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2020-03-13
(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9)
一、引 言
当今,气候变暖、酸雨蔓延、臭氧层破坏、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1],资源能源短缺态势依然严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次报告向人类发出“全球1.5℃增暖”的“最后的警报”[2]。在促使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3],通过国家力量建立保障机制来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4]。美国提出的“绿色新政”,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把开发绿色能源列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将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5]。欧洲金融机构创新性地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一系列手段到多个绿色产业领域[6]。2019年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TEG)连续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欧盟绿色债券标准》以及《自愿性低碳基准》3份报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我国粗放型、高消耗、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环境资源承载力下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7]。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8]。“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9]。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和河南考察时都明确指出:“我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制造业水平,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制造业绿色发展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根本之策。为制造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需建立体系化的保障机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的建立。
二、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和兴起,各国都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重塑国际分工格局,这给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尽管我国在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制造业绿色发展组织不健全
制造业绿色发展不仅涉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等多个政府机构,还涉及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但目前尚未形成政府、协会、企业等各主体参与的统筹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目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已经成立中国绿色制造联盟,但联盟的功能尚未很好的发挥。
(二)制造业绿色发展政策工具缺失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激励政策、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低,知识产权保护环节薄弱。企业“绿色意识”薄弱,对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的投资意愿不强,绿色转型步伐缓慢,需要逐步完善政策体系[10],既引导企业守住法律底线不闯禁区,不轻易破坏生态环境,又能够激励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加快企业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进程。
(三)制造业绿色发展资金面临困境
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逐步建立,绿色金融市场不断繁荣,人民银行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中国的绿色金融投融资余额已接近10万亿元。但我国制造业绿色投资缺口仍然很大,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复杂,过于强调投资回报和资金安全,金融激励效果不佳。
(四)制造业绿色发展人才供给不足
制造业绿色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工人、拥有高精尖和专业技能的绿色创新人才、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绿色管理和实践人才。但是现有一线的生产员工大都是来自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政府标准的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的培训机构,尚未构建完善的制造业绿色发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更是缺乏愿意从事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按照《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中,至2025年,人才缺口2986万[11],其中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三、建立并完善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
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建立灵活高效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因此,本文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4个方面,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化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1.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国务院组织成立绿色制造领导小组,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统筹部署、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12],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的支撑作用。
2.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联盟功能。发挥院士引领作用,制定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清单,跟踪技术发展动态,开展共性问题和重大难题的研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展覆盖产业上下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绿色专利池”,优先推动环境效益好的绿色专利转移转化;加强第三方机构服务作用,规范绿色产品认证工作。
(二)制度保障机制
1.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奖励在制造业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方面做出重大突破的个人或团队,设立覆盖产学研多领域的制造业绿色发展国家奖,制定财政专项奖励政策,将获奖技术构建“制造业绿色技术库”。鼓励对绿色工厂的用地、原料、生产、废物、能源各方面,按照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将工厂的绩效与企业信用等级相结合;鼓励园区管理系统化,对于基础设施、绿色工艺共享,废物资源交换利用等形成内部绿色供应链条的园区授予示范园区[13]。
2.强化制造业绿色发展监督管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形成制造业环境监管大数据,建设制造业绿色发展信息化工程,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监督管理体系[14]。对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制造业项目,政府须做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格准入条件。
3.健全绿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绿色专利池”,推进绿色专利创造与基于产业链的布局,强化制造业绿色发展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开通维权“快速通道”,并将侵权行为等相关信息,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
4.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标准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规范、系统、集成的制造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15],加强重点标准制修订,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国际化对接;制定涵盖绿色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园区、绿色城市等方面的全流程评价体系[16],并运用LCA(生命周期评价)对产品进行绿色评价和认证。
(三)资金保障机制
按照“政府支持、商业运作”的原则,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17]。
1.在绿色基金方面,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用于清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继续完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进行制造业绿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分散中试风险,确保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设立绿色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制造业绿色成果库”及其他绿色项目成果孵化落地,培育一批绿色科技型制造企业。
2.在绿色信贷方面,各商业银行将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环保要求作为信贷审批的考核标准[18];重点服务节能环保技术优、示范引领效应强的新兴制造业绿色产业;对以制造业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等专利权质押贷款,银行发生逾期的进行一定补偿,企业按国家基准利率给予贴息补助[19],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
3.在绿色债券方面,利用国家制造业绿色发展数字平台,培育专门的第三方绿色债券认证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专门的环境信息数据库,从信息披露的主体、内容、频次、格式及状况等多方面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4.在绿色保险方面,联合保险公司建立绿色保险补贴机制,比如增加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保险,中试风险保险等险种,扩大信用保险在制造业绿色发展中的综合性服务;制定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险的标准,完善具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提高绿色保险的投保率,推动绿色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人才供给机制
1.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技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技术学院建设,培养绿色发展理念强、专业技术素质高的一线蓝领工人;通过采用讲座和短期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绿色金融人才,加强企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认知,对绿色体系的认可。
2.重视制造业绿色发展人才国际交流。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举办制造业绿色发展国际高层论坛、“一带一路”制造业绿色发展国际峰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议,加强制造业绿色发展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人才。
四、结 论
本文以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为研究重点,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存在的组织不健全、政策工具缺失、资金面临困境、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四个方面,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化的保障机制。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现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制造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