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任务与专业素养
2020-03-13莫景祺
莫景祺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对加强教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了落实党中央对教研工作的要求,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教研工作意见》),这是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时隔3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对新时代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与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要求,使教研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戰,也对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任务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教研员的使命与任务
明确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与任务是适应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持的前提。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与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理解。
1.要继承我国教研工作的宝贵经验
我国的教研制度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产生的,已经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教研工作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教研员的使命和任务,尽管不同时期人们对质量与工作重点的理解、表述方式与用语都在发生变化,但从本质上始终不变的是:教研员的使命是为基础教育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专业保障,其任务是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偏离了上述使命和任务,就忘记了初心,就失去了教研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教研工作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思考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和任务提供了历史参照。
2.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三个文件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思考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和任务提出了时代要求。根据《教研工作意见》精神,当前,教研员要加强全面育人的研究和指导,要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的研究和指导,要创新教研工作方式。
3.要面向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并提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和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些目标和要求与教研员的工作紧密相关,教研员要为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保障,要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发挥独特作用,教研员要成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为思考教研员的使命和任务提供了未来指向。
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来看,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就是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专业保障;新时代教研员的重点任务就是为在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专业支持。其重点任务具体来讲就是:一是要突出育人的研究和指导。聚焦课程教学领域,加强构建“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研究指导,加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研究和指导。二是要加强对课程教学关键环节的研究和指导。要指导教师深入理解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加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加强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的研究和指导。三是加强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和指导。育人方式的改革要符合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要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加强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与指导,充分重视技术的作用,根据育人目标实现的需求来选择和应用技术,实现技术对教学方式变革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所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
教研员要担当起新使命和新任务,必须整体提高专业素养。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教研员专业素养提高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教研工作意见》明确了教研工作的目标、任务,为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教研工作意见》要求严格教研员专业标准,使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有了基本依据。《教研工作意见》提出了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5个方面的条件。三是《教研工作意见》提出要建立教研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为保持教研员高水平专业素养提供了保障。《教研工作意见》要求各地严格按专业标准和遴选配备条件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按课程方案要求配齐所有学科的专职教研员,优化教研员年龄结构等,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应及时调整出教研队伍。四是《教研工作意见》要求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为持续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提供了重要途径。《教研工作意见》对教研员的培训、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待遇、表彰奖励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五是《教研工作意见》要求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为持续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提供了动力。《教研工作意见》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研方式,教研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加强对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指导等。这既是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对广大教研员提出的要求。
2.教研员专业素养提高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如前所述,面对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二是来自教研队伍建设短板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课改以来,随着教研工作的转型发展,我国形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教研队伍。目前,我国有近10万人的教研队伍,教研员配置以单一学段、单一学科为主,实现了全学段、全学科覆盖。但是,当前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仍然受到教研队伍建设短板的制约和影响。
(1)编制制度缺失。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16年的调研估算,目前我国教研机构共有编制数9.79万人,教研机构实有人数为8.26万人,其中有3.01万个编制(占编)未被直接用于教研工作。缺编或有编不补、编制被占用、教研员在岗却不在编等问题成为教研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教研员被借调现象十分普遍,且越往基层这一问题越突出。
(2)教研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研员的数量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指导的需要。据2016年的调查问卷分析,教研员跨学段现象在音
乐(66.67%)、体育与健康(62.73%)、美术(62.53%)、艺术(62.16%)、劳动技术(61.82%)等学科比较普遍。教研员在小学阶段跨学科情况最严重,达24.78%,初中阶段为19.36%,高中阶段为17.25%。调查发现,由于缺少专门人才,新课改之后出现的新学科常由其他学科教研员兼任。从教研员的专业结构来看,音体美学科的教研员比较缺乏。
(3)教研员缺乏规范的培训制度。教研员培训缺少统一性的整体规划,学习、进修的安排比较随意,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教研员的专项培训,而是将其纳入教师培训项目中,总体呈现零散状态,制约了教研员素质的提升。问卷调查显示,有31.63%的教研员近一年没有接受专门培训,77.79%的教研员近一年接受专门培训的次数为两次及两次以下。同时,一些专业发展活动品质参差不齐、内容不适宜、实践性不强,也影响了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4)教研员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缺乏入职标准,进人条件因地、因人而异。甚至有个别地方领导把教研机构当成“后花园”“养老院”。二是教研机构吸引力不足。教研员的工资、福利均低于当地教师的整体水平,职称评定主要参照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远不能匹配教研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较高的实际情况,致使优秀教师不愿意加入教研队伍。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级职称比例不能满足教研员参加职称评审的需要。三是缺乏专门针对教研员的荣誉评定制度,或将评定指标纳入教师系列但向教师倾斜,或直接忽略教研员,使得作为“教师的教师”的教研员,很难获得各级各类荣誉。
上述4个问题的存在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主要矛盾亟待解决。
三、教研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研员是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研究解決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保障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专业群体,需要与其基本任务相适应的专业素养。
1.教研员专业素养发展应坚持的理念
研究教研员的专业素养,需要从教研员的职业定位和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对教研工作的要求出发,明确教研员专业素养发展应坚持的基本理念,并将其作为研究、细化教研员专业素养发展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研究教研员的专业素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以德为先。要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是教研员首先应该具备的素养。(2)教师为本。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直接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教研员的专业素养要强调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3)能力为重。教研工作需要教研员有政策理解、研究指导、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研究教研员专业素养要对其应具备的相关能力提出要求。(4)专业为基。教研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求教研员具备教育理论、学科、学科教学、教师教育、学生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教研工作的基础。研究教研员专业素养也要对教研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提出明确要求。(5)服务为要。教研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校,是成就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具备服务精神。研究教研员专业素养要对教研员的服务精神提出要求。(6)终身学习。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教研员工作的重点和教研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教研员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研究教研员专业素养,还需要对教研员终身学习能力提出要求。
2.教研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研工作意见》提出了教研员一般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研究、细化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以此为指导,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见图1)。
(1)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特别是课程政策;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积极践行发展素养教育。
(2)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研工作;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工作有责任心;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3)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学科、学科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于学生的知识;有关于教师教育的知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最好的教育实践经验。
(4)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应包括政策理解、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能力。政策理解能力应主要包括:把推动课程政策落实作为重要职责;学懂、吃透国家的课程政策;帮助学校、教师理解、执行国家课程政策。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能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能设计、组织、管理教研活动;善于发现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并推广;善于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整合专业资源,并经过鉴别、加工,将其有选择地传递给教师。教学指导能力主要包括:能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能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能指导学校和教师的考试评价;能指导教师的作业设计。
(5)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教研员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有办事能力; 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人际沟通能力;有创新精神;有终身学习能力。
图1 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框架
四、教研员专业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
各地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经验表明,提高教研员的专业素养,除了通过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解决制约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的外部问题外,还应主要通过“在教研中学会教研”来实现。
1.在文化认同中提高
需要引导广大教研员不断提高对教研员工作价值的认识,认识到教研员工作对于提升一个地区整体教育质量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认识到教研工作对于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广大教研员热爱教研事业,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这样就有了主动发展的动力。这就需要各级教研部门根据工作实际,营造积极健康的教研文化,引领广大教研员形成对教研工作共同的价值
追求。
2.在教研转型中提高
在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教研工作的转型创新成为必然。各级教研部门应在教研转型过程中,引导广大教研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工作方式,通过积极投入到教研转型工作中来增长本领。
3.在组织教研活動中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教研部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例如,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教研、网络教研、合作教研、联片教研等。组织教研活动对教研员能力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每一次高水平的教研活动都是对教研员专业素养的考量,都是一次在教研实践中提高的机会。各级教研部门应不断规范教研活动设计,提高教研活动设计的专业水平,让广大教研员在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与素质。
4.在项目(课题)研究中提高
项目(课题)研究是解决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广大教研员应选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研修课程,在研修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在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会研究,提高专业素养。
5.在同伴协作中提高
教研员同伴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解决教育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参加教研活动的教研员往往具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具有不同的特长,具有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理解,这些差异是教研员同伴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在一个个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教研员可以与同行和广大教师一起,聚慧共享,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