将优质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使其转化为基于学生实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等。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3年度一般课题“利用社會大课堂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DBB13049)”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树榕.怎样为文化资源分类[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4(4).
[3] 邵春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9(1).
[4] 肖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关键要素与实施期待[J].教育科学论坛,2019(8).
[5] 毛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4).
[6] 卫麓羽.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19.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